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烟台市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市景观格局正在持续不断变化.揭示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对指导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烟台市的芝罘区、开发区、莱山区和福山区的景观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RS)技术获取不同时段的景观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C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各种景观空间定量分析模型分析和模拟烟台市景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结合威海市滨海公路乳山南寨至西山赵家段的设计经验,论述了如何借鉴国内外滨海旅游景观公路的建设经验,结合城市滨海旅游发展的特点,在旅游景观公路建设巾贵彻灵活、宽容、创作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应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从重庆市山地公园入手,以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和山地城市突出的地势特色为出发点,结合视觉景观的相关理论和现场调研数据,从城市景观要素和城市景观立面两个层次解析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基于城市景观视觉的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优化策略和从中观尺度完善山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4.
于洋 《科技资讯》2012,(30):121+124
滨海港口发展建设为城市注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周边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与城市景观缺失是其一。而与此对应的是港口规划中景观观念与实务的缺失。如何在沿海港口开发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协调港口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港口与城市的同步发展,实现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滨海港口规划建设中注重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动因。滨海港口景观规划的六大规划设计内容及要素包括海岸线与天际线,绿地系统,灯光系统,道路系统和港口可感区域,注重并成功的完成对以上六大模块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就可实现滨海港口景观乃至整个港区及城市的品牌与竞争力的升华。同时,滨海港口景观规划同样遵循与城市一体,又基于自身特点的原则,体现整体、共享、亲水、品牌标志和生态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海绵城市"为建设目标,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学校进行基础建设和打造生态校园提供设计策略。同时为正在建设的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的整体校园景观提供新的开发思路。并藉此希望能为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专业的学院开辟一块实验场地,为现阶段全国正在试点的"海绵城市"开发建设、绿色校园景观的建设提供设计参与,并对其他同类工程的规划设计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当前城市景观整治现状,结合近年间合肥市旧城更新改造经验,从方法论角度探讨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设计方法.以城市五要素的设计体系--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为基本框架,详细阐述了各要素的设计思想,以期为之后的旧城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滨海型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烟台市更好地实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阐述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烟台市滨海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与现状,然后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烟台市建设滨海型生态城市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未来烟台市建设滨海型生态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滨海景观案例,解析景观CI设计工作的步骤与应用,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城市景观风貌设计中,二维CAD效果图难以反映三维景观的真实感,且简单的三维可视化不能满足设计人员对景观的空间分析需求,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城市三维景观漫游系统。系统设计中,首先利用Google Sketchup对常用的景观模型建模并搭建三维模型库,然后开发一系统,自动调用模型库中的模型生成三维场景,并进行景观设计。系统具有通用性和适用性,可为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在城市景观研究、设计、管理等方面提供具有真实感和空间参考的决策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10.
滨海城市的优质海岸线,作为稀缺的景观资源,在城市的整体发展、旅游产业吸引力,以及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彰显滨海城市独特魅力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作为连接城市的血脉,输送着城市的人口流动,当道路设计毗邻海域,与海岸线的独特地理位置优越性相结合时,城市道路及其附属的供水排水等管道系统不但需要满足地域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杭州市西北部生态带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生态带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结合GIS和RS等空间分析技术,运用Fragstates3.3计算16个景观生态学指标(7个斑块类型层次指标,9个景观层次指标),通过对各该生态带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的计算,分析杭州城市生态带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结合对呼和浩特个别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的考察情况,浅谈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及如何健全城市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创造"人性化"的景观环境,是城市环境设计或更新整治的基点和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南京幕燕滨江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南京幕燕滨江湿地公园为例,从植物的选择、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3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造景:(1)以群落演替学为基础,遵循乡土植物为主和物种多样性原则,构建4种不同的湿地植物生活型配置模式并进行植物配置;(2)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根据植物景观作用和营造目的不同,对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和植物景观分区进行规划,塑造不同的湿地植物景观;(3)以"师法自然"理念为依据,从空间和时态上进行艺术构图与意境营造,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幕燕滨江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突出表现在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和水体景观减少、景观破碎和离散化等,由此引起了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导致降雨径流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水体质量下降.通过对城市景观水环境响应及景观调控方法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得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1)城市景观水环境影响研究尚不深入,基于实际的城市水环境过程的景观格局及其表征指标研究较少,缺乏城市非点源输出过程及其影响的尺度效应研究;2)城市景观水环境响应关系研究方法单一,尚少见基于城市景观格局的水环境机制模型;3)现有景观调控方法缺乏系统研究,不同尺度同时开展景观调控的研究较少,缺乏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城市景观动态调控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以西北地区典型的河谷盆地城市兰州为例,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兰州市主城区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并通过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模型和景观格局梯度从微观上对景观组分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兰州市建设用地扩张剧烈,草地、林地等生态用地退化明显,城市景观结构趋于单一; 1995-2015年,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的低强度和中低强度景观人工干扰区域面积稳中略有减少,以建设用地为主的高强度与中高强度区域持续蔓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明显的梯度带与建设用地扩展显著区域大致相同.景观破碎化总体趋于缓和,但景观多样性减少、邻接程度下降,且建成区周边和两岸河滩地受人为干扰越来越明显,破碎化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张忻 《工程与建设》2009,23(5):639-641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做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文章根据现代城市新建居住小区的特点,提出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因素,并注重小区空间、绿化景观设计,探讨了城市居住小区绿地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楼盘景观建设尚不重视生态理念,提倡城市楼盘景观的节约设计有助于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该文针对楼盘景观的节约化设计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并总结节约化楼盘景观设计需要的相关原则、理念、内容和手法,并用案例辅助说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出口路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和窗口,是这座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城市出口路的景观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对外形象。本文着重从景观性、生态型和防护性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公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及设计预期达到的绿化景观效果,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城市出口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景观的含义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比较了一些学者对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提出的看法和建议,并针对六安市城市景观的特征,从城市绿地斑块景观建设和城市廊道景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六安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重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枝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