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喷汽油机过渡工况废气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喷汽油机在过渡工况中,进气流量和进气管内油膜特性会发生变化,从而使气缸内混合气空燃比偏离控制值,通过对过渡工况下节气门位置、转速、进气流量、排气中氧传感器输出电压和废气HC与CO浓度的实时测量,发现了汽油机过渡工况中混合气浓度变化的规律及特征,并分析了目前空燃比闭环控制存在的问题,为汽油机过渡工况空燃比精确控制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汽车加速工况的仿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加速工况仿真实验系统由发动机-测功机实验台架、模拟驾驶实验台和计算机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组成。模拟实验时,系统交地采集到的发动机,测功机的转速、扭矩信号变化,以及模拟驾驶实验台上踏板、变速杆等模拟车辆运行的状态参数的变化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由计算机实时地计算出模拟车辆的各个运行状态参数,发出控制信号,通过接口电路输出到测功机,控制测功机加载扭矩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发动机的负荷控制,能够在发动机台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燃烧过渡特性分析仪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用于测试发动机燃烧过渡特性的分析系统。该系统在4个模拟通道工作时能连续测量88个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循环,能满足发动机燃烧瞬态特性测试和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最优H∞控制理论,并将其用于电喷发动机空燃比控制;在充分考虑外部干扰和系统模型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讨论并制定了最优H∞理论控制策略.采用面向对象的GT-Power仿真软件,从物理模型出发建立了电喷发动机仿真模型;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起相应的最优H∞控制器和PI控制器;最后运用Matlab/Simulink与GT-Power的接口,建立电喷发动机实时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最优H∞控制相对于PI控制具有更好的鲁棒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提高了空燃比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功率车用发动机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低工况供气不足将导致大功率车用发动机低工况性能恶化 .采用了 AVIEIT系统改善大功率车用发动机低工况性能并降低其机械负荷和热负荷 .整机性能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 AVIEIT系统 ,大功率车用发动机最大扭矩工况的燃烧过量空气系数由 1 .447提高到 1 .562 ,涡轮前排气温度降低了 45℃ ,发动机最大爆发压力由 1 5.4MPa降低到 1 4.9MPa,改善了大功率车用发动机的低工况性能 ,同时降低了机械负荷和热负荷 ,而油耗率只增加了 1 .6g/( k W·h) ,达到了预定设计指标 .  相似文献   

6.
用双参数法(车速和驱动轮转矩)对汽车行驶工况进行统计分析,能全面反映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实际负荷状况,有利于进行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优化和传动系疲劳寿命设计.  相似文献   

7.
卞利云 《科技信息》2011,(3):I0116-I0117
本文以汽油机为研究对象,设计和制作了一种基于CAN总线和J型热电偶的缸盖温度数字测试装置,用于水冷发动机的汽缸盖温度测定。本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采用J型热电偶,并辅以温度信号放大电路AD594等来实现了对缸盖表层温度的测量。重点研究了气缸盖表面温度稳定的最短时间以及在不同负荷下使各测点温度产生变化所需的最小负荷变化量。分析了发动机转速一定时,气缸盖的表层温度随负荷变化的规律,以及在不同转速下,缸盖温度的变化特性。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和软件设计。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实时性、稳定性、和测量精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基本能满足水冷发动机的缸盖温度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用于现场测试汽车发动机压缩压力及转速的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通用的个人计算机、少量的硬件和自选开发的采集分析软件组成,可现场测量发动机装车电瓶驱动下的压缩压力和转速,以利于分析装车发动机的技术状况和性能。还介绍了如何用软件的办法简化系统硬件,从而使该测试系统更适于现场测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起重机用制动器的发热问题作了研究和探讨,指出了目前采用的发热验算方法之不足,提出了直接求解制动器的温度来处理其发热问题.接着分析了制动器的温度工况,指出实验研究的必要性.此外,分析了制动滞后时间对制动能量和温度工况的影响.最后以(?)500制动器为例,说明了在惯性试验台上实现制动器温度工况模拟和正确选取试验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使用的过程中,工况变换造成的排气热冲击会使其内部出现较大温度梯度,导致热应力破坏.为了避免DPF使用过程中的热应力破坏,以DPF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流传热原理建立了DPF温度传递模型,研究了入口流量、载体孔目数、载体长度和颗粒物沉积量对DPF温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口流量可以极大地影响DP...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B6135Z型绝热复合原理样机用的陶瓷缸隔热缸盖底板的设计和实验装 置。