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资进入中国风险资本市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外资进入我国风险资本市场进行了简要分析。首先分析了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势,然后论述了外资投资中国风险资本市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资选择中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原因和我国吸引外资风险资本尚存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岳长青 《科技资讯》2011,(26):220-220,222
本文就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并阐明我国各类企业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需求。论述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的资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商文 《科技资讯》2011,(2):213-213,215
本文就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特点,并阐明我国各类型产业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急切需求。论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资源优化配置是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分析,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其形式较为单一,而其发展的状况又滞后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在对比东亚成熟的资本市场后,给未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吴艳 《华东科技》2003,(11):22-24
近来,QFII与QDII作为资本市场上的热点问题,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通过双Q机制,向海内外传达了中国资本市场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态度。 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允许外资进入本国市场,二是允许内资走向境外市场,而在目前中国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双Q机制应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张英新 《科技资讯》2007,(10):213-214
本文由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问题引出,在阐述“资本市场深化”理论来源及概念内涵的前提下,联系中国资本市场现状进行背景分析,提出“资本市场深化”的途径,并对“资本市场深化”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经济三个层面进行效应分析。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主张通过“资本市场深化”实现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郭香玲 《科技信息》2007,(35):269-269,244
从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历程来看,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首先应该是一个结构健全、合理的市场。结构健全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大部分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而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股指期货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衍生品种,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开发股指期货,将在完善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开放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应对外资进入的挑战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股指期货的上市必将促进市场成交规模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市场出现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处于一种相互分割、相互分离的状态,无论是其资本的运动还是其管理都在严格的隔离状态下进行。然而,客观经济规律要求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构造一国经济血脉——资本及其运动,现实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格局,不仅给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本身带来了流通、运行、效益等方面问题,也使国民经济和构造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融资成本负担加重、资本营运困难加大,并给政府的监管造成了宏观调控乏力、约束软化、监管绩效低下的后果。本文将通过对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联性关系的分析,探讨改变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状况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入世与国有股减持的提出、全流通的实现、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和汇率市场化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件大事。我们可以以此四件大事为标志,将中国资本市场划分为四个阶段:新兴市场时期、新兴加转轨时期、转轨并初步成熟时期、成熟期。本通过分析比较各个阶段的特征,以明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QFII不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只是少数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不需引进QFII。 由于新兴市场经济本身千差万别, 有的国家自身资本市场发展水平有限、经济欠发达,无法吸引国际风险资本进入本国市场。 因此,QFII能否成功推行的关键在于整体经济是否有吸引力, 有无合适的投资工具和资本市场。 中国是具备推行QFII的基本条件的,也有少数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可借鉴。 2003年7月9日上午10:15分,随着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对着电话念出“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 “中兴通证”四只股票的名字, QFII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投下的第一单完成了。 QFII的实施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就像是打开了朝向全球资本市场的那扇窗, 虽然仍是隔着“纱窗”,但已经无法阻挡“新鲜空气”的自由进出,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踏上了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之旅。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QFII制度及对中国的影响? 毕竟,我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西方经典的股利政策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探讨了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效应。研究发现,这些理论大多在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出与成熟市场(美国)完全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容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充分利用了海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自身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其融资等各项功能也在逐步发挥出来。许多在海  相似文献   

13.
万众瞩目的资本市场对于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来说,究竟其关键的功能在哪里? 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似乎变成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是,同样值得强调的是,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参与者,更多的关注资本市场,基本上还是投资功能、筹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财富功能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相比过去的低迷状况,2006年市场明显走好。尚福林对此评点说,资本市场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沪深两市指数2006年以来分别上涨了96%和89%。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国内资本走出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国外资本到中国资本市场上投资的想法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成为迫切需要考虑的议题。本文通过分析1980年后日本资本账户自由化进程,研究其成败经验来探讨其对中国的系列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以来,股市呈现明显的震荡加剧特征,并引起市场的一度恐慌。各种市场信息都显示当前股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笔者看来,震荡格局与中国股市缺乏做空机制关系最密切。因此,把握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主线并寻找投资机会的最好办法就是认真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与产品创新。在重新研究了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后,笔者总结了2008年中国股市在期权、股指期货、私募股权基金等方面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揭示在资本流动非常快的今天,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加迅速,在一直采用优惠政策的中国,并没有对直接投资进行任何监管,但是有一部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隐患。提出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对直接投资加以监管,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可能对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朱伟一 《世界博览》2010,(24):65-68
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但真爱资本市场的不多。在历史上,法国人喜欢放贷,时运不好的时候也向别人借钱,但法国的资本市场从来就没有火过。英国人有些意思,资本市场搞得不错。但伦敦主要是一个金融超市,在这里摆摊设赌的大多是外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是工蚁,循规蹈矩,比较适合于制造业,不善于在资本市场这种地方打大仗、乱仗或硬仗。在德国和日本,个人买卖股票的并不多。中国人就不同了,中国人善于在金融战场打近战,恶战和夜战。几个回合下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主权财富基金就已经成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主力军,而且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几支主力部队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据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或许揭示了一个事实:美国告诉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正义之师正在与国际恐怖主义殊死搏斗,为全人类和平安全而战;而在21世纪的另一条战线上,中国人与犹太人将不可避免地展开资本市场之争。  相似文献   

19.
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上市制度安排,也需要相应有效的退市机制依赖,"有进有退"、"优胜劣汰"有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从无到有、渐趋规范,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和完善。文章阐释了中国退市制度的发展历程及退市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退市新政对上市公司的约束作用,探究了退市制度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茗 《科技信息》2007,(22):50-52
本文对近十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用国债市场成交额、股市流通股总市值、银行中长期贷款来度量资本市场的规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股市流通股总市值次之,而国债市场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