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清末朝廷兴学,新式学堂普遍设立伦理课程。柳诒徵在担任江南高等学堂伦理课程教习时,编有《伦理口义》一书,该书体现了柳诒徵早年伦理道德思想。在中西、新旧伦理道德思想冲突的清末时期,柳诒徵肯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推崇孝道,批评西方社会以父母为路人的种种行为,强调夫妇在权利平等的同时有着治事上的主辅之分;同时柳诒徵亦注重对新式伦理观念的吸纳。  相似文献   

2.
刘师复是中国近代在国内系统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第一人,他制订的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理论纲领,即所谓“师复主义”指导下的无政府主义运动,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形式与典型形态。通过探究师复主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阐释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佛教历来倡导持戒与孝行的统一,正如宗密所言“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说明了“孝道”是中国佛教戒律基本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佛教之“孝道”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着旺盛的道德活力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是古人关于“义”和“利”价值观的典型概括。从历史上看,义利观念是人们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金钱物质两者关系的思想和看法。“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君子之人崇尚“义”,而贬斥“利”;只有小人才谈“利”求“利”。  相似文献   

5.
中国境内韩国无政府主义运动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919-1923年是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兴起时期,1924-1936年是无政府主义者建立组织、开展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时期,1937-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境内韩国无政府主义运动参与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阶段.韩国无政府主义者在中国境内的活动,在韩国独立运动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在近代中韩关系史上写下了独特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近代,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随着社会结构商业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朝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普遍的重商主义影响下,金钱控制、支配了伦理和情感,功利价值观取代传统伦理价值观成为都市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指导都市人行为的风向标。都市人以理性至上和冷漠的心态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时势和激烈残酷的商业竞争。《子夜》真实地折射出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小说中描写了各色被金钱俘虏的都市人,表现了他们的理智和冷漠,也表现了近代都市人自由平等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不仅是戊戌政治变革集团的中坚,更是近代最早批判封建家庭纲常伦理的人之一。谭在中国较早使用“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理论剖析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孝、悌、贞、顺等封建家庭伦理与观念之弊端,并最早从文化角度比较中西家庭结构与伦常之特征,提出改造旧有家庭伦常的可贵见解。谭的批判成为不久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家庭礼教、道德、观念的滥。  相似文献   

8.
无政府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洲各国 的一股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20世纪初年,中国传 播无政府主义也成为一种时尚。1903年前后,中国 民主革命思想兴起,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宣传无 政府主义思想的浪头,这对当时的政治生活、思想领 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师培就是当时热衷于宣传 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 1907年刘师培和妻子何震去日本,加入同盟 会。在日本期间,他们同东京的无政府主义者辛德秋水及其门徒交往密切,并深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1907年6月,由刘师培和何震在东京创办的无政府主义报…  相似文献   

9.
中西伦理比较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的伦理观念与中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是由于自然条件,国家起源方式和中西方文化、道德价值取向不一造成的.在人性、义利观等方面,在中国的环境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家庭道德规范成为首要的伦理原则,把“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的最高境界.这就注定了中国必然要形成一种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而西方则形成了以国代家的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中西伦理比较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伦理观念与中国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是由于自然条件 ,国家起源方式和中西方文化、道德价值取向不一造成的。在人性、义利观等方面 ,在中国的环境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家庭道德规范成为首要的伦理原则 ,把“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的最高境界。这就注定了中国必然要形成一种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而西方则形成了以国代家的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技术成果与传统伦理观念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特别是“人工生育”、“器官移植”、“安乐死”等医学技术的实质性进展把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严峻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思考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实现医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早期家庭观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 1 强调妇女在家庭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毛泽东早期家庭观中乃至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在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毛泽东对生活于封建家庭制度之中、被束缚于“三从四德”、“贞顺节操”等封建家庭伦理之下的广大中国妇女充满同情之心。他主张,首先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命定”等封建婚姻家庭说教和伦理,建立以恋爱为中心、夫妇平等的新式家庭关系。他认为在这种家庭关系中,妇女方能真正得到平等的地位,妇女解放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自明治以来,日本逐步推行家族国家观的同一化策略,“家”是政治秩序的基础,也是重建现代认同最初的场域.故而,“家”与个体的问题是夏目漱石作品主题之一.《从那以后》与《行人》都聚焦了前近代大家族中的个体,前者讲述的“自然的爱”,突显“子”对于“父”的反抗.批判了专制的“竖的伦理”;后者的夫妇问题则反思了自我意识过剩以及“家”对于平等的“横的伦理”的抑制.现代性主题从单一自我与“家”的冲突进一步深入到“家”的制度中自我与他者的纠葛.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当前学术研究中提出的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个体内在原因进行反思并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结合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看出以往的性别差异分析是一种“男性中心”文化论的反映,而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性别平等,应该积极关注女性的声音与立场。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是男性和女性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不同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积极、多元化的性别平等观。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及经济发展正经历飞速变化,原有社会家庭结构解体,社会道德体系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家庭伦理道德体系首当其冲,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家庭伦理道德变得日益紧迫,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关系的“孝慈”观念;调适现代家庭中夫妻间关系;构建平等友爱的伦理道德,培养现代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倍受西方列强蹂躏,救亡与启蒙成为双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自由、平等不仅成为了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和价值诉求,救亡还使近代思想家所追求的平等具有跨越国界的意义,如何使中国摆脱列强奴役,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所讲的平等迥异于西方之处,也是近代启蒙思想的特色。遗憾的是,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实现中国与西方平等的目的,反而在其论证平等时默认了中西之间的不平等。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原因颇为复杂,既与中国近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中西之间的强弱对比有关,又与近代思想家的软弱和对现实估计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品格伦理以人的忠诚、仁慈、宽厚、勇气、自由、正义、平等和自律等为结构特点。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是品格伦理的内在价值要求。在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多元的空间里,旗帜鲜明地倡导以品格伦理为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人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认同和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为之振奋和奋斗的政治主题。壮族伦理道德传统悠久而影响深远,其和谐伦理追求蕴含着构建和谐家庭、增强民族团结、协调社会矛盾等时代意义和价值,为实现“家庭和谐、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之和谐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当代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的理论建设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的范畴包括外在伦理表征和内在伦理准则两个层面;体育教育功能淡化、师生关系不平等、不分层次教学是当前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伦理缺失的三个主要方面;从四种不同伦理需求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一种符合时代伦理精神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伦理道德标准体系.通过理论研究,不仅促使大学体育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伦理学审视,而且有助于引导高校体育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