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关于宋之问籍贯问题宋之问是初唐一位重要诗人,新旧《唐书》均有传.《旧唐书》本传云:“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律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中唐大诗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古今文学史,谈起唐代文学,必提到宋之间,可见宋之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然而宋之间究竟为何处人,至今尚是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2.
杜荀鹤,字彦之,生于会昌六年(846),自号九华山人,是唐末五代杰出的诗人。杜荀鹤还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其诗人的气质有说遗传自“风流才子”杜牧,本文即就杜荀鹤的生世作一简要考证。《唐诗纪事》记载了杜荀鹤的生世由来:或曰,荀鹤,牧之微子也。牧之会昌末自齐安移守秋浦。时年四十四,所谓“使君四十四,两佩佐铜鱼”者也。时妾有妊,出嫁长林乡正杜筠,而生荀鹤。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承《唐诗纪事》之说,只是省去“或曰”二字,语气上更加肯定。  相似文献   

3.
《凌朝浮江旅思》:“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岸花开且落,江乌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遗《回愁》”。此篇《唐诗纪事》卷四和卷九、《全唐诗》卷三九和卷四六于马周、韦承庆名下并载。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及多数选本、诗话均作马周诗。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下“韦承庆”下云:“《凌朝浮江旅思》一首,《唐诗》载为承庆作,尤遂初(袤)载为民周作,未知孰  相似文献   

4.
(一)邵谒,晚唐岭南著名诗人。新旧《唐书》无传,仅在诗序及后世私人传记、方志传记留有简略生平资料。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和明黄佐《广州人物传》记载邵谒事迹较详,且内容基本接近;明高棅《唐诗品汇》和清代官编《全唐诗》所言较简,内容亦基本相同。明、清方志所载邵谒生平事迹有详有略,但基本内容不出上述四书范围。而所有这些记载,基本内容都来自五代入宋的胡宾王(韶州曲江人,今属乳源)为其所编的《邵谒集》写的后序。《邵谒集》今无单行本。胡宾王序言存于《永乐大典》卷之九百七(中华书局1960年9月影  相似文献   

5.
“诗能体物,每以物而兴怀;物可引诗,亦因诗而睹态。”(清钱銮《咏物诗选序》)自唐诗以后,我国咏物诗的数量大增。据粗略统计,全唐五万余首诗,咏物一体即有二千七百八十九首,占二十分之一。其中尤以李义山为最多,达一百一十六首。本文重在论述李义山的咏物诗,因及先唐咏物之起源、形成及流变情况。为了论述方便,先叙先唐,后论李义山。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出版之《唐才子传校笺》由傅璇琮先生主编,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执笔,既包含了他们各自的研究心得,也吸收了同行的研究成果,确实达到了该书《前言》所预期的体现中国学者当前唐代文学研究水平,为唐诗学的建立作出积极贡献的目标,但由于该书涉及诗人众多,某些部分尚有拓荒性质,加之国内有关基础研究工作(如《全唐文》补辑,《全唐诗》整理)尚未完成,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等,不足之处亦在所难免。今就该书卷一、卷二沈期等人传作补笺如次,以就正于傅先生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汉书·张良传》“表商容间、式箕子门、封比干墓”,记述的是武王克殷后对旧殷贵族中的商容、箕子、比干等所谓贤人智士表示尊崇的做法。这段史实,《荀子》、《吕氏春秋》、《礼记》、《史记》、《新序》、《逸周书》、《尚书·武成》、《后汉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载或援引,而所述略有参差。如“表商容闾”,《尚书·武成》作“式商容闾”,《后汉书·卢植传》作“封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政治哲学与黄老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当时间来都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结合中唐藩镇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传》《捕蛇者说》等名篇与“因天之则”、“贵清静而民自定”、“我无欲而民自朴”等黄者政治理念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九龄,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人,是初盛唐之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张曲江集》,存诗二百十三首。自唐以来,历代文人骚客对张九龄的诗评价甚高,把他的诗与陈子昂的诗相提并论,大加赞誉。笔者认为,其中评得最为恰切中肯的还是沈德潜的一个“醇”字。沈在《唐诗别裁》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把张九龄的诗品评为“醇”,确实  相似文献   

