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鼠虫害,是川西北草原的一大灾害。据调查,川西北草原害鼠害虫种类共15目,62科,275种。害鼠优势种主要有高原鼢鼠,喜马拉雅旱獭,多种鼠兔,多种田鼠,害虫优势种主要有草原毛虫,粘虫,多种蝗虫。分布面积268.89万公顷,其中害鼠分布189.80万公顷,害虫分布79.09万公顷。危害面积163.31万公顷,其中害鼠危害151.06万公顷,害虫危害12.25万公顷。造成一级危害的面积为48.80万公顷,其中害鼠37.35万公顷,害虫11.45万公顷;二级危害的面积为15.04万公顷,其中害鼠14.24万公顷,害虫0.8万公顷;三级危害的面积为99.47万公顷,全为鼠类危害。鼠虫害分布面积和危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2.60%,19.80%。每年因鼠虫类危害而损失的牧草达17.29亿公斤,相当于94.72万个羊单位全年的食草量。其损失之大,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治理50余年人工植被恢复区地表0~10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文中选取典型高寒干旱荒漠区——共和盆地西北部沙珠玉沙区不同年代栽植的典型固沙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丘,采用植被样方调查和烘干法分析该地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年限越长,土壤含水量越低;(2)通过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盖度的关系,发现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被盖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3)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降水量的变化几乎同步;(4)各植被恢复区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存在季节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降水引起的表层10 cm土壤水分的变化。由此可见,植被盖度与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相关性对理解与探讨沙地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鼠类数量猛增,活动猖獗,严重危害农田、堤坝、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其中,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是室外农田害鼠优势种之一,现将有关大仓鼠的研究报告综合起来,使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有一定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为大仓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92年和1993年夏末秋初对新疆东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的草原鼠害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共捕获鼠类20种,并根据害鼠优势种的组成和自然环境特征,划分为5个危害类型,对每一危害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荒漠植被主要林业有害发生情况,正确掌握影响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旱荒漠区荒漠植被生长的主要害虫、害鼠种类及其发生危害情况,分析其发生危害特点和原因,并结合多年来的防治经验,对照分析、总结归纳出了主要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过程中鼠害问题及防治现状.退耕(牧)还林(草)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鼠害始终是困扰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重要问题,截至2004年底,西部12个省(区)的鼠害实际发生面积已达264.3×104hm2,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内蒙古为最严重的省(区);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的压力、鼠类的天敌减少以及退耕还林(草)中缺少科学观念,仓促实施是鼠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鼠害对植被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影响巨大,但在治理方法上尚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对黄土高原鼠害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1)退耕还林(草)在总体规划中应纳入包括鼠害防治在内的林、草管护措施;(2)加大防治资金投入;(3)加强科学研究;(4)健全预测预报体系.  相似文献   

7.
明确南亚热带杉木(Cunnighamia lanceolat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碳汇林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杉木人工林和红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相对生长方程计算林木生物量,实测林下植被生物量、林木和林下植被各组分含碳率、土壤含碳率等,进而分析不同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含碳率存在一定差异,虽然杉木和红锥的全株含碳率相差无几,分别为48.04%和47.80%,但林下植被和土壤表层的含碳率差别较大,林下植被含碳率为40.84%—47.73%(杉木林)、36.69%—43.76%(红锥林);土壤表层含碳率为2.28%—3.30%;(2)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71.48t/hm~2)、林下植被碳储量(1.533t/hm~2)显著高于红锥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51.82t/hm~2)和林下植被碳储量(1.185t/hm2),而红锥人工林枯落物层碳储量(0.673t/hm2)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0.386t/hm~2);(3)杉木人工林的皮、叶、根碳储量显著高于红锥人工林,相反,红锥人工林的枝碳储量(8.04t/hm~2)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6.00t/hm~2);(4)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217.56t/hm~2)与红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195.05t/hm~2)无显著差异,土壤和乔木层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66.37%—72.81%和26.59%—32.93%。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高于红锥人工林,红锥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杉木是发展碳汇林的较好树种。  相似文献   

8.
