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合成一个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dip)2(DBHIP)](ClO4)2 {dip = 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DBHIP = 2-(3,5-二溴-4-羟基苯)并咪唑[4,4-f]-(1,10-邻菲啰啉)},采用元素分析,质谱和1H NMR对其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黏度测试、Job plot荧光滴定法研究配合物与CT DNA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经典的插入模式与DNA键合。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研究配合物诱导pBR322DNA断裂。同时也研究配合物在高浓度情况下使pGL3 DNA缩合。  相似文献   

2.
以(bpy)2Ru(AFO)2+,(phen)2Ru(AFO)2+(bpy=2,2′-联吡啶;phen=1,10-邻菲口罗啉;AFO=4,5-二氮杂芴酮)为先驱体,与苯肼,2,4-二硝基苯肼反应分别制得4种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等对配合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3.
以(bpy)2Ru(AFO)^t2+,(phen)2Ru(AFO)^2+(AFO)^2+(bpy=2,2’-联吡啶;phen=1,10-邻菲罗啉;AFO=4,5-二氮杂萄酮)为先驱体,与苯肼,2,4-二硝基苯肼反应分别制得4种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法等对配合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4.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物理与电化学性质,在光化学、光物理、光催化,电化学、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分子识别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合物分子识别方面的研究是当今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评述了Ru(bpy)32+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识别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主要从pH发光传感器、阳离子识别、阴离子识别、DNA分子识别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八齿配体 N,N,N′,N″,N″——五 (2 -苯并咪唑甲基 )——二乙三胺 (简写为 DTPB)及其含镍双核配合物〔Ni2 (DTPB) (Cl O4 ) 2 〕· (Cl O4 ) 2 · 3 CH3 CH2 OH( )的合成。对 ( )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自旋共振谱和循环伏安研究。推测配合物中每个镍离子 ( )为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dmp)2RuAFO2+(dmp为2,9-二甲基邻菲口罗啉,AFO为4,5-二氮杂芴酮)为中间体,分别与对苯二胺、邻苯二胺和苯肼反应,合成了3种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dmp)2RuL]2+(L为二氮杂芴酮的衍生物),并用元素分析、电子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表征.用吸收光谱法,平衡透析和圆二色谱等方法对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推测了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槲皮素合铜(Ⅱ)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酸是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是进入体内的抗癌药物作用的主要目标物,因此,研究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是探讨抗癌药物治病机理,进而设计新的抗癌药物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与DNA的作用在体内与在体外具有一致性.因此,利用荧光探剂示踪抗癌金属配合物与DNA  相似文献   

8.
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Mn配合物,[Mn(TBDZ)2]NO3·Cl·H2O(TBDZ=噻菌灵).此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6.003(7)A,b=11.158(5)A,c=13.905(6)A,a=90.00°,β=113.196(5)°,γ=90.00°,V=2282.3(16)A^3,Z=4.每个锰离子分别与来自两个噻菌灵分子上的两个氮原子形成双螯合结构,同时还与另一个氯离子,一个配位水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了一个变形的八面体结构.未配位的硝酸根离子与配位水,噻菌灵上的另一个亚胺基上的氢原子形成氢键,参与了配合物的空间连接.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配比合成了异烟肼-铅(Ⅱ)离子配合物。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的分析表明配合物的分子式均为Pb(INH(NO3)2,并对配位结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新配体12-(4’-硝基)-苄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简称npdt)及其三个铜(Ⅱ)配合物和一个镍(Ⅱ)配合物,且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电导测定、EPR和热分析等。对铜(Ⅱ)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及成键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三联吡啶钌配合物和DNA相互作用已有大量报道,但基于类三联吡啶配体,如双吡啶吡咯,稳定的金属配合物和DNA作用却鲜见报道.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CD)和紫外-可见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4个已知的双吡啶吡咯钌配合物与DNA结合性质: [(PDP)Ru(COD)X],其中HPDP=2,5-bis(2’-pyridyl)pyrrolide,COD=1,5-环辛二烯,X=Cl- (1), NO3(-) (2);[(PDP)Ru(COD)(H2O)](BF4) (3) ; [(PDPCl)Ru(COD)Cl] (HPDPCl=2,5-bis(2’-pyridyl)-3,4-dichloropyrrolide(4).发现化合物1以经典嵌插方式和DNA结合,2和3可能为部分或非经典嵌插结合DNA,4主要以静电相互作用结合DNA.此外,通过MTT法考察了配合物1~4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2.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铁(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合成了双水杨醛缩乙二胺(H2salen)及其铁(Ⅱ)配合物Fe(salen)2,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a=0.7473(3)nm,b=1.3823(5)nm,c=2.6146(9)nm,V=2.7009(16)nm3,Z=8,Dc=1.584 mg.m-3,F(000)=1328,μ=1.122 mm-1。配合物中,中心铁(Ⅱ)离子采取平面四边形配位构型,配体双水杨醛缩乙二胺的2个N原子和2个氧原子与Fe(Ⅱ)离子配位,单核单元之间通过超分子作用构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以芦丁和硫酸铁为原料在40℃和pH弱酸性条件下合成芦丁合铁配合物,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和差热分析法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Fe(Rutin)2·5H20;通过UV和IR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在416nm处有最大吸收,在620.94cm-1处出现Fe-0键的特征吸收峰;运用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并计算出键合常数为67.57mL/mg。实验结果表明,芦丁合铁与DNA以嵌入模式结合。  相似文献   