对于绝热机用零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及陶瓷盖底板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对底 板的考核实验装置及方法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最后指出了初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发动机气缸盖冷却水流动试验及CFD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高强化发动机气缸盖的冷却问题,采用流量压力测量法和染色剂法对透明气缸盖水腔进行了水流分布试验,得到冷却水在缸盖复杂水腔内的流场分布和水腔的流动阻力与进出水孔的流量,并对缸盖水腔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然后用FIRE软件对改进前后的缸套水腔冷却水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冷却水在缸盖水腔内的三维流场.将试验结果与CFD分析结果加以对比,表明水腔改进后流量和压力分布合理,微涡和流动死区减少,同时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冷却水流动方向和流量大小与试验测量和观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柴油机的余热能量,针对一台车用六缸柴油机,设计了一套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用来回收柴油机的排气能量和冷却系统具有的能量.该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高温循环和低温循环,均采用R245fa作为工质,高温循环用于回收柴油机排气能量,低温循环用于回收柴油机冷却系统能量和高温循环冷凝过程中工质所释放的能量.通过台架试验,在研究柴油机变工况下余热能分布特性的基础上,对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余热能回收潜力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在柴油机整个工况范围内,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最高可达26.58 kW,系统热效率最高可达14.62%;柴油机-双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在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对4105发动机缸机缸体铸件出现的批量渣气孔现象进行了分析.电镜分析和能谱分析表明渣气孔是渣致皮下气孔.其批量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变化因素的不确定性已超出了工艺的承受能力,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工艺不合理,为了证实分析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大限度减少铸造缺陷的方法措施,很好地解决了生产中废品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内燃机缸盖振动信号的时域、频域和循环波动特性,揭示了它的非平稳时变特点,提出抽区间采样分析与参数平均相结合的振动诊断方法,并给出在气门间隙异常和气门漏气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2VE230ZC柴油机提高功率时气缸盖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及排气道的流通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指出了提高该型柴油机功率的可能性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气缸盖传热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Star CCM+软件,采用多面体网格技术和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方法(VOF)的两相流沸腾模型,对单缸柴油机气缸盖的冷却传热进行了流-固耦合仿真计算,通过气缸盖的测试温度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校验.在此基础上,对气缸盖的传热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缸柴油机负荷增加时,气缸盖冷却水壁面排气门鼻梁区的传热系数HTC呈现出在较小负荷增加迅速,在较大负荷增加变缓的规律;气缸盖向冷却水传递的热流量则随单缸柴油机负荷的提高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转速为2 000r.min-1时,单缸柴油机功率由44kW增加到61kW,气缸盖传递给冷却水的热流量增幅为31.4%;功率由61kW增加到80kW,气缸盖传递给冷却水的热流量增幅为61.3%.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细电阻丝组成的电阻温度计测量柴油机压缩过程的瞬态温度,反应速度慢和机械强度差,很易被缸内气流冲断。作者的实践证明,使用8μm以下的钨丝在300r/min下进行测量,敏感元件很快就损坏;而采用两根直径大于109m的钨丝同时进行测量的方法不仅能克服上述缺点,而且经简单计算修正,还能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因此,本文提出的双线法很适合在柴油机冷启动时,对缸内瞬态温度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9.
缸盖热状态的正常与否是保证发动机可靠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某型柴油机缸盖为研究对象,确定了高、中、低3种试验工况.采用红外测温技术,检测了实机工作状态下缸盖外表层测点温度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规律.提出相对灵敏度的概念,并结合数值仿真,确定了发动机缸盖表层温度特征区域.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在缸盖结构以及发动机工况一定时,缸盖的所有传热边界条件也保持一定,缸盖表层温度可综合反映其整体温度场,可作为评价其热状态的依据.该研究为实现发动机缸盖热状态的在线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拓展了红外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