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轧制工艺对帘线钢盘条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国内外四家钢厂帘线钢盘条的织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各钢厂盘条的织构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盘条轴向上的{111}织构强度大于国外盘条,然而盘条轴向上的{111}织构是硬取向,不利于盘条的拉拔.通过延长加热炉加热时间、提高加热温度和提高吐丝温度,可以使{111}织构的强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帘线钢中Ti夹杂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Ti夹杂去除工艺以控制其生成和尺寸,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80级帘线钢冶炼过程钢水样中Ti含量,发现平均Ti含量在电炉出钢→精炼→连铸工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TiN生成热力学、凝固偏析及长大动力学计算表明:在目前南钢80级帘线钢炼钢和连铸控制条件下,TiN只能在凝固率大于98%的两相区或固相区生成;凝固冷却速率越大,TiN析出尺寸越小;TiN析出尺寸为3~7 μm,与实际金相样观察到的尺寸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帘线钢冶炼过程中,通过采用炉后弱脱氧、防止钢液污染,以及控制精炼顶渣碱度指数和Al2O3含量指数等措施,使钢中夹杂物向低熔点区域转变,促进钢中夹杂物上浮、排出钢液,同时也使钢中残留氧化物夹杂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实践表明,通过采用上述工艺措施,帘线钢中夹杂物成分、尺寸和变形性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72A帘线钢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热膨胀法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测定72A帘线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分析开始冷却温度为900 ℃时不同冷却速度下帘线钢的室温组织和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72A帘线钢的转变开始温度降低、完成转变时间缩短、珠光体片层间距变细,但连续冷却转变条件下得到钢中珠光体组织的均匀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应用共存理论和规划理论,以夹杂物与钢水化学反应自由能变化值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夹杂物成分与结晶器钢水成分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经验证,在夹杂物为液态的情况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合.利用模型计算了[Ca]、[Al]含量对夹杂物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将CaO-SiO2-Al2O3系夹杂物控制在塑性区,结晶器中钢水[Al]含量应根据[Ca]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当[Ca]的质量分数为5×10-6时,应控制钢水中[Al]的质量分数在12×10-6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了解帘线钢中夹杂物,对钢液凝固过程析出夹杂物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Al2O3夹杂物在凝固过程中先析出,且Al2O3夹杂物长大的限制性环节为[Al]在钢液中的扩散;当凝固分数为0.44时SiO2开始析出,且SiO2长大的限制性环节为[O]在钢液中的扩散;析出夹杂物的半径随着冷却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冷却速度为100 K·min-1时,凝固末期析出Al2O3夹杂物的半径为2.5 μm,析出复合Al2O3-SiO2夹杂物的半径为4.7 μm;随着凝固的进行,夹杂物中SiO2含量增加,Al2O3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过共析帘线钢中碳氮化钛夹杂的析出与固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帘线钢凝固析出碳氮化钛(Ti(CxN1-x))夹杂的性质,以及钢坯加热过程碳氮化钛(Ti(CxN1-x))夹杂分解固溶的热力学条件,并通过实验研究了试样高温加热过程中碳氮化钛夹杂的固溶现象。研究表明:1)帘线钢C含量越高,凝固析出的碳氮化钛夹杂中的x值越高;2)帘线钢C含量越高,凝固过程碳氮化钛夹杂析出就越早,析出碳氮化钛夹杂时的凝固前沿温度越低;3)82A铸坯加热到1 087℃以上时,碳氮化钛夹杂具备分解和固溶的热力学条件;4)实验验证将钢样在1 150℃和1 250℃高温加热后,5μm以上的碳氮化钛夹杂分别下降了55%和70.3%,而试样在1 250℃高温加热后缓冷到1 000℃时发现2μm以下的小夹杂继续在分解,而5μm以上的大夹杂在增加。  相似文献   

8.
冶金过程中帘线钢夹杂物成分控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了生产帘线钢生产工艺中生产条件对钢中夹杂物成分的影响.从控制夹杂物成分的角度,提出了采用不含铝的Si-Mn合金进行脱氧,控制酸溶铝的含量在1×10-6-5×10-6(质量分数)范围内,不采用铝质包衬的钢包,提高VD真空度在300Pa以上,取消喂Si-Ca丝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刚  何力国 《科技信息》2011,(14):314-315
本文以公司新开发钢种70#质量异议为研究对象,通过借助金相、扫描电镜和化学分析法等分析手段对硬线盘条断裂进行缺陷分析,结果表明拉拔断裂形成主要是由于铸坯缩孔,索氏体率低、内部中心偏析等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10.
