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桩筏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平面壳体单元模拟筏基,用一维杆单元模拟桩体,用广义剪切位移法和有限层法模拟桩的非线性工作性状和桩-土,桩-桩,土-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建立了考虑筏板实际刚度的桩筏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方法。通过算例分析,探讨了筏板刚度,布桩方式等因素对桩基础非线性共同作用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将桩基模拟为各向异性弹性体,用分枝模态分析结构-桩-土空间结构体系,导出了解相互作用问题的分枝模态-二步分析法.即先对桩-土系统进行分析,将所得桩-土顶部加速度时程反应作为外荷输入基于刚基假定的结构,进行结构位移和内力分析.此方法计算规模缩小,解题灵活,适用于实际工程的抗震分析。  相似文献   

3.
筒体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的分枝模态—二步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桩基模拟为各向异性弹性体,用分枝模态分析结构-桩-人间结构体系,导出了解相互作用问题的分枝模记-二步分析法,即先对桩-土系统进行分析,将所得桩-土顶部加速度时程反应作为外荷输入基于刚基假定的结构,进行结构位移和内力分析。  相似文献   

4.
筏—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分析筏-桩-土共同作用工作性状的实用计算方法-位移协调法,该方法假这筏板与土地基位移协调,对矩形筏板根据其边界条件和变形性状采用一种双重三角形数位移模 桩在采用单储计算方法-考虑桩压缩性的位移协调法,分析桩土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筏-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分析筏-桩-土共同作用工作性状的实用计算方法—位移协调法[1].该方法假定筏极与桩土地基位移协调,对矩形筏板根据其边界条件和变形性状采用一种双重三角级数位移模式.对拉土地基采用单桩计算方法—考虑桩压缩性的位移协调法[1,2],分析桩土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位移协调条件和力平衡条件建立筏-桩-土共同作用的分析方程.可求解筏板与桩土地基之间的接触应力、桩土地基的应力及沉降、筏板的沉降、弯矩、扭矩及应力和桩筏基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文中对桩筏基础、片筏基础及性承台的分析与设计具有理论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半解析半数值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计算埋置于多层土中单桩的荷载位移非线性分析,在本文中,采用了两种理论模型来构造单桩的传递函数,第一种模型为双曲线模型,用于计算桩土界面处的剪尖力与其相对位移的非线性关系,第二种模型为Randolph所提出的理论解,用于确定桩周土中的剪应力和位移场,对现场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后说明,按本文所建议的方法所得的三种计算结果(荷载位移曲线,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此外,根据本文所提的构造传递函数的方法,考虑对桩,桩对土,承台对桩的相互影响,可以构造出考虑桩-土-台共同作用的传递函数,近而可以计算分析桩-土-台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广播电视塔桩基承台水平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在桩尖处地震动输入下上海广播电视塔-群桩-土相互作用体系的桩承台水平地震反应问题。对群桩-地基土相互作用分析,采用了较为简便而实用的三维波动方程解的半解析方法的结果。在分析桩-土-承台体系的动力特性时,将承台以上的结构简化成一个动力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最后给出了承台水平地震反应的时程曲线,作为上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的有效地震输入。  相似文献   

8.
桩基础是岩土工程中历史悠久的基础形式,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中多高层建筑,重型厂房与特殊构筑物的日益增多,桩基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亦日趋广泛而重要。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土、桩与桩筏基),交界面单元(模拟桩-土交界面),无界元(模拟上体的半无限边界),非线性弹-塑性土体模型以及非线性增量迭代法,对建筑桩基中桩、桩筏基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已打入桩基的沉降比未打入校基的小。中心桩有最大的沉降,外桩(边桩)次之,角桩最小。2.桩筏基具有减少基础沉降与增加承载力的作用,特别是土体塑性屈服后,更是如此。3.桩-土交界面降低了桩基的刚度,特别当因交界面屈服而产生滑移后,桩基沉降迅速增加,承载力大大降低,同时亦改善了基础上结构的动力响应(隔震)。4.随着桩基或桩筏基与土体杨氏模量比的增加,桩基沉降增加,亦即,仅增加桩或桩筏基的刚度,并非能减少桩基沉降。5.随着桩筏基厚度的增加,中心桩的荷载降低,角桩的荷载增加。6.在位移荷载下,角桩承担更大百分比的荷载(比平均值),而中心桩则承担较小百分比的荷载。  相似文献   

