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宇宙苍桑,历经亿万年,变化无穷;大自然鬼斧神工,给地球留下了许多杰作。最长山系:位于北美、拉丁美洲,绵亘1.5万公里的科迪勒拉山系。最高的高原:中国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4500米之多。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积约56O万平方公里。最高的山峰:亚洲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8.13米。最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长约600O公里。最长的海峡: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长约670  相似文献   

2.
正这是怎样一种奇妙景观?远处,巍峨的亚伯拉罕群山披上了层层白雪,清晨的阳光将峰顶照耀得熠熠生辉;近处,凛冽的大风呼啸着刮过封冻的湖面。光滑如镜的湖面下一个接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冰泡泡层层叠叠地展现在你眼前。这是孩子们的恶作剧,还是大自然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欣赏石欣赏石,又称石玩、奇石、异石、怪石.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用来观赏或把玩的石头.它的含意,有广意和狭意之分.广意的欣赏石,除石玩之外,还包括盆景石、假山石、印章石、砚石、雕刻石、风景石等等,有人甚至将宏观的地质构造和借助于显微镜观察的五彩缤纷的岩矿世界,也纳入欣赏石的范畴.狭意的欣赏石与石玩是同意语,由古玩引伸而来,指具有魅力的矿物、岩石和化石的天然艺术品.由于其形态、花纹、晶体、晶簇和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变化或巧妙组合而异彩纷呈,气象万千.至于那些艺术价值虽然不高,但具有科学价值的标准石或具有纪念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人们似乎对收集贝壳有一种特殊的喜好.从周口店山顶洞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磨去壳顶的贝壳,不难推测,至少远在五万年前,人类便已经开始利用贝壳了.我国陕西斗鸡台汉墓墓葬内发现的文蛤,证明距今两、三千年前,人类就利用贝壳  相似文献   

5.
旗子为什么在风中拍打?直到000年研究者们把一根丝线放在流中模拟旗子运动,大多数科学还像雷利勋爵(1842-1919,英国理学家)推测的那样,是因为旗子一面的风速急剧变化所致。去年,纽约大学的数学家们一步研究了同样的问题。垂柳什么能抵御狂风?实验中,科学家们让一个水沿着两条垂直的线绳稳定地喷肥皂水,把线绳分开时,两线中会产生一道下滑速度可调节的皂水薄雾。然后,人们将一短截柔韧的璃纤维置放在薄雾的侧面,来察纤维的弯曲和它后面湍急的流。如果是一个刚性物体,当水增加一倍时,作用在物体上的曳力将增加四倍…  相似文献   

6.
孙晋美  郭万林 《中国科学(G辑)》2009,39(11):1654-1663
我们从化学稳定性与化学功学耦合的新角度讨论贝壳珍珠母的多级结构及其力学性能。通过化学脱蛋白、脱矿方法与先进的微纳表征技术相结合,发现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贝壳珍珠母首先是由形状不规整的文石片与有机基质薄层逐层堆垛而成的微结构;其次基本组成—文石片又是由纳米颗粒和片内有机基质网构成的纳米复合结构,其中不同文石片内的颗粒的平均直径及有机基质网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氢氧化钠溶液对片层间和片内有机基质网都有脱蛋白作用,但是单个文石片的化学稳定性比由其构成的堆垛微结构高得多。进而对氢氧化钠处理后的珍珠母微、纳两级结构分别进行宏观弯曲实验和纳米压痕实验后发现,两者的杨氏模量均出现下降,但是前者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因此,文石片纳米复合结构比由其构成的堆垛微结构具有更好的化学-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10月,对山东省无棣县北部的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进行分层取样,研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标本15 312头,隶属于7纲10目.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为弹尾纲(跳虫)和蜱螨亚纲(螨类),常见类群为膜翅目,其它均为稀有类群.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E>C>B>F>D>A,弹尾纲和蜱螨亚纲动物个体数占该样地动物个体总数的百分比均超过40%,致使各样地的优势度指数普遍较低,最高仅为0.492 7.垂直分布显示中小型土壤动物不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的聚类结果,可将6个样地分成3组,显示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对不同地点的响应情况.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海螺壳和青蛤壳为原料,在不同煅烧条件下制备活性石灰。借助SEM、XRD、压汞仪及酸碱滴定法等手段,分析了煅烧温度及煅烧时间对产物活性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螺壳和青蛤壳的晶体结构不同,但其煅烧产物均可获得340~360 mL的活性度;随煅烧温度的提高和煅烧时间的延长,产物中CaO晶粒逐步长大,发育程度提高;在煅烧温度为1050℃、煅烧时间为90min时,CaO晶粒开始出现黏结,继续提高煅烧温度或延长煅烧时间会出现过烧现象,产物的活性度开始降低;当产物孔隙率为45%~50%时,青蛤壳煅烧产物的活性度可达360mL左右。  相似文献   

