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分子束的速率分布函数出发。推导出了分子束的动能分布函数。计算了平均动能、方均根动能和最概然动能。讨论了分子束动能分布与平衡态下分子动能分布的关系,并将相关特征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两相流中颗粒相对湍流动能及其耗散率的影响.通过单个颗粒在流场中运动的分析,推导出由颗粒引起的湍流动能的耗散,并和由颗粒后的尾流及涡的脱落引起的湍流动能的增加一起加入kε方程中,将此模型应用到竖直圆管中的气粒两相流的计算,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本文的模型比文献[1] 的模型有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黄海潮流底边界层内湍动能耗散率与底应力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频流速仪ADV在青岛外海潮流底边界层内一个周日(25h)定点连续观测的三维流速资料,计算并分析了秋末冬初潮流占优的陆架浅海潮流底边界层内湍动能耗散率和底应力的特征及其潮内变化.结果表明:(1)秋末的黄海,在一个周日内湍动能耗散率与底应力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10-8—3.4×10-5W.kg-1与6.6×10-4—7.5×10-1N.m-2,表明在底边界层内存在着很强的能量耗散,且湍动能耗散率与底应力在潮内的变化都非常显著;(2)在充分混合的潮流底边界层内,湍流主要由海底流速剪切生成,湍动能生成与耗散基本处于局地平衡状态;(3)对于半日潮流占优的海区,湍动能耗散率与底应力都具有明显的四分之一周日的变化规律;(4)观测期间,海底以上0.45m处的拖曳系数的平均值Cd(0.45)为0.0017(对应于海底以上1.0m处的拖曳系数的平均值Cd(1.0)为0.0015),但拖曳系数存在着显著的变化(变化范围为0.0005—0.0082);平均的海底粗糙度为2.8×10-5m.  相似文献   

4.
湍流动能闭合对区域气候模拟效果影响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湍流动能(TKE)闭合改进了RegCM2中原高分辨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并用1998年夏的NCEP/NCAR气候资料对TKE闭合方案影响区域气候模拟效果的机理作了探讨.研究表明,在区域气候模式中采用TKE闭合的边界层方案可以将垂直扩散直接与湍流变化联系起来,改善地表通量及各层垂直扩散项的计算,使地表通量和垂直扩散的日变化及各层分布更为合理,从而改进模式对各预报量及降水的模拟,提高模式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了解飑线冷池、湍流动能及湍流输送的特征,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对2014年7月12日江淮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边界层冷池、湍流动能和湍流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飑线处于发展期时冷池作用较小,随着飑线系统的增强,冷池作用逐渐显著,对环境风的阻碍作用加强,其前沿辐合加强,有利于触发新对流;飑线发生前,浮力项为边界层湍流动能的主要产生项,湍能随高度减小;飑线系统过境时,切变项为主要湍能源,在边界层高层时较大;飑线对流前的晴空区域内,边界层湍流运动向下输送动量,补充边界层摩擦损耗;飑线强对流影响的区域内,近地层湍流运动向上输送动量,减弱了大风的影响;向上较大的潜热、感热通量增强低层的大气不稳定性,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分析表明,边界层湍流输送与飑线系统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计算了暴雨区涡旋动能的收支。分析表明:非地转运动产生和水平幅合输送以及平均动能转移的涡旋动能是扰动发展、维持的动能来源。  相似文献   

7.
动能杆战斗部杆条抛撒规律及散布场数值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概念动能杆反导战斗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心式动能杆战斗部的杆条排布参数、抛撒装药参数和填充介质等主要因素对动能杆径向抛撒速度的影响,得到了动能杆抛撒规律;以经典的格尼(Gurney)公式为基础,通过引入修正函数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动能杆条抛撒速度的工程计算模型,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能为工程设计提供帮助.运用该计算模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杆条散布场进行了实时三维仿真.  相似文献   

8.
可压缩尖锥边界层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精度差分方法对来流马赫数0.7,来流Reynolds数250000/Inch,锥角为20°的尖锥边界层的整个空间转捩过程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对流项采用了7阶迎风格式离散,黏性项采用6阶中心格式离散,时间推进为3阶Runge—Kutta方法.对转捩形成的充分发展湍流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平均速度分布,近壁湍流强度和雷诺应力等统计数据与平板边界层理论及实验吻合很好,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显示了近壁湍流的典型拟序结构——高、低速条带结构并根据流向速度的周向相关量确定了条带的间距,以当地壁面尺度度量的条带间距沿流向并没有显著变化.给出了柱坐标下的可压湍动能发展方程,并据此对近壁湍动能的生成、耗散和输运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利用MM4模式模拟了1991年6月30日00时~7月2日00时一次大暴雨过程.并将输出结果进行了能量平衡的计算。发现动能及其各收支项主要集中在高层;平均有有效位能问动能转换;散度风动能不足总动能的1%,但起着能量转换的中介作用。在暴雨时期,散度风动能、它的次网格转换、来自有效位能的转换以及其向旋转风动能的转换等均达到最大值,说明散度风动能和暴雨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雨滴谱函数的降雨动能理论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廷  周成虎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0):1251-1256
降雨动能是刻画降雨侵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广泛地应用于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基于大量试验观测资料所给出的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的经验关系,受观测手段和条件的限制,难以普适推广使用. 文中结合试验资料分析,研究和建立了基于雨滴谱函数和雨滴终点速度的降雨动能理论计算模型,并给出了体积比动能和时间比动能的理论计算方法. 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近似不变的条件下,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间更符合幂函数关系;通过改变雨滴形状参数,可以计算不同类型的降雨动能. 通过与其他研究者根据实测资料所得的经验公式的对比分析表明,对于不同地点和不同类型的降雨动能,本计算模型都可以给出十分接近的理论估算,并且地形和风对降雨动能的影响也可以被有效地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