10.
《任氏传》与《琵琶行》这两篇作品,无论从作的创作心态,还是作品的故事内容、情感内涵,以及作品的叙事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以前,论大都比较重视唐诗对唐传奇的影响,而忽略了这两种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问题。这两篇作品相比较,恰好证明了唐传奇对唐诗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旧唐书·窦威传附窦抗传》曰:“抗字道生,太穆皇后之从兄也,隋洛州总管、陈国公荣之子也,母,隋文帝万安公主。”此语误处颇多,中华书局点校本失校。考《隋书》卷三十九《窦荣定传》:“父善,周太仆,季父炽,开皇初,为太傅”,“其妻则高祖姐安成长公主也”,有三子,长子为窦抗。《旧唐书·窦威传》云:“父炽,隋太傅”,《周书》卷三十《窦炽传》亦明言窦炽之兄为窦善,有子荣定。可见《旧唐书》中“窦荣”实为窦荣定之误。《隋书》中“安成长公主”一词出现三次,其中《高祖纪上》两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字长吉,唐皇室后裔,才华横溢,其诗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南朝乐府弦歌的传统,形成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独待风格。不幸,他英年早逝。或说他活了二十四岁,见李隐《李长吉小传》(“长吉生二十四年”)、《旧唐书·李贺传》(“卒时年二十四”);或说他二十七岁死,见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贺名溢天下,年二十七官卒奉常”),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新唐书·李贺传》(“年二十七”)。沈亚之为李贺好友,所说当为可信。且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之四诗有“二十未有二十余”之句,窥其意,亦可证明他超了二十四岁。《旧唐书》误袭《李长吉小传》之说,而至《新唐书》时已订正。关于李贺之死,《李长吉小传》有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13.
晚唐国运将弛,士气日丧,诗歌题材与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等问题的真实反映;艺术上,追求字句的精雕细刻,“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辛文房《唐才子传》)。于濆在晚唐后期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能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及边塞问题,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前人,有一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初唐著名诗人王绩.在当时梁陈余风还占据着诗坛,以其通俗易懂,不事雕琢的诗歌创作确实是独树一帜,而且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这是论者一致所肯定的。这位出身“六世冠冕”名门世家的王绩一生之经历和思想性格确实也并不复杂,但一落到具体的他和作品要作出公允客观的评价又并非易事。王绩在他的《答冯子华处上书》中说他“床头素书数块,《庄》、《老》及《易》而已”,道家儒家对他都很有诱惑力。而且,他受家庭影响也是如此:父亲是名儒而又好天命术数,二哥王度重阴阳喜仙道.三哥王通是自命当世孔子的大儒。所以.这就形…  相似文献   

15.
戴,字虞臣,华州人。马戴,两《唐书》无传。《新唐书《卷六○《艺文志》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仅云戴‘字虞臣’。而未及其占籍。此所谓华州人,未知何据?《全唐诗》卷八一三僧无可有《寄华州马戴》,卷五七三贾岛有《马戴居华山因寄》,卷五○九顾非熊有《送马戴入华山》三诗,或即为辛传所本。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司空图,是河中虞乡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县虞乡旧城人.他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年间中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中书舍人.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唐代京城西安后,唐懿宗逃到了宝鸡.司空图见时事混乱,便回到家乡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在这里游山玩水,赋诗著书,度过了晚年.他以诗歌理论见称于文学史,有《诗品二十四则》传于世,颇有影响.下面分析的这首《退栖》诗是作者刚退出官场,回乡隐居时所作.诗中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污浊政治的厌恶和险恶官场的畏惧,宁愿退隐来求得解脱,而不是沽名钓誉,走”终南捷径.”“宫游萧索为无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诗《渡桑乾》的作者问题,大都认为是贾岛的作品,后来注释唐诗的人也均从此说。刘逸生先生所著的《唐诗小札》(修订本)一书,也持这种说法。我认为《渡桑乾》不是贾岛的作品,应该是刘皂的作品。理由如下:(一)刘皂是唐代咸阳(今陕西成阳县附近)人,“归心日夜忆咸阳“一句中的“咸阳”是他的故乡,与他的生平联系得上。(二)《全唐诗》存其五首诗,诗的语言和风格皆与《渡桑乾》诗象似。(三)在《全唐诗》中《渡桑乾》诗名为《旅次朔方》,作者为刘皂。当时编辑《元和御览诗集》的主编是令狐楚,他的年龄比刘皂大,他们之间有过交往。当  相似文献   

18.
《诗品》谢灵运条引《异苑》提到“钱塘杜明师”其人,在现有的出版物中,大抵有五种意见:①杜子恭;②杜炅字子恭;③杜昺字叔恭;④杜炅字子恭、杜昺字叔恭并非一人;⑤杜炅字子恭、杜昺字叔恭为一个人。因此,杜明师成了学史、道教史上的一个谜。本从史讳学的角度,揭开了这个谜底,杜明师名昺字子恭。唐高祖李渊之父名昞,为避其讳,改杜昺为杜炅,或迳称其字。《宋书》、《洞仙传》,《道学传》、《南齐书》撰于唐朝前,原本不当避唐讳,今本乃唐人所改。宋以后的作,有的改回,有的沿用,遂成混乱。古书上的杜昺、杜炅、杜子恭、杜叔恭、杜恭实为一人,即杜明师。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相似文献   

20.
《唐诗品汇》《唐诗解》凡例在以阐明编纂体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涉及诗学批评的相关信息;《唐诗别裁集》凡例在阐述类目设置和选诗标准外,兼论诗歌发展演变、体式辨析、创作与鉴赏等内容。《读雪山房唐诗钞》七篇凡例不仅传递出明确的诗歌辨体意识,其内容表述亦条分缕析,反映出管世铭宏通的诗学理论。作为批评文体的明清唐诗选本凡例,其批评功能呈现出由兼论到专论的趋向,加之凡例具有不同于序、序题等批评文体的形态、功能,因而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