在真空感应炉中熔炼出3种Ti、N含量相近但强度级别不同的帘线钢钢锭,研究钢液凝固过程中析出碳氮化钛(Ti(CxN1-x))夹杂的尺寸分布特点及其连续固溶体中TiC所占比例与钢中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帘线钢在凝固过程中的固液两相区温度随钢液碳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可使Ti(CxN1-x)夹杂析出的过饱和度增大,有利于其在钢液凝固过程中析出与长大。随着帘线钢强度级别的提高,钢样中尺寸大于4μm的钛夹杂的比例增加,其平均尺寸也相应增大;72A亚共析帘线钢中未检测到5μm以上的钛夹杂,而82A、92A过共析帘线钢中尺寸大于5μm的钛夹杂析出比例分别达到4.92%和9.52%;钢液凝固过程中析出的Ti(CxN1-x)夹杂中TiC所占比例也随帘线钢强度级别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虚拟现实技术是由计算机产生,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具有多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文章介绍了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目前已在军事、医学、设计和娱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国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国内外军事伦理学的理论发展、 军事技术伦理、 军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军人伦理等4方面内容。通过总结与分析, 发现军事技术伦理及军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研究将会持续发展。未来军事伦理学将以国际的视角, 以军事实践活动的具体需要为依托, 建立符合多元文化需求的军事伦理道德规范, 以适应全球化共同利益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油桐发展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桐种植历史悠久,木材主要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油桐的干种仁含油率达60%~70%,桐油既可应用于工业、医药,还可开发生产生物能源,因此,油桐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分析了国内外油桐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油桐生物能源林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和危机管理研究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应急管理的研究逐渐从定性向定量深入,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从自然灾害向公共安全领域发展,并开始重视计算机模拟等信息化技术的使用,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危机应急管理研究,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应急救援管理的体系、体制、机制和法制以及模式和评价方法。但应急管理研究及实践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管理领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实操性研究及教育培训还有待深入。今后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一是要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二是要逐步完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实验动物主要分为3类,即常规实验动物,自发突变实验动物和基因工程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模型对生命科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实验动物科学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中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发体系和实验动物资源,在特定领域有超过美日的趋势。本文概括介绍了国内外常见实验动物模型,旨在为促进中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上应急通信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上应急通信的特点,论述了国内外各类海上应急通信手段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内海上应急通信技术的现状和不足。针对各类海洋活动急迫的应急通信需求,提出了天(卫星)、空(无人机)、岸(海岸和岛礁站点)、海(舰船)、潜(水下)5种手段构成的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思路,归纳了典型场景的海上应急通信应用模式,探索了国内后续海上应急通信技术和体系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
国内外拆除爆破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拆除爆破的历史、意义和在拆除业中的必要性及其在各国发展的总体情况,阐述了国内外拆除爆破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控制有害效应的进展,并且针对当前国内外拆除爆破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石油分散系统理论国内外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油是工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能源之一,石油加工工艺的理论依据是石油分散体系的物理结构模型,国内外的石油分散系统理论论这了分散体系中的温度,价质和添加剂等因素对石油的深度加工,尤其是重油的再加工对石油产品产率的影响,该理论的研究为我国石油的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超高性能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阐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力学性能(抗压性能和抗拉性能)、构件受力性能与设计、耐久性。结果表明:为了使超高性能混凝土达高强的目的,须在降低水灰比的基础上提高堆积物的密实度。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拉性能;其轴心抗拉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与抗折强度分别多在3~15 MPa、4~40 MPa与10~48 MPa范围内;且抗折强度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4倍钢筋直径为试验测定UHPC与高强钢筋之间粘结强度的合理埋长;且粘结强度取决于能够桥接任何由荷载作用产生的裂缝的钢纤维数量。对UHPC梁进行抗弯性能分析时,建议受拉区拉应力取0.25倍RPC抗拉强度,考虑RPC拉应力对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贡献。随着剪跨比的减小及配箍率、纵筋率、钢纤维体积率等的提高,RPC梁的抗剪承载力不断增大。大偏心受压下,纤维有效抵制了UHPFRC柱的拉伸开裂,使试件产生延性破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强的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