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钱青 《科技资讯》2010,(26):204-204
本文从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和激励创新思维发展三方面展开论述,积极探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轻松快乐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是在新旧思想观念的不断消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经历了蒙昧、自觉和自为三个发展阶段。本动态地探讨了这一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根源。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湘西世界"是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形式的再现,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描写基本上都是原生态文化视界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在表面上看是一个被动的、处于受动状态的角色,似乎存在着主体意识的缺失,但是她们大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她们内心的女性主体性别意识尤其强烈.作家笔下的女性,纯净多情,诡异变态,不拘礼教,无论是混沌初开的少女,还是历经生活磨练的妇女,她们都有非常鲜明自觉的主体"性别"意识,这种意识的觉醒,使这些女性历经磨难又充满传奇,突显原生态人"性",散发着强大生命原力.  相似文献   

4.
从创新意识、选择意识、策划意识、精品意识几个方面阐述了编辑的主体意识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日本之所以对外实施军国主义侵略,对内实行军国主义统治,是因为军国主义意识已经渗透到了绝大多数国民的意识当中.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天皇是“神“、日本是“神国“的信仰;“绝对服从“的武士道精神的支持;对外侵略扩张传统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影响;“脱亚入欧“理论和“主权线、利益线、生命线“理论的宣扬;以军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6.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主体意识是编辑主体性的反映,它规定编辑主体作为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是理解编辑主体能动的创造作用的基本原因.编辑主体的主体意识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传统写作理论,几乎未曾涉及写作主体的思维问题,于是造成了写作者思维意识的淡漠、冷漠乃至荒漠。随着人体科学、脑科学、思维科学的迅速发展,写作与思维之间的神秘关系正在被逐步揭开,写作主体的思维意识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写作学的研究领域。所谓思维意识,简言之,即意识思维。具体讲,就是写作主体理应充分意识到,没有人类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8.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上王学左派一些"异端"思想的影响,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成熟,其主体意识有所觉醒,开始关注自我的生活,注重自我的表现;体现在文艺需求上,就是愿意看到表现他们生活、理想和趣味的东西,渴望在文艺中表达本阶层的意愿,求得自身话语的权利。明中叶以后大量出现的白话短篇小说正是顺应了市民的这一需求,将编创的视角投向了市民,表现出鲜明的市民性。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进程中,"公共环境"、"公共意识" 等话语频率高度再现,公共性问题引起人们的强热关注.日本国民的公共意识普遍较高,本文通过日本人对公共意识的传统理解,日本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对国民公共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分析,对我国公民的公共意识培养的文化途径建设提出现实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学报编辑活动中,编辑处于关键性的地位,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办刊方向和刊物质量的先导.因此,编辑工作者的导向意识和角色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前者体现为编辑主体的外在形式,后者则构成编辑主体的内在核心.  相似文献   

11.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为中国奠定了全面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失败后,不少立宪派变成了革命派,即使那些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者,对革命派的态度已开始发生变化,多了一些同情和包容。在国内外压力下,西太后被迫搞假立宪改革,然其大权在握,不能取信于立宪派。光绪帝死后,立宪派无君可忠了。宣统小皇帝继位后,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局面并未发生实质的改变.激起了立宪派的不满。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放弃了一贯坚持的君主立宪的主张,加入了革命洪流,积极参与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世以来直至今日的焦点事件,完全在于她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结束根深蒂固的传统制度,开启以民主政治制度为保障的现代化实践,是辛亥革命完成的时代使命。从这点讲,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关键。近世以来,中国问题变得如此复杂,其间受到多重干扰,但是现代化始终是中国社会寻求进步的主线,深入考察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内在因素及相关问题,辛亥革命是一个很恰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据实恢复了"辛亥北方革命"的本来面目,重新评价了冯玉祥在辛亥北方革命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0 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 ,是我国科学社团中活动时间最长政治上最为进步的学术团体之一。该学会不仅“广招同志”为中国新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而且还“纠合同志”积极投身辛亥革命 ,参与策动了滦州起义 ,在促使清帝退位促成民国建立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20世纪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国共两党是20世纪的中国政坛两大党,本文拟从革命领袖、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三方面重点考察辛亥革命与国共两党关系的渊源,由此透视辛亥革命在20世纪中国巨变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前后,沅水和澧水流域涌现出了一个以革命志士为主体的人才群体,我们称之为“沅澧流域人才群”。这个“人才群”在武昌首义中崛起,以宋教仁、蒋翊武为核心,其形成与湖湘文化、会党斗争、学生运动等因素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府的提倡,进步人士的倡导,物质文明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及人们观念的变更,江苏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风俗的变迁有其时代进步的意义,反过来,又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保存和发扬了革命成果。  相似文献   

19.
论述1905年至1916年间,辽宁革命派为推翻清朝与中外反动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及其演变,武昌起义前,清廷在辽宁推行假维新真荷政之策,日本为“经营满洲”,肆意侵占中国利益,革命派不顾中外反动势力之强大,创建机构,宣传革命,组织斗争,和工农民众重新建立革命军,展开讨袁等斗争。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期间,东三省的封建旧官僚要求"保皇独立",围绕这一问题立宪派、旧官僚、革命党人以及宗社党等各种政治力量展开了大角逐。其时,革命党人的北伐运动在东三省如火如荼地开展,立宪派内部开始产生分歧,英美等列强也不支持以赵尔巽为首的旧官僚"保皇独立"。基于内外两方面的压力,赵尔巽最终不得不放弃"保皇独立",承认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