9.
首先提出利用分层位移迭代法计算单杠荷载与位移(桩顶沉降),即P-s曲线的方法,然后分析单桩P-s曲线随桩长L、直径D、桩身材料弹性模量E和极端阻力Rμ的变化规律,发现一些重要特征和新的规律,最后利用实测结果进行了验证。文章对制定桩的静载试验规则和合理设计桩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沉降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充实、完善文献[1]的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的沉降计算简易理论,以考虑桩箱(筏)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并编制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沉降计算程序--DZ程序,通过微机计算分析,对桩箱(筏)基础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得到一些设计人员感兴趣的结果,例如荷载与沉降、桩数与沉降等关系。该法简单、方便、能手算,有利于设计人员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粘土中横向荷载桩的P-Y曲线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各种粘土横向荷载桩P-Y曲线法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应用上指出了本文作者提出的P-Y曲线法与其它各种方法的差异,经过对比,得出了这种新的P-Y曲线法更适用于粘土中横向荷载桩的分析和计算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弹-粘塑性力学模型,用有限元法对设置于软岩中的嵌岩桩轴向荷载传递机理进行了数值分析,以Akai等人对软岩三轴排水蠕变试验得出的关于软岩具有明显速敏性和剪胀性的结构论为基础,结合Perzyna理论以及Clough-Duncan非线性界面单元模拟桩-岩接触面的相互作用,从而作了能反映嵌岩桩桩蠕变沉降性状的岩土力学模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桩侧阻力是嵌岩桩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软岩蠕变性的强弱对嵌  相似文献   

13.
固结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iot固结理论及考虑土体剪胀性的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对土-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分析土体固结过程中地面的沉降特性,研究了桩间土通过桩台承受荷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木文用集中参数法,把上部结构-基础-地基视为一个整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研究其历时响应。基本上采用文献[7]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①改进了等价体系中反映桩与土相互作用的三组特征系数的求法;②将结构和桩均看成当量弯剪型构件;③在国产TQ-16机上,用蜕化的三折线型的滞回曲线.从基础底部(桩底)输入地面运动加速度,在时域内进行弹塑性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5.
群桩-地基土-桥梁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子结构方法研究了公路桥梁考虑群桩-地基土-空间桥梁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根据结构矩阵分析理论的子结构方法和中国桥梁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的m法,推导出了群桩基础(子结构)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出口刚度矩阵的表达式,并编制了相应的电算程序PSTIF和BK3。实际算例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精度和效率较高,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桩-承台基础与土共同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修正剑桥模型,并在桩-与土的接触面上设置了古德曼接触面单元,通过计算研究与分析,论述了桩基础的共同作用分析中考虑土的弹塑性特性与接触面单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沿海软土地区修建高重大建筑物,以及海洋工程中大型采油平台的建造中,所使用的桩一般具有较大的长径比,而长径比较大的桩易使桩侧土出现软化.当桩侧土出现软化后,使用常规设计方法确定的桩基承载力偏于不安全.基于修正的双曲线模型,推导了适用于桩侧土出现软化时群桩变形研究的计算公式.利用该算法能正确预估桩侧土出现软化后群桩的p-s曲线,从而为合理确定桩侧土出现软化时群桩的承载力提供理论依据.将该算法用于预估桩侧土出现软化后的现场实测群桩变形曲线,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能提高单桩承载力、节约材料、缩短工期的新型桩-可变式支盘扩底注浆桩的工作原理、承载力计算方法及施工工艺,并通过工程实例进一步说明了该桩的特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把匀质地基中的桩,土之间力传递问题当作两种不同介质相互接触的平面应变问题来研究。用边界元法来描述桩,土之间力传递的全过程,并根据桩静载荷试验的P-S曲线,反分析地基土体力学参数,反分析采用单纯形法,计算表明,这能较好地反映实际工程中桩的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软土地基中的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分别进行1组圆柱形桩和3组不同楔角楔形桩的9桩复合地基对比试验,研究这4组复合地基在相同条件下的桩-土平均沉降差、桩体应力、平均桩-土应力比、平均沉降随荷载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夯实水泥土楔形桩能有效地调节桩-土沉降差和地基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大楔形桩的楔角能使桩体较早地发挥其承载性能:在一定荷载范围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一土应力比夯实水泥土圆柱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一土应力比大:随着荷载的增加,桩体所分担的荷载是有限的,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土应力增长趋于稳定或下降,即楔形桩的倾斜侧壁能有效地缓解桩体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