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氨化技术的作物秸秆饲料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断增长的粮食危机问题,在分析作物秸秆原料组分的基础上,得出作物秸秆作为动物饲料的可行性.通过比较现有作物秸秆的利用途径,选择作物秸秆氨化饲料的利用方式,将氨化秸秆与精饲料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制成的饲料对实验动物进行饲喂,并获得相关数据.数据研究表明,作物秸秆与一定比例精饲料混合制成饲料能够显著提高动物体重.作物秸秆饲料化不仅缓解粮食供给压力,也减少作物秸秆对环境的压力,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其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幸芳  李刚  韩敏  葛伟  刘圣勇 《河南科学》2011,29(12):1464-1469
以2000—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对河南省作物秸秆的种类、资源分布特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是河南省主要的作物秸秆种类,其资源量比重分别达到47.30%和25.09%,累积占全省秸秆总量的72.39%,属于优势秸秆资源;其次为棉花和水稻秸秆,而油菜秸秆、芝麻秸秆比例分别为1.71%和0.83%,属小比例作物秸秆.根据各类作物秸秆资源量年度变化情况,小麦、玉米秸秆资源量逐年稳定增加,其它作物秸秆资源量则相对减少.河南省作物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周口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和安阳市(河南南部和东北部),累积占到全省秸秆资源的67.82%.  相似文献   

3.
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推行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径。土壤改良的效果与不同农作物的秸秆还田以及不同的还田方法有很大关系。 一、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豆科作物是用中有养的作  相似文献   

4.
秸秆资源利用是大同市发展可持续农业,实现地方常新的有效措施。文章描述了大同市秸秆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分析了秸秆资源的利用价值及全市限制秸秆利用的原因。同时又通过大同市的实际,得出了秸秆资源利用对可持续农业的三个作用:一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三是可提高作物品质。  相似文献   

5.
立体农业     
一、种、养、用结合(一)作物秸秆、渣屑的利用:利用作物秸秆、渣屑,加工制作培养料,栽培食用菌;把食用菌采摘后剩下的废料,生产菌糠饲料,饲养畜禽;再把畜禽的粪便倒入沼气池产沼气,作燃料;用沼气渣喂蚯蚓,蚯蚓作为鸡的蛋白质饲料,或把沼气渣直接作肥料.  相似文献   

6.
城固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农作物。各种作物年产量约22万吨,秸秆约40万吨。大量的秸秆没有被利用而是一把火就地烧掉,对秸秆禁烧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新机场和高铁的建成投用,秸秆焚烧的管控尤为重要。本文就秸秆焚烧提一些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玉米秸秆利用困难问题,探索玉米秸秆制备生物炭工艺及其理化性能,采用密封限氧法,以玉米秸秆皮、瓤、根为研究对象,分别在300 ℃/45 min、500 ℃/ 30 min、700 ℃/15 min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并分析其特性,包括炭产率、pH值、灰分含量、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在300~700 ℃时,随温度升高,炭产率降低,热解失重速率先增后减,pH值均升高;相同条件下,生物炭特征吸收峰基本相同,表现为表面官能团总量减少,酸性官能团降低,碱性官能团增加。综合分析,秸秆根生物炭与秸秆瓤、秸秆皮生物炭材料功能性相近,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秸秆根部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村大部分作物秸杆没有被合理的应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秸秆电厂投产后,一则合理的利用秸杆的热值、节约了资源,二则创造了经济价值.秸秆库作为电厂的主要燃料堆置地,空间大、堆垛高,且秸秆具有易燃,一旦着火,蔓延速度快的特点,本文简单介绍秸秆库的消防设计.  相似文献   

9.
农艺措施对作物秸秆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栽培密度、收获时期、收割高度、水肥运筹、抑制生殖生长等农艺措施对作物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合理的农艺措施能够提高作物的饲用营养价值,进而能促进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主要衣作物秸秆产量达64亿吨以上,其中直接还田30%,过腹还田22%,剩余约3亿吨左右可作为能源加以开发与利用,折合标准煤1.5亿吨。衣作物秸秆能源转化的主要方式有直接燃烧(包括通过省柴灶、节能炕、节煤炉燃烧及直燃发电)、固化燃料(固体成型为颗粒、块状和棒状燃料)、  相似文献   

