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的比蛇     
“比蛇”的“比”字,倒颇有“斗鸡”的“斗”的味道,令人害怕。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在其笔下就介绍了这一怪蛇。在《郑板桥集》中的《比蛇》诗云:“好向人间较短长,截罔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其诗有序,进一步勾勒出比蛇的形象:粤中有蛇,好与人比较长短,胜则啮人,不胜则自死,然必面令人见,不暗比也。山行见者,以伞具上冲,蛇不胜而死。诗中明言比蛇产广东,但事情也怪,我因从事蛇的科研工作,于1980年调来广州暨南大学至今,留心访查和查阅有关资料仍无所获。莫非郑说有误,静思之,终于找出了原…  相似文献   

2.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五毒教"是一大江湖教派,出现在《笑傲江湖》及《碧血剑》中."五毒教"得名于五种动物:一蛇,二蜈蚣,三蜘蛛,四蝎子,五蟾蜍.中国民间将这五种动物称为"五毒".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一条蛇.这时他吓了一跳,然后立即止步或逃跑.而站在原地,冥思苦想它属于哪一种蛇,然后再决定如伺行动,恐怕为时太晚.  相似文献   

4.
<正>在南北卡罗来纳州,松树和橡木丛生的沙山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叫做猩红王蛇的无毒蛇。这种蛇在外表上会拟态该地区的一种有毒蛇类——珊瑚蛇。通过这种方法,猩红王蛇可以蒙骗它们的捕食者,比如红尾鹰。猩红王蛇身上的条纹和珊瑚蛇非常相似,人们还特意编了一个顺口溜来区分它们:"红配黑,请放心;红配黄,杀人狂。"但在20世纪60年代,珊瑚蛇在沙山地区永远地消失了。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克里斯·阿科利和他的同事大卫·费宁,决定研究珊瑚蛇的消失是否会影响猩红王蛇身  相似文献   

5.
武当访蛇记     
将辞龙年,又迎蛇岁.风雪武当,拜蛇访神,虽为逆时之举,但尘氛皆去,俗念似消,也是人生一次乐事.崖崩石陷,淙淙琴韵,遥远的里程碑刻下"方圆八百里"的武当山,峰高壑深,岩洞幽邃,茂林掩映,涧水长鸣,且有诸多神仙护佑,实在是生存蛇、繁衍蛇的难得乐土.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07,(8):10-11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五毒教弦是一大江湖教派,出现在《笑傲江湖》及《碧血剑》中。“五毒教”得名于五种动物:一蛇,二蜈蚣,三蜘蛛,四蝎子,五蟾蜍。中国民间将这五种动物称为“五毒”。在很早以前,我国的中医药先驱就开始应用“五毒”来治疗特定的人类疾病,  相似文献   

7.
送毒蛇回家     
莽山烙铁头蛇是一种巨型毒蛇,长2米多,重8.5千克,是我国已知毒蛇中最大的。现存仅300—500条,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两栖与爬行动物专辑》中,它被列为濒危等级中的“极危”。 作者陈远辉是莽山烙铁头蛇的发现者,本刊在2000年第10期曾登载他的 《追踪神秘小青龙》一文,该文讲述了发现莽山烙铁头蛇的曲折过程。继后,作者又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几乎没有任何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他省吃俭用,并冒着危险将该蛇放于家中养殖,观察和研究它的各种习性。在本文,作者讲述了他如何成功地人工孵化出了莽山烙铁头蛇并将它们放归自然。作者的惟一心愿就是不要让我国的这一珍稀物种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相似文献   

8.
蛇国漫游     
上一期,我们随专家一同《走进神秘的蛇岛》,了解了举世闻名的蛇岛及蛇岛蝮蛇的一些趣闻。蛇岛蝮蛇只是毒蛇中的一种,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有关蛇的知识。比如,世界上有多少种蛇?蛇是如何分类的?又是如何进化的?下面让我们跟随吕顺清教授去进行一次——  相似文献   

9.
"神曲"是汉代名医刘义研制出的一种医治消化不良的名药。然而,神曲的问世之初,却是受到了野生动物自疗行为的启示。一段时间,刘义发现自家鸡窝里的鸡蛋经常丢失,便留心观察,发现是一条火练蛇所为。于是,他决定惩罚一下这条蛇。他用石灰裹着石子做了几枚假蛋,又在假蛋外面涂上一层鸡蛋清,放在鸡窝里面,然后便守候在一旁。不久,他看到那条蛇爬进鸡窝里,将那几枚假蛋吞下了。不多一会儿,那蛇在地上痛若挣扎起来,然后它忍着痛苦爬进草丛里,拼命地吞食一种毛绒绒的小草。不多时,蛇排出了一堆类便,然后无事地爬走了。刘义想,这种草一定能治消化不良.于是,他以这种草为主药,研制出治疗消化不良的名药神曲。"云南白药"是医治创伤的特效药。研制出该药的民间医生曲焕章也是  相似文献   

10.
迈克尔·格雷斯,一个从小生长在美国乔治亚州中部起伏山区的孩子,摆弄蛇是他最大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爱好已经变成了他的专业。现在格雷斯把他的时间都花在了乔治亚州佛罗里达技术研究所的蛇实验室里了,他想从那些令他着魔的爬行动物身上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格雷斯已发现响尾蛇科的毒蛇能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精确地观察世界:它们既可以像人一样,用眼睛建立起周围世界的视觉影像,同时又能使用特别敏感的红外感受器,根据周围物体发出的热量建立一个相似的图像。而且,这两套系统可以来回切换,或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威尔斯笔下的"隐身人"服用了一种药水,使他全身的毛发、机体、骨骼、五脏都变成透明,谁也看不见他。那么,这些"隐身"飞行器的奥秘又在哪呢?  相似文献   

