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是中国科技发展最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科技战略大转变的一年。未来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将不再是过去20年奉行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而是转变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发展模式。科技战略扬弃跟踪模仿模式,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一战略的转变,无疑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未来五年,福建科技发展战略导向必须有效服务于“加快转变、跨越发展”这一主线,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和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等领域和环节彰显作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过去的一年,作为“十五“计划的收尾之年,在“十五“计划即将完成之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明确提出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节,全面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过去的一年,作为"十五"计划的收尾之年,在"十五"计划即将完成之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明确提出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节,全面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正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攻坚阶段,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和经济综合竞争力,成为当前全省科技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鼓励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从“跟踪、模仿”到“创新、跨越”这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在我国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只有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7.
《杭州科技》2010,(6):42-43
<正>深圳市"十二五"思路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即:抓住一条主线,坚持四大战略,完成五大指标,谋划十大主攻方向,建设十大重点工程。抓住一条主线一条主线,即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四大战略四大战略分别是:创新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战略、低碳发展战略、和谐发展(民生优先)战略。从科技工作来看,创新发展战略指坚持科技引领  相似文献   

8.
吕薇 《安徽科技》2006,(10):4-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重要政策和措施.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动态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将实现4大调整科技部调研室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将作出四大调整。其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科技的管理将从过去的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政府将从以计划和项目管理为主转向以制定政策和营造环境为主,特别是要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其二是科技发展战略将从以前的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12,(7):31
<正>5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万钢在会见中指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把  相似文献   

11.
一、编制“科技兴海”规划的背景 1.全国科技兴海的发展 海洋开发将成为我国跨世纪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政府于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重要转折期,表面上看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实质上是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创新型城市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是建设  相似文献   

13.
《太原科技》2012,(4):110-110
2012年3月22日,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万钢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战略研究要特别关注经济低迷期的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科技发展惠及民生,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的两个重大决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问题;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解决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硬实力问题。由于军民融合涉及的领域宽、推进的难度大,为充分发挥科技智库的作用、促进军民融合事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设立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课题,围绕军民融合深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07,(2):5-6
一、要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摆上突出位置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省在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创新推动战略,着力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提升我省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形势的发展越来越表明,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创新型安徽建设、加快跨越式发展进程具有日益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当前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进科技进步已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当前,加快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制约,本刊就此问题,特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福全进行专访,他指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应着重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广西科学》2001,8(2):117
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 ( 2 0 0 1~ 2 0 10年 ) ,未来 10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要实现四个战略转变 ,即 :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 ,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 ,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 ;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 ,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 ;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十五”期间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它们是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 ,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 ,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  相似文献   

18.
马年疾奋蹄     
春天是美丽诱人的。马年的春天伴着小龙年带给中国人一连串的欢愉后来到人间。“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新春敦促着世人去思考 ,去探索 ,去迎接新的挑战。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正发生着从“跟踪”到“跨越”的重大转变。这一发展战略实质是加快实现以跟踪模仿为主 ,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为主转变。为实现技术跨越 ,我国将在“十五”期间投入 5 0多亿元 ,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等 12个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开发 ,以迅速抢占一批 2 1世纪科技制高点 ,力争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 ,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 ,…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06年,东莞就已提出了“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此后五年,每年拿10个亿支持科技创新,“科技东莞”工程连续5年实施,50亿元的科技投入给东莞留下了哪些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和科技发展跃升的战略机遇。它是如何成功打造东莞的科技名片?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的2011年,东莞又有哪些新的思路和对策呢?为了进一步获取东莞由依靠低成本优势向依靠创新优势转变,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资讯,本刊记者采访了东莞科技局副局长严济荣。  相似文献   

20.
《银川科技》2009,(6):4-7
一、科技工作的重大进展 1.科技发展战略和工作方针发生重大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科学技术进军”成为宁夏科技发展的总动员令。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先后召开六次科技大会,确定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兴宁、科教兴宁、建设创新型宁夏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工作基本方针,不断推动宁夏科技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