11.
《科技成果纵横》2005,(2):62-63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利用秸秆还田机将摘穗后农作物秸秆粉碎均匀地抛洒在田间,不经过翻耕直接进行覆盖播种,使秸秆直接还田,或者用犁将秸秆翻埋入土还田。秸秆还田后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为提高粮食产量打下坚实基础。该项技术在引进机具基础上,对机具进行革新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农村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与提高土壤肥力,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了油菜秸秆归还到水稻田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油菜秸秆的腐解进程及碳氮元素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油菜秸秆的腐解率、碳、氮释放率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秸秆的碳氮比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秸秆还田量与腐解率呈反相关关系,表现为全量还田〈2/3量还田〈1/2量还田〈1/3量还田;油菜秸秆还田深度在10cm时腐解最慢,在表层腐解最快,20cm深时腐解速度居中。该研究对调控还田秸秆腐解速度,利用秸秆释放养分培肥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农业资源废弃物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及水体农药污染问题,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水热炭化法制备水热炭,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对玉米秸秆水热炭的表面形貌和官能团进行表征,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pH值、离子强度、初始浓度以及制备温度对玉米秸秆水热炭吸附水中阿特拉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过去大多被农民当作柴草烧掉的作物秸杆,如今在山东有了多种转化利用方式。目前,全省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已达到40%。秸杆直接还田已在山东大面积推开,并制定了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研制、生产与推广的实施意见,走引进、研制、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形成了与大、中小型拖拉机相配套的作物秸秆还田机械系列。目前,全省秸秆还田机械保有量达8000多台,去年完成玉米秸秆还田350万亩,小麦高留茬面积1500万亩。过腹还田技术推广形成一大特色,在单一土法密贮玉米秸秆的基础上,推广了水泥密贮、地上半地上青贮玉米秸、地瓜秧、牧草等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四种农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80、100、120℃条件下的干燥试验,利用电镜扫描观察其经过220℃烘焙后的结构形态.结果表明,四种秸秆的干燥速率差异性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具有较高木质素的小麦秸秆失水率最低,而纤维素类及木质素含量较小的棉花秸秆失水率最高、干燥程度最深.在高倍放大情况下,经220℃烘焙后的小麦、水稻秸秆的纤维呈网状和管状排列,固相物质明显,可看到清晰的脉络且结构紧致,而玉米、棉花秸秆内部纤维呈棍状和屑状排列,空隙占比较大,说明在秸秆干燥过程中,网状、管状纤维结构不利于水分的扩散和迁移,是阻滞秸秆干燥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秸秆焚烧不仅烧掉了土地肥力和能源资源,而且污染环境,给交通与航空带来不便。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加强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目前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利用方式。本文介绍了秸秆还田形式,分析了当前农民秸秆还田技术欠缺,突出了自己的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几种作物秸杆的无机成分和有机组成含量。秸秆类有机物对土壤营养、土壤理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讨了秸秆还田中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对合理施用秸秆类有机物,培肥土壤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不同秸秆利用方式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秸秆直接添加和秸秆生物炭添加对大豆生长状况、根际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添加(MB和WB)能有效提高大豆盛花期地下生物量.秸秆直接添加(M和W)能显著增加大豆花期根际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玉米秸秆直接添加处理(M)下的有机碳含量最高,为21.15 mg/g.大豆成熟期,秸秆生物炭添加处理(MB和WB)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较空白处理(CK)显著增加,玉米秸秆添加处理(M)下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小麦秸秆添加处理(W).不同秸秆利用方式下大豆根际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时间延长而增加,MB和WB处理较M和W处理能显著提高成熟期大豆根际土壤AWCD值.因此,可利用秸秆生物炭添加改善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碳贮量.  相似文献   

19.
以粉碎、球磨、碱、酸预处理过的小麦秸秆粉为底物,利用瑞典产滴定微量量热仪测定了37℃时相同浓度的纤维素酶降解小麦秸秆的热功率一时间曲线,计算出酶降解反应的热效应.结果表明;4%氢氧化钠预处理的小麦秸秆粉酶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农村沼气建设是科学利用生物质能的有效途径,可实现以资源消耗性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循环节约型的生态农业转变,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沼气建设可实现"作物—畜—沼—肥—作物"良性生态循环,畜禽粪便与秸秆一起投入沼气池,获得清洁的沼气能源和粮经作物必需的优质有机无公害沼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