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致死、高度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雏鸭一旦感染,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且病死率高,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简要概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病原检测和治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致死、高度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并常和其它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入手,简要概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病原检测,病理组织形态学等方法,及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013年四川地区某鸭场暴发的基因A型鸭甲肝病毒(DHAV-A)和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DHAV-C)的混合感染病例.疾病发生于20~25日龄雏鸭,发病率25%~30%,死亡率为20%~30%,临死前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死雏鸭肝脏肿大,出血.利用双重RT-PCR从病死雏鸭的肝脏组织中同时检测出DHAV-A和DHAV-C.这是四川省养鸭密集区第一次发现雏鸭混合感染DHAV-A和DHAV-C的情况.此外,对2009~2012年四川省各养鸭密集区鸭甲肝炎流行情况做了调查.一共从四川省养鸭密集区采集312份疑似鸭肝炎样本中检测出120份鸭甲型肝病毒性肝炎.其中基因C型鸭肝炎阳性率为75%,基因A型鸭肝炎仅为25%,未发现基因A型和基因C型混合感染情况.结果说明2009~2012年我省鸭病毒性肝炎以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为优势病原.2013年,开始出现DHAV-A和DHAV-C混合感染病例.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危害,这应该引起养鸭界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用鸭胚测定半数致死量并进行中和试验,测定了用雏鸭肝炎病毒(Ⅰ型)免疫蛋鸭收获的鸭蛋所制成的蛋黄抗体的滴度.结果表明,雏鸭肝炎病毒(Ⅰ型)的半数致死量为3.50,该毒株的高免蛋黄抗体以1:532稀释可保护50%的鸭胚免于死亡;病毒对照组全部死亡;空白对照组全部存活.该雏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抗体滴度较高,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5.
缙云县畜禽特研究所从去年二月开始对小鸭病毒性肝炎采用“免疫蛋黄”进行治疗试验,经二批计376只病鸭,治愈率达74.16%—88.46%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三周龄以内的雏鸭。该病的病原体为病毒,在临床上以神经症状为主,在病变上以肝肿大和有出血斑点为主。病程一般为1—4天,一周内雏鸭死亡  相似文献   

6.
水飞蓟素对雏鸭人工感染鸭肝炎病毒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水飞蓟素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00只雏鸭分为5组,于11日龄接种鸭肝炎病毒。第1、2、3组腿肌接种5×104倍稀释的病毒尿囊液,并分别每天口服0、30、10 mg·kg^-1的水飞蓟素;第4组仅每天口服10 mg·kg^-1的水飞蓟素;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试验期内正常喂食及饮水,于攻毒后的第5天足背静脉采血,分离血浆,比色法测定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水平。结果雏鸭人工感染病毒后,在96 h内死亡严重,适当剂量的水飞蓟素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雏鸭感染病毒后血浆GOT活性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下降,口服水飞蓟素可明显改善这些效应。结论适当剂量的水飞蓟素可有效防止人工感染型鸭肝炎病毒导致的死亡,其机制可能与水飞蓟素的护肝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利用建立的 Taq 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研究鸭肝炎病毒( DHV-1) 强毒株在感染雏鸭体内早期的动态分布规律。方法 本研究采用鸭肝炎病毒强毒株人工感染 3 日龄雏鸭,利用已建立的 Taq 荧光定量 RT-PCR方法,对接种 24 h 内 DHV-1 强毒株感染雏鸭的组织脏器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 接种后 4 h 即可在雏鸭心、肝、脑、肺、胰腺、回肠、盲肠、直肠、法氏囊和脾脏组织中检测到一定水平的病毒 RNA,随着病程发展,RNA 拷贝数持续升高,接种 24 h 后,肝脏中的病毒 RNA 拷贝数为最高,达到 108. 81 copies/g,心、肺、肾、脾次之,约 107copies /g。结论DHV-1 强毒在雏鸭的早期感染雏鸭的实质器官、免疫器官和消化系统等均具有广泛的嗜性。  相似文献   