沙漠边缘区植被修复是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了解植被恢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极其重要。本研究基于微分方程几何理论,建立一类非线性发生率的植被恢复模型,研究了在人工保护措施因素下的植被恢复状态。通过分析内禀自然增长率r、环境容纳量K、侵蚀率β、人工保护系数α、自然恢复率θ及环境变化造成的死亡率d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当βθα时,植被生态系统将由被侵蚀状态转变为健康状态;(2)当θααd-r/K且Kα-10时,植被生态系统将处于一种退化性的平衡状态。依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植被面积变化情况,确定模型参数值,并利用MATLAB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比得出数值模拟结果与对应的结论相一致,从而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该模型将为植被恢复状态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磊 《昭通师专学报》1995,17(3):63-68,79
本文采用滑鼠蛇作为鼠类的天敌,对农田害鼠采用滑鼠蛇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行性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验,从能量分析的角度认为滑鼠蛇对农田害鼠的生物防治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RUSLE模型的深圳市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RUSLE模型对深圳市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和降雨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空间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2014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6. 15t·km~(-2)·a-1,年侵蚀量为36×104t,其中轻度、中度侵蚀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2. 65%和0. 91%,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占比只有0. 14%,全市土壤侵蚀总体属微度水平,相比1995年有明显改善;(2)中度及以上等级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15°~35°区间,坡度每增加一个等级,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增加344. 0t·km~(-2)·a-1;(3)主要分布在山区周围、植被覆盖度为30%~60%的高植被覆盖区虽然面积只有全市的37. 2%,但其侵蚀量却达全市的62. 7%;(4)林地和园地是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5)土壤侵蚀受汛期(4~9月)降雨影响显著,汛期泥沙输移量超过全年的80%.研究区应该特别关注汛期山区周围的土壤侵蚀防治.  相似文献   

11.
西宁市针叶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调查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叶树——青海云杉、油松、祁连圆柏等是青海省森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也是西宁市荒山造林和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近年来针叶树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已严重影响到西宁市的绿化建设成果,为摸清针叶树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从2014年至2017年开展了西宁市四区三县天然林、人工林、城市绿地、苗圃等针叶树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调查。调查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西宁市针叶树林业有害生物种类28种(不含鼠、兔害),发生面积15 914.4 hm2(不含鼠、兔害面积)。云杉小卷蛾、云杉大灰象甲、云杉梢斑螟、松皮小卷蛾、油松大盾象、纵坑切梢小蠹等是当前危害针叶树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叶树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是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主要的草原害鼠之一 ,也是青藏高原的优势鼠种 ,它不仅对草原的破坏严重 ,给草地畜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是某些自然疫源疾病的宿主动物。更重要的是导致草场的退化 ,引起土壤沙化 ,水、土、肥流失严重 ,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 ,因此对高原鼠兔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分类、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及种群动态和在畜牧业生产上的危害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动物学家的广泛关注。作者较全面地查阅了有关高原鼠免研究的最新文献 ,现将有关高原鼠兔研究的情况及最新…  相似文献   

13.
贵州老万场金矿喀斯特石漠化区苔藓植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老万场红土型金矿石漠化区的苔藓植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金矿石漠化区有6科15属28种(含变种)苔藓植物,丛藓科和真藓属占优势;(2)区系地理成分含世界分布(17.86%)、泛热带分布(3.57%)、热带亚洲分布(14.29%)、北温带分布(25.00%)、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3.57%)、温带亚洲分布(3.57%)、东亚分布(14.29%)和中国特有分布(17.86%)8个分布类型;(3)生活型仅含矮丛集型(92.86%)和交织型(7.14%)2个类型。苔藓植物在老万场金矿石漠化区中是优势的先锋植被,将来有必要对苔藓在金矿石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作用和功能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以2011—2020年MODIS_NDVI与气象数据为基础,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法、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法与地图学的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近10 a昆明市的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10 a昆明市植被覆盖情况良好,且呈增加趋势,增速为3.6%/10 a;(2)昆明市植被覆盖率高(NDVI>0.6)的区域,占整个昆明市92.45%,整体植被覆盖状况良好,低海拔地段处NDVI更容易出现低值。全市NDVI小于0.6的区域面积主要集中在西南部;(3)昆明市过去十年约71.44%的区域得到改善,远大于退化的区域,可能得益于近年的退耕造林工程;(4)研究区植被变化波动特征内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波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人为影响大,多为城镇用地、交通要道和耕地。