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章钜撰写的《楹联丛话》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著作。其成书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特定时代楹联创作的繁荣;二是前代文论的影响,特别是诗话之体的影响;三是亲朋师友的大力帮助;四是梁章钜个人的丰富阅历和他的忧患意识。四者彼此交织,有机统一,成就了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郭绍虞的《诗话丛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诗话形式论述诗话之体的著述。《诗话丛话》对数以千计的中国诗话进行了系统的总体研究,以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零散杂芜的中国诗话之话予以梳理,使之体系化、类别化,不愧是诗话研究的拓荒之作,对诗话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经》诗学是《诗经》学的组成部分,也是《诗经》研究的薄弱环节,清初学者姚际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创作诗学、修辞诗学、阐释诗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见姚氏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4.
《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是宋代诗话史上先后出现的三大诗话总集,三大选家对辑录对象的遴选,对具体材料的取舍,既体现了各自的诗学思想,又反映了各自时代的诗学特色、学术风气乃至时代风尚.细绎其辑纂标准,宋代诗话体制的演变、宋代诗学的时代风气、选家的诗学旨趣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5.
译者在典籍翻译实践中往往轻视文本的诗学价值,诗学伦理研究正是针对译本诗学价值的理性反思。《道德经》诗学气质玄妙深远,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诗学气韵,对最终翻译质量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描述与分析《道德经》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诗学伦理态度,能拓展典籍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6.
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文本阅读障碍,这是由于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学者大多不能精通研究对象的语言和文化。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应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要开展中西范畴的比较研究,要切实地开展中西诗学的对话,把握对话的问题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清代诗话大家粱章钜的诗话系列正日渐引起学界重视,而其早年之<补萝山馆诗话>已散佚,未见传本,仅于<长乐诗话>及<南浦诗话>中有所称引.<补萝山馆诗话>今虽仅见寥寥十三组文字,内容亦仅涉及十三位闽籍诗人,然已能初步显示梁章钜诗学思想之端倪.现予以辑佚并简评.  相似文献   

8.
清代诗话大家梁章钜的诗话系列正日渐引起学界重视,而其早年之《补萝山馆诗话》已散佚,未见传本,仅于《长乐诗话》及《南浦诗话》中有所称引。《补萝山馆诗话》今虽仅见寥寥十三组文字,内容亦仅涉及十三位闽籍诗人,然已能初步显示梁章钜诗学思想之端倪。现予以辑佚并简评。  相似文献   

9.
内因是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造成悲剧结局的客观因素,应该到人自身的性格和行为中去寻找。悲剧主体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主动接受某种挑战,同各种力量抗争。如果是被动地接受或不去行动,那就不是悲剧了。悲剧的根源在于悲剧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结果。  相似文献   

10.
船山诗学,与中国古典文论一同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即语义的含糊性。通过辨析《姜斋诗话》中船山先生正横渠之学、斥佛老申韩的具体情况,得出对船山诗学的定义,即纯正的正统思想,而又直面现实正析善恶的伦理诗学。由船山的诗学观得出一些启示,即中国传统思想突破之难和中国诗学的实践理性之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1.
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姚莹先后至里塘和察木多处理乍雅两呼图克图争端,其《康輶纪行》一书逐日杂记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乍雅图》是书后所附地图中唯一一幅姚莹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访谈绘制而成的地图。虽然比较简略,甚至有个别错误,但比较清楚地展现了当时乍雅内外形势及交通路线。通过对该图绘制背景、特点及目的的分析,对主要交通路线的复原,对辖地范围和内部区划的考证,可以更好地理解姚莹处理乍雅争端"振以兵威"和"设备道"的主张,对于认识清代乍雅地区的政治、交通、地理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的美育研究应全方位地进行。一是环境美,包括建筑、装饰、内部设置和氛围等;二是物质美,包括文献、设施、产品等;三是人员美,包括素质、语言、形象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永凝液防水剂的性能和施工操作要点叙述,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永凝液,提高永凝液在使用中的施工质量和抗渗防水作用,有利于推动使用环保又节能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4.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关注女性的个体生命,对女性美的赞美和阐释也很特别,他的女性观是比较开明和积极的。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黑格尔关于实践的且的性、中介性、现实性等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加以扬弃,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论断,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传统儒家文化的解体,中国存五四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和生存意义危机,五四知识分子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新文化建设方案以解决这种危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是五四新文化建设的方案之一,它是梁启超在汲取东西方优秀精神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与创造,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美学建构。它把传统儒家文化解体之后所导致的道德、知识和审美三个分离的领域重新融合在一起,使梁启超的人格理想建均得以实现,新文化建构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审美化学习也可称作艺术化学习.它体现出学习规律和审美规律的高度融合,是美学原理在学习活动中的贯穿渗润和具体运用;其内容极为丰富,在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节奏、学习成果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审美化特征;它具有以美怡情、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促智的巨大功能.其深刻意义就在于,从整体人格塑造的哲学高度,来培养大学生对完美人格的涵养和对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Lotus Notes移动办公接入技术的现状、需求及无线应用与电子商务的协作关系,阐明了Lotus Notes移动办公接入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安全性问题的考虑.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在梁启超,“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或美育。梁启超强调“拿趣味当日的”与“拿趣味当手段”的不同,提出只有以“趣味”或“美”为目的,才是抓住了趣味教育即美育的本质。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美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泛美育的倾向,有着直接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