9.
上课不久,李老师便气冲冲地跑来找我。“你去看看吧,这样的学生没法教了!”我急忙站起来说:“李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李老师欲言又止,最后气愤地说:“你还是自己看看吧,班是没法上了。”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李老师,是我校的老教师,以对学生要求严格而著称,所以经常与学生有些摩擦。可是,从来没见他气成这样……我感到问题严重了。我急忙向教室跑去,在路上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推开门,黑板上赫然画着一幅画:一个惟妙惟肖的猪头,旁书“猪头小队长”五个大字。难怪李老师会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大概是刚才李老师发火的缘故,教室里一片寂静,有…  相似文献   

10.
天才杰作的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跃然于画面之上的明亮的光环,哭泣的女人脸上深色的泪痕,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经过文物修复者的辛勤劳动,这些700年前的艺术杰作在意大利斯克洛文尼教堂中又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分辨SEM,XRD,热重分析对褶纹冠蚌贝壳韧带的微结构和构色机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贝壳韧带由w≈87%的文石矿物,w≈10%的蛋白质和w≈3%的水组成,韧带中的文石呈纤维状,纤维的直径约为 132 nm,相邻纤维间的距离约为 145 nm ,且单个文石大致为正六边形,文石纤维生长有明显的曲折现象;贝壳韧带结构色呈蓝色,即该种贝壳韧带的光子晶体带隙在蓝色区域.  相似文献   

12.
地中海中有一种能吐丝的贝壳叫江珧(音“摇”)。这种小贝壳会像蚕一样吐出细细的丝,并用这细丝把自己固定在水中的物体上,或用细丝裹着小石片或  相似文献   

13.
正习作要求在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对大自然给人习作要求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次习作,我们既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以写活动经过或心得。习作指导老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的美习作指导妙与多姿多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每天和它和谐共处,在它的身上得到了许多启示。日本的科学家从群蚁觅食  相似文献   

14.
月球和太阳看起来一般大,满天繁星好象也都镶嵌在同一个天球上。然而,它们的距离各各相差何止几百倍,甚至千万倍!你也许曾在晴朗的夜晚,看到过仙女星座中的那个模糊斑点状天体。这个著名的河外星系的距离要用公里来表示的话,“2”的后面得跟上19个“0”!而六十年代发现的类星体,尽管远近之争还没有最后水落石出,但它是非常遥  相似文献   

15.
去年暑假时,我回到故乡,至今想起, 仍然回味无穷,因为那里山明水秀,到处可以听到大自然的声音。晨曦初露,村内到处飘飘缈缈,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犹如羞达达的少女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风吹走了薄雾,映入  相似文献   

16.
正【习作提示】在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次习作,我们既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以写活动经过或心得。【习作指导】老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教会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真  相似文献   

17.
习作要求这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收获一定很多。这次习作,就来汇报学习成果,可以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也可以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习作指导学了第三单元的课文,你一定感受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是啊,世界  相似文献   

18.
吃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一种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习惯,不仅仅是一种陋习,也不仅仅是“不提倡”或只要经过检疫和高温消毒便可吃,或只吃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而已;我要斩钉截铁地说:吃野生动物是反文明、是野蛮的行为,它的极致则是疯狂、是犯罪、是害己害人害社会。只有奴隶主、封建帝王或腐败官场才有这种食文化,才将吃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视为享受,视为金钱与权势的标志。在我国,不争的现实是已存在着一个吃野生动物的食物链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形成的总动力是那些居于顶端的消费者:公款食客、部分富裕阶层和迷信野生动物可以治病…  相似文献   

19.
20.
贝壳与贝币     
现在我们用纸币或金属币当钱使用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然而您可知道光滑美丽的宝贝除了作为人类食物之外,在人类历史上曾作为货币使用吗?在奴隶社会,人们除以货易货之外,还利用宝贝的贝壳交换货物。据《说文》中记载“古之货贝,至秦废贝行钱”。也就是说我国在秦以前各时代,以贝壳在买卖交易中当钱使用,自秦以后逐渐废用贝币而改用钱币。宋代云南仍“用为钱货交易”,并还用贝交赋税。《明史·食货志》曰:“洪武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租”。《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云南独用之,呼为海羕”。近年来各地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