12.
复仇的蛇头     
前年夏天,我、我丈夫和工程师铁人因为公事来到了大蛇岭。进山后,我们临时住在山上一家远搬他乡留下来的老房子里。刚安顿下来,山下蛇坪村的胡村长就给我们送来一篮鸡蛋,并要我们藏好,说庙里的土地神像下住着一条老蛇,可别让它偷吃了。铁人是一位老地质工程师,生性豪爽,不仅找矿经验丰富,还是一个捕蛇能手。他大笑着说,管它老蛇还是嫩蛇,只要它胆敢偷吃鸡蛋,我就把它宰了。胡村长讪笑着说,你们最好别惹它,这家伙成了精的。  相似文献   

13.
百问百答     
《知识就是力量》2014,(5):96-97
正Q天气暖和了,野外开始有了蛇的踪迹,蛇真的怕雄黄吗?A无论是雄黄酒还是雄黄粉,都不能完全地对蛇造成直接伤害。其实,与其说是雄黄酒对蛇造成了一定刺激,不如说是雄黄酒中挥发的酒精气味刺激到了蛇。同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也可以对蛇有一定驱赶作用,如大蒜。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常会准备几颗掰碎的蒜瓣放在鞋里,以起到驱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广力  何舜平  黄松  何苗  赵尔宓 《科学通报》2009,54(9):1250-1261
报道了美姑脊蛇Achalinus meiguens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美姑脊蛇线粒体全序列长17239 bp, 由22个tRNA, 2个rRNA和13个蛋白质基因及2个非编码的控制区或D-loop组成, 存在着基因重排现象. 对已报道蛇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后, 发现一些蛇类线粒体基因组进化规律: 双控制区现象在爬行动物进化历史中独立地发生, 有不同的演化历史; tRNA假基因是在真蛇下目(Caenophidia)中进化形成的; TΨC臂的相对较短(一般少于5 bp)和缺失“DHU”臂造成蛇类tRNA较短. 通过MP和BI分析确定美姑脊蛇系统发育位置应该位于瘰鳞蛇Acrochordus granulatus和其他真蛇下目蛇类之间, 而不应该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或者眼镜蛇科Elapidae. 由于美姑脊蛇与真蛇下目中蝰科Viperidae、游蛇科以及眼镜蛇科之间的单系性都被统计检验拒绝(P < 0.01), 由此认为美姑脊蛇所在的闪皮蛇亚科(Subfamily, Xenodermatinae)应该提升到科或者更高的分类阶元. 依据系统发育统计检验结果, 我们选择Bayesian树来进行分歧时间的估算. 原蛇下目与真蛇下目的分化时间为109.50 Mya; 而瘰鳞蛇与其他真蛇下目种类的分化时间为106.18 Mya; 美姑脊蛇的分化时间在103 Mya; 蝰科与眼镜蛇科和游蛇科构成的单系群的分化时间发生在96.06 Mya.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6,(6):63-65
蛇阴险可怕,它们不动声色的游动总给人以一种冷嗖嗖的感觉,因此在自然界鲜有天敌。但是,很多种类的猛禽却敢于与蛇叫板,有勇气也有能力给予蛇致命的一击。非洲稀树草原上生活的蛇鹫就是它们中的佼佼者,而蛇雕、笑隼、短趾雕也是高超的捕蛇能手。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11,(2):7-7
最近,科学家捕捉蛇飞行的镜头,从而解释了五种蛇之所以能飞行最多达30米的原因。这五种树栖蛇都是生活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金花蛇,它们运用滑翔式飞行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  相似文献   

17.
唐乾 《科学之友》2010,(2):68-68
<正>走进任何一个有名的印度旅游景点,你都会发现戴头巾的舞蛇人在吹着木笛,柳篮中的眼镜王蛇则闻乐起舞。然而,舞蛇这种古老的职业有可能随着印度政府一道养蛇禁令的生效而消失……  相似文献   

18.
在印度,舞蛇是一项传统娱乐项目,表演舞蛇也是许多印度人赖以谋生的手段。舞蛇中的"主角"——眼镜蛇在印度有着崇高的地位,印度每年都会举办"毒蛇节"以供奉眼镜蛇。可为了舞蛇者的安全,眼镜蛇的毒腺会被事先刺穿,这种"虐蛇"行为遭到了动物保护组织的指责。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人员曾认为,蛇是由低等穴居的蜥蜴进化来的。新证据表明,蛇具有海洋动物血统。所有生活在陆地的脊椎动物——从人类到鳄鱼再到鸟——都统称为四足动物,意思是有"四只脚",即使前肢已变成了人类的胳膊和鸟类的翅膀,四足动物名称仍然适用。然而对于蛇,这种变化却是根本的:蛇失去了所有四肢。蛇是如何变成目前这个样子的?蛇的特征模糊了其祖先。蛇  相似文献   

20.
安全捕蛇 捕蛇前,一定要扎好衣裤口,穿高腰皮鞋或厚布鞋袜,必要时戴上皮手套。捕蛇的第一步是找蛇。陆地蛇夏秋两季常生活在灌木丛中的乱石隙里或坟地的洞里以及水田埂边,冬春二季多隐蔽在较干燥的土穴里。水蛇则大多在山溪、池塘、水田、水渠、小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