14.
已合成四种新的草酰二胺桥联的双核钴(Ⅱ)、镍(Ⅱ)和铜(Ⅱ)配合物:Co_2(bpy)_2(oxd)(ClO_4)_2(1),CO_2(Me_2-bpy)_2(oxd)(ClO_4)_2·H_2O(2),Ni_2(bpy)_2(oxd)(ClO_4)_2·H_2O(3),Cu_2(Me)_2-bPy)_2(oxd)(NO_3)_2(4),bPy表示2,2'-联吡啶,Me_2-bpy表示4,4'-二甲基联吡啶,oxd表示草酰二胺阴离子。经元素分析、IR、电子光谱、ESR、磁化率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对上述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3)的变温磁化率已测定,其数值用最小二乘法和从自旋哈密顿算符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积分J为-1.48cm ̄(-1)和-1.82cm ̄(-1),表明配合物中钴(Ⅱ)-钴(Ⅱ)离子及镍(Ⅱ)-镍(Ⅱ)离子之间仅有极弱的反铁磁自旋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香草醛、水杨醛和对羟基苯甲醛,以无水甲醇为溶剂,分别与盐酸羟胺反应,合成羟胺类Schiff碱配体,并用3种配体与乙酸铜(Ⅱ)合成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导和热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组成。同时,对Schiff碱配体及其相应配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体和Cu(Ⅱ)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八叠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配合物比相应配体的抑菌活性强,其中水杨醛缩盐酸羟胺合铜对枯草杆菌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三-(6-甲基-2-吡啶甲基)胺(TLA)的叠氮桥联双核锰(Ⅱ)、镍(Ⅱ)配合物,对两种金属配合物模拟甲基单加氧酶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温度、催化剂浓度等反应条件对催化作用的影响,分析了分子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通过对EPR光谱和UV-vis光谱的研究,得到了高价金属氧酰(M=O)活性中间物的信息,提出了反应机理.应用比色法考察了两种配合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合成和表征了2个新的双金属配合物-[Cu(SIH)]2·1/2%H2O和[Co(SIH)]2·1/2H2O,[SIH](2-)代表水杨醛异烟酰腙的脱氢阴离子],其变温磁化率测定指出,两配合物双核单元中金属离子间存在着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表面活性剂增强钌(Ⅱ)配合物化学发光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钌-联吡啶和钌-邻菲咯啉化学发光性质的影响,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增强其化学发光的机理及表面活性上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存在情况下的电化学诱导DNA的切割.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在控制的-0.4V电位下,Cu(ssal)2^2 作为媒介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自由基Q2^*,氧自由基可以切割DNA.被切割的DNA片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可进行分离.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诱导铜(Ⅱ)-磺基水杨酸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方法简单,切割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钌(Ⅱ)配合物[Ru(bpy)2MDHIP]2+(MDHIP=2,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DNA的作用机制,并研究了这两个配合物与Cu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后的荧光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取代基的位置对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及荧光性质等都具有较大影响.配体MDHIP上的2-位OH可以与相邻咪唑环上的N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增强配合物与DNA的插入作用.但其4-位OH取代基又会产生一定的位阻,使配合物只能以部分插入模式与DNA作用.而配体ODHIP上3-和4-位的两个OH取代基不能与相邻咪唑环上的N原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并会产生更大的空间位阻,使得配合物不能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中.但ODHIP上的2个OH可以同时与Cu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使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由沟面结合改为插入结合,配合物的荧光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