波动小的地区主要是林区;(5)从未来趋势上看,植被覆盖良性发展的占19.64%,恶性发展的占22.40%,基本不变的约为57.96%,其中嵩明县、昆明市市辖区、呈贡县、宜良县和石林彝族自治县等地需要引起重视;(6)由于昆明市整体光照充足,降雨量比气温更能影响到植被覆盖情况,且近10 a的植树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北部湾经济区近10年来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海拔高程数据等,运用变异系数法、相关分析法,对研究区的植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北部湾经济区植被覆盖好,年平均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值在0.788~0.828之间,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2)植被增加面积大于植被减少的,草丛和针叶林植被增加的面积较多,不同区域植被覆盖趋势变化差异明显;(3)植被变异以轻度变异为主,红壤、石灰土地区的植被覆盖呈上升趋势;而砖红壤地区的下降;(4)植被覆盖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明显,呈波动上升→显著上升→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5年在鄂尔多斯高原库布其沙地不同生境类型上鼠类构成、植被以及土壤因子的调查结果,以对应分析排序(COA)技术分析了沙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etraitis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常见啮齿动物种群空间生态位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相应于该地区最典型的沙地、草甸低湿地与农田三种植被类型,相应的鼠类组成依次有三种典型构成,即固定、半固定及流动沙地基本上是以三趾跳鼠、小毛足鼠与子午沙鼠为主,草甸低湿地以五趾跳鼠、黄鼠与黑线仓鼠为主,农田及其他人工植被乃至植被条件较好的固定沙地上,以黑线仓鼠为主;三种植被类型上三类鼠的空间生态位存在较大分离.其次,三趾跳鼠、小毛足鼠与子午沙鼠是该地鼠类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种鼠,也是沙地生境的代表鼠种,它们较适宜的栖息生境均在沙地上,它们之间的空间资源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库布其沙地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与黑线仓鼠四种主要鼠种的饲喂试验结果 ,以及小毛足鼠、黑线仓鼠颊囊食物统计结果 ,并结合历年来解剖鼠胃的经验 ,在深入分析这些物种的食性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它们食物资源维的利用方式 .结果表明 :三趾跳鼠主要以植物营养体为食 ,小毛足鼠与黑线仓鼠以种子为食 ,子午沙鼠的食性则介于植物营养体与种子之间 ,野外条件下四种鼠食性则趋于更加特化的方向 ;食物资源生态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野外条件下分化的方向更趋于分离 ,造成鼠类食物资源维生态位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物理环境的作用 ,竞争的作用则更加剧了这种分离 .最后 ,初步估算了沙地啮齿动物群落采食效率为 0 .4 5 %~ 0 .83% ,并以此为依据 ,探讨了该地啮齿动物的危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探究广东省2009-2019年的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可为广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本文基于VOR模型耦合生态服务系统价值并采用最小二乘法优化组合赋权方法构建新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对广东省2009-2019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近11年来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处于二级亚健康及以下水平,呈现北部内陆地区优于南部沿海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2) )广东省近11年来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变化主要在二级和三级之间相互转化,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二级的区域面积占比呈现起伏状态。处于二级亚健康水平的区域面积占比在2015年、2016年和2018年高达50%以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好;而2009-2011年以及2019年处于二级亚健康水平的区域面积占比不到30%,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变差的趋势。(3)广东省在2009-2019年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处于改善的区域面积比退化的区域高4.79%,但2014-2019年间相较于2009-2014年间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退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上升23.05%,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2014-2019年间出现明显恶化,呈现由二级亚健康水平向三级一般健康水平转化趋势。研究结果从时间和空间上定量分析 2009-2019 年广东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根据南北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差异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对推动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笼养条件下两种鼠春季昼夜的活动节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鼠类活动节律,对于更有效地控制和综合治理鼠害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计算机红外监控技术,对从野外捕获的3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5只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在笼养条件下的活动节律进行19次昼夜记录观察。结果表明,两者均在夜间活动,但黑线姬鼠的活动主要在20:00-3:00,且分别在22:00和2:00有两个活动高峰;社鼠活动主要在19:00-6:00,其活动频次的高峰在清晨4:00-6:00,活动时间高峰在22:00。两种鼠的活动频次高峰和活动时间高峰均相反,这是鼠类活动节律的种间差异,也可能是两者在同一生境中存在的一种适应形式。但两种鼠之间的活动频次和活动时间的量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社鼠雌、雄两性间活动节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取食活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36种啮齿类动物的取食活动情况。结果表明,当前对林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为中华鼢鼠、达乌尔鼠兔、子 午沙鼠和长爪沙鼠4种,灾害种为中华鼢鼠。大部分啮齿动物处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中间环节,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食料,因此,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保护利用自然界天敌动物调节鼠兔的种群数量,达到长期控制鼠兔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