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亦"甲骨文作■、"夜"甲骨文作■,"腋"字在甲骨文未见。从隶变和形声造字法来看,"亦"是"腋"的本字,为指事字,"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副词"亦"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字。"腋"字出现在隶变时期,从汉字分化理论来看,表"胳肢窝"义的"腋"字为"从肉亦声"构形的形声字,但隶变后的"月"与"肉"书写形式相混,古文中"夕"与"月"字皆从月象形,故"从肉亦声"构形与"从夕亦声"构形相似。从文字构形避让原则考虑,后来才造出"从月(肉)夜声"的后起字"腋"。  相似文献   

2.
网络党建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坚持"交互性"与"单向性"、"一元性"与"多样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搞好网络党建,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始见于明代的"扯淡"一词文献习见,其中"淡"当为"诞"。"胡说"义是"扯淡"的引申义,该义来自"扯"的"闲谈"义和"诞"的"虚妄不实的言论"义。"拉"与"扯"语义相近,且有着相似的引申路径,所不同的是,"扯"已引申出"胡说"、"瞎说"义,而"拉"却没有。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新校释》所释《大乐》篇之"两仪"提出质疑,并表达己见,进而强调一种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的态度。首先,"两仪"指天地物质形态之容貌,《大乐》不言"天地"而言"两仪",是要将"两仪"之"两"与"太一"之"一"相对。"一"在万物造化时指"太一",而"一"又可以为用,以"一"为用时其义指"不易",则"一"象征不变,而与"一"相对之"两"象征变。《大乐》所言"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可在郑玄论"易"之三名中得到深刻解释。其次,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欲正确理解其内容尤其是理解起来有歧义的内容,则应对文本内容做逐字、逐词、逐句的考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方能对文本作出合乎历史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5.
六朝墓志语料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重要的词汇研究价值。其中"摧恸"、"恢岸"、"素牒"、"遐长"、"宰朝"、"恢雅"、"钦风"、"丧殒"、"殇悴"、"信诺"多不被《汉语大词典》等普通辞书所收载,只有个别词语虽被《汉语大词典》立目,但存在义项缺漏。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个"和"枚"、"只"和"头"、"根"与"条"三对量词的演变,探究汉语量词发展的机理.并指出"个"取代"枚"的三个原因:第一,"枚"比较实在的称量对象制约了"枚"的泛化;第二,"枚"的名词意义始终没有彻底地消失,制约了"枚"的泛化.第三,"枚"的指形性比"个"强,制约了"枚"的进一步迁移.而"个"称量对象扩大,本义[名词意义]完全消失,成为一个专职量词,迅速取代"枚".  相似文献   

8.
张文辉 《世界知识》2014,(22):58-59
<正>10月中旬,岛内油品巨头顶新集团曝出"饲料油"丑闻,继去年年底"棉籽油"以及上个月"馊水油"事件后,再次引起"黑心油"风暴。而当我们回头检视,近几年台湾"塑化剂"、"毒淀粉"、"毒酱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层出不穷,结果让人触目惊心。以往我们向往的美食天堂,这是怎么了?台湾的食安"魔盒"10月8日,台南市地检署发布新闻称,顶新集团旗下"正义"油品被  相似文献   

9.
正小明在西华街一公厕门口看到,"请文明如厕"四个字被市民改成了"请文明入厕"。"如厕"与"入厕"到底应该是哪个?小明心里十分疑惑。的确,很多收费公厕门前有的写的是"入厕5毛"、有的摆放的是"如厕5角"的牌子。那么,到底是"入厕"还是"如厕"呢?"如厕"与"入厕"到底哪个正确?且看"如"读"",本义是随从,旧时以女嫁为从人,所以"如"是女、口结构,在"如厕"一词中是到、往的意思。故"如厕"一词是到厕所,往厕所的意思。"入"读"",独体字,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故"入厕"一词是一  相似文献   

10.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了体现师生关系"人性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评价体系"客观化"的自然地理教学模式;提出借鉴CDIO教学理念,实现从传授"知识"和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和培养"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杨凯 《华东科技》2015,(2):54-56
<正>在吴强的理念里,中国梦与教育梦相辅相成。"好人"一家时值晌午,敲开"火柴人"的大门,迎接记者的是一名"火柴姐姐"——这是之后"火柴爸爸"吴强介绍给我们的称呼,在"火柴人"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好像家庭的一员,他们的称呼是"火柴爸爸"、"火柴妈妈"、"火柴哥哥"、"火柴姐姐"等等。所以在采访吴强的这一行中,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正是他们的温馨氛围,可以说这是一家最像"家"的创  相似文献   

13.
《水浒》中有关夫妻称谓的许多方言,如"官人"、"养家人"、"老公"、"盖老"、"孤老"、"家长"、"娘子"、"浑家"、"老婆"、"老小"、"外宅"、"回头人"等,鲜明地体现了宋元杭州民俗文化和地方特征,对这些词语进行考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解读小说文本,更透彻地认识小说作者。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进步,具体表现:第一,公民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第二,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第三,国家由"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第四,经济由"官本经济"向"民本经济"转变;第五,文化由"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墨辩与亚里斯多德推理样式的体系类同点何在,是一个困扰中国古典哲学,亦即中国古典法哲学研究的难题。以《墨经》首章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式推理及其理论基础的概述,对"故"、"所"、"得"、"而"、"後"考释,以陈列"成"式推理的步子,并论述"成"式推理的特点与价值。上篇主要论述"成"式理论基础与推理步子。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牢笼.<庄子>因此主张"观"物而否定以"判、析、察"的方式看待万物;因为"观"物时,人的心灵如明镜,而"判"物时,人的心灵因成心而生区别.对万物如能行之以"观",必能造就出"万物一体"的审美天地.  相似文献   

17.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连结,甚至互动,自来虽先后有"比兴"与"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都不尽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说之出现.试着参酌这种学说,分别就辞章中意、象之连结或互动,先探讨其相关理论,再举几首古典诗词为例作说明,然后综合起来略作美学之诠释,以概见"异质同构"在辞章意象中的奥妙表现.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们称由"反质子"和"反电子"等"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为"反物质"。然而,这些"反"字开头的东西,不是逻辑错误,就是不存在。在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命名时,应遵循在大类名词之前加特征词的命名方法。应将"反物质"更名为"异构物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水浒传〉词语正误》的续篇,校订"何妨"、"推开"、"怏怏不乐"、"三猜五猜"、"铁戒箍"、"城池"、"摇旗擂鼓"、"摩拳擦掌"八个词语,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各地说话都有忌讳。北方忌醋。因为"醋"与"错"音近。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会引起误会。结果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便干脆管醋叫"忌讳"。粤语忌肝,因为"肝"和"干"同音,结果猪肝叫猪润,鸡肝叫鸡润,豆腐干叫豆润。吴语忌药,结果吃药叫"吃茶",真正的茶则叫"茶叶茶"。上海话甚至忌"鹅",因为"鹅"与"我"同音,弄不好"杀鹅"就成了"杀我",所以上海人把鹅叫做"白乌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