8.
对从病鸭群中分离的鸭“传染性肿头症”病毒对雏鸭致病性进行研究,证明其对雏鸭致病力强,致死率为100%,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6d。人工感雏鸭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病例相类似。从感染途径看,注射、消化道、呼吸道均能感染发病。用商品蛋鸡生产的鸡抗“鸭传染性肿头症”高免卵黄抗体,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为本病的特异性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鸭肝宁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口服制剂“鸭肝宁”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攻毒试验只保护率达84%,在临床试用中保护率达85%,仅次于鸭传染性肝炎卵黄抗体的防治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金保 《山东科学》2006,19(6):82-86
肉鸭养殖场采取严格消毒、隔离饲养、加强种鸭免疫和雏鸭免疫、利用血清或抗体对雏鸭被动预防、药物预防等综合防制措施,对选定养殖户的养殖跟踪表明,在20日龄的鸭病毒性肝炎发生率从60%降低到20%。对来自非免疫种鸭和免疫种鸭的雏鸭群分别采用雏鸭疫苗接种、免疫血清注射和喂中药“鸭肝灵”,结果表明,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防制DVH所必须的,且与中草药“鸭肝灵”配合应用防制效果明显;注射血清能起到一定的防制作用,但其效价维持的时间较短,至少要经过两次注射才可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对来自规则免疫种鸭的健康雏鸭其母源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预防DHV的早期感染起关键的作用,但保护不到15日龄,最早需在5日龄进行首免,15日龄才能达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饲喂中药“鸭肝灵”保护效果明显。无论雏鸭的母源抗体如何,隔离饲养、严格消毒,疫苗免疫(首免时间依种鸭免疫情况而定),并同时饲喂中药“鸭肝灵”保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原白湖农场)在稻田养鸭方面稳定发展,饲养规模大,但随着新情况不断涌现,尤其是在育雏阶段的三大疾病,即雏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阻碍了农场经济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讨腺病毒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感染情况,为腺病毒作为外源基因载体在活体上进行RNA干涉奠定基础.将GFP基因重组腺病毒(Adv-GFP)静脉注射15日龄鸭胚和10日龄雏鸭,在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组织器官,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在鸭胚和雏鸭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结果发现,GFP基因在Adv.GFP感染后24-72h能在鸭胚肝脏及心肌细胞中表达,在感染后1-5d,GFP基因可在雏鸭肝脏、脾脏、腔上囊中稳定表达.本试验首次证明腺病毒作为安全的外源载体,可介导外源基因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靶器官中持续稳定表达,为在鸭上进行病毒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讨腺病毒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感染情况,为腺病毒作为外源基因载体在活体上进行RNA干涉奠定基础.将GFP基因重组腺病毒(Adv-GFP)静脉注射15日龄鸭胚和10日龄雏鸭,在感染后不N时间采集组织器官,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在鸭胚和雏鸭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结果发现,GFP基因在Adv-GFP感染后24-72h能在鸭胚肝脏及心肌细胞中表达,在感染后1-5d,GFP基因可在雏鸭肝脏、脾脏、腔上囊中稳定表达,本试验首次证明腺病毒作为安全的外源载体,可介导外源基因在鸭胚和雏鸭体内的靶器官中持续稳定表达,为在鸭上进行病毒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新药肝龙胶囊对雏鸭体内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新药肝龙胶囊对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抗病毒作用。方法:以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静脉注射感染雏鸭为模型,于感染第7天后分组灌喂肝龙(GL)胶囊浸膏0.5、1.5、3.0g.kg-1.d-1及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无环鸟苷(0.4g.kg-1.d-1)或磷羧基甲酸钠(0.5g.kg-1.d-1)。给药每天2次,连续10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第5天、第10天和停药后第3天取血清,采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鸭血清DHBV-DNA,观察其动态变化,以病毒抑制率为疗效指标。结果:三次重复的结果表明,与给予生理盐水的病毒对照组比较,肝龙的三个不同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且不同剂量组之间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GL3.0g.kg-1.d-1组疗效明显(P<0.01),与阳性对照组无环鸟苷或磷羧基甲酸钠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而且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结论:肝龙(GL)胶囊可抑制DHBV感染雏鸭体内DHBV-DNA的复制。  相似文献   

15.
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病,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我国属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一旦感染,往往久治不愈、病情反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感染HBV导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HCC而死亡的人数约有100万人.因此,健康教育对于做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就乙肝病毒(HBV)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及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普及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的相关知识,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和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鸭传染性浆膜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我国近二十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感染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2-7周龄雏鸭,死亡率高达50%-80%,并因常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养鸭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以及预防和治疗等几个方面对该病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为谷氨酰胺( Glutamine,Gln) 在正常鸭及鸭瘟( Duck plague,DP) 模型中对肠道功能及作用途径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280 只无特定病原体(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 7 日龄雏鸭随机分为 8 组,四组梯度剂量每天灌喂 Gln( 0、0. 5、1、2 g / kg 饲 料) 6d,及另四组灌喂同等梯度剂量 Gln 6 d,于 第 一 天 灌 喂 30 min 后 攻 0. 2 mL2000TCID50 鸭瘟病毒,观察 Gln 对正常雏鸭的免疫促进作用及攻毒鸭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测定 Toll 样受体 4( Toll-like receptor 4,TLR4) 通路基因表达量。结果 Gln 显著提高正常组 TLR4 通路 mRNA 表达量( P < 0. 05) ,显著降低攻毒组表达量( P < 0. 05) 。结论 Gln 通过 TLR4 通路提高正常雏鸭肠道的免疫力,降低鸭瘟病毒( Duck plague virus,DPV) 造成的肠道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值得警惕的重要人兽互传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概述了人类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动物模型和自然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情况。简述了笔者的研究室在动物病毒性肝炎方面的研究进展。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复杂多样,病毒性肝炎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作为一种人兽互传病——病毒性肝炎已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畜禽中的分布,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人类病毒性肝炎的蔓延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可能与动物有关,特别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家畜和家禽有关。动物病毒性肝炎的存在已对公共卫生造成显著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建议相关主管部门重视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工作,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组织研究动物,特别是畜禽病毒性肝炎与人的病毒性肝炎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其间的传播问题,为防制此类疾病的进一步蔓延、流行,保证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保障人类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并尽快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野生鸟类在禽流感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野生鸟类很可能是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在全球传播的媒介.这一论点来自于全球机构在过去数十年对野生鸟类体内禽流感病毒的调查、检测和统计结果.这一结果表明:(1)禽流感病毒能够感染所有种类的野鸟,但以雁鸭类为主的水禽是病毒的天然贮存库;(2)多数禽流感病毒亚型对宿主具有选择性,共同感染多种病毒亚型具有非随机性,这使病毒基因重组突变产生亚型的机会并不多,此结论建议防控野生鸟类传播禽流感的基本措施是:(1)隔离各类动物,避免相互接触.提高生物安全措施;(2)针对数量庞大的水禽.建立高效的检测和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成都地区鸭场中流行一种以发病鸭头颈肿胀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可达到80%以上,各种年龄、品种均易感,危害十分严重,我们通过流行这调查、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临床防治试验排除了鸭瘟病毒、禽流感病毒、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从典型病例中分离出病毒,在雏鸭上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电镜下观察了该病毒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50-70nm,无囊膜;对氯仿有抵抗,对鸭胚的LD50为8.67,无血凝性,初步认为本病是一种新鸭病,暂定名为“鸭传染性肿头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