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交城云香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米鸿德16岁随父米承祖学习传统云香、线香手工制作技艺,经过几十年努力学习,在严父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下,掌握了云香制作技艺的精髓,灯火相传,子承父业,并创建了交城县鸿泽制香有限公司。在生产实践中,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提高工艺质量,逐渐脱离家庭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努力。在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技艺的征途中,米鸿德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相似文献   

2.
正"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交城的山水实呀实在美……"一曲《交城山》,唱出了交城的山水美。而交城除了歌词中所唱的迷人山水之外,还有很多歌词没有写到的美,云儿香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交城人家千百年来每逢中秋佳节和除夕之夜必点的盘香,焚香祭祖、祀天拜月、礼佛参禅,云儿香融汇了中国传统药香的宗教风俗特性,蕴含着独具特色的焚香文化。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仅次于  相似文献   

3.
正交城县西营镇大营村千年以来就以盛产香火闻名乡里,之所以说这种香火独特,就在于这种香大多制成古篆书的福、禄、寿、喜等图案,一炷香竟能燃烧五六个小时(云香燃烧时间在24小时以上),是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流传千年的烧香历史中华各民族都有烧香的传统,烧香也叫上香、敬香……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历史为:始于周朝,周人生烟以祭天,称着"烟"或者"烟祀"。这种祭祀制始于周文王。"烟祀"一是点火生烟,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凝聚了华夏文明的精髓,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今天,云儿香已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和制香流程。云香制作工艺工具、器材:压条器(桩子、筒子、杠子)、箩儿(承载香条在阳光下曝晒干燥的器具)、香案(承载压制出的柔软香条并进行排列成形、切割、裁刀)、大香匙(穿楗的器具)、云香模("拐子"、浅缸、分匙、小香匙)  相似文献   

5.
无处不是酒     
祭祀中不可少了酒古代中国把祭祀视为生活中的大事,祭祀的内容颇多,如祭天地、祭山川、祭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都离不开酒。酒未问世以前,古人用水、用血上供,那时以水当酒,称为“玄酒”。古人学会酿酒后便用酒祭祀。最初,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祭祖的。这是基于“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的思想,此语出自《礼记·贡礼》。古人云:“凡祭,皆祭所造食者。”可见古人对制造饮食的人很尊敬,在《周礼·膳夫》一书中有“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  相似文献   

6.
晓阳 《科学之友》2008,(1):88-88
《儒藏》编撰者汤一介先生介绍说,中华孔子学会是以“研究孔子、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成立至今,为弘扬儒家思想,做了一些对中国文化建设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有积极意义的工作。他表示还将继续为学会的宗旨而效力。  相似文献   

7.
夏天是日本祭典的高峰期,日本人的三大祭礼--大阪的"天神祭"、东京的"神田祭"和京都的"祗园祭",以及东北四大祭典--青森的彩灯节、秋田的竿灯节、山形的花笠节和仙台的七夕节都在夏季举行.它们不仅代表当地特有的文化,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史的视角来探究科学的发生发展,不仅可以一窥科学历程的全貌,还可以对科学概念的演进、科学理论的兴衰、科学思想的进步、科学方法的完善以及科学文化的传播作深入细致的考察。吴以义先生在海外学习研究科学史数十年,深谙其旨趣。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科学革命时代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比较交流等方面,著有《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等多本专著,立意、文笔俱佳。本刊酝酿多年的"科学史专栏"终于启动,给大家带来了吴先生探讨"氧化"概念的开篇之作。本栏目会向更多科学史家约稿,读者们可以在历史的语境下更加立体地理解科学,欣赏科学。  相似文献   

9.
慧心 《科学之友》2013,(6):24-25
猫耳朵,山西人也称之为"圪垛儿""圪搓面"。据《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圪搓面本是为祭雁而制,元代骑马射猎者却奉为获猎之吉食,称为"马乞",进入了御宴当中。山西太原亦将圪搓面称为"麻食"。可见,猫耳朵在元代就开始流行发展了。明清时圪搓面已在山西民间普遍食用,并传播到陕、冀、鲁、豫乃至江南一带。猫耳朵可用荞面、小麦面,还可用豆面、莜面、高粱面等原料,制作时可以在案板上,也可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桑蚕文化。2009年9月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端午节、侗族大歌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初介绍中国的桑蚕生产分布于江浙、四川、湖北和山东一带,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桑蚕收入都是人们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提案建议国家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今后大家即便不使用,也要知晓,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文化,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南方都市报》3月13日)  相似文献   

12.
继承传统,努力创新──评《曾侯乙编钟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查有梁1988年8月,在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上,有关曾侯乙双音编钟的研究报告,引人注目。同年11月,在武汉举行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  相似文献   

13.
阿细跳月 "祭火节"进行期间,那些视觉冲击画面之震撼,吸引了各地摄影发烧族.一年一度的祭火活动,成了红万村人的骄傲,也让红万村成了弥勒县最有名的村子.自2001年起,祭火活动由镇政府主办后,从镇上到红万村的7 km泥土路,已经修成了水泥路,让大大小小的车子方便进出,政府更拨款协助活动的进行.由于政府的重视、阿细人的怀旧,这几年,红万村的祭火神节声名大噪,蜚声海内外.那种回归自然,奇特而隆重的祭火神活动,让参与者、观看者、摄影者如醉如痴.如今阿细人的祭火神节,越演越烈,堪称是东方的狂欢节,更成了彝族永续的传统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全息胚学说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现代生物学的贡献.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这一学说不断趋于成熟,现在已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全息胚学说、cDNA返接与缺失动态平衡论和全息胚定域选种法》介绍了这一学说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及这种应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旅游热线     
玄中寺,亦称石壁玄中寺、永宁寺,创建于公元472年。《山西通志》载:"永宁寺,在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地最优胜,延兴二年建,名石壁玄中寺。"玄中寺正像峨嵋山、五台山等佛教寺院一样,建在人迹罕到的深山僻地中。玄中寺是念佛法门修持往生弥陀净土的净土宗的发祥地,是中、日净土教徒怀念的祖庭。玄中寺古殿  相似文献   

16.
赏花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以花为饮食,在我国也古已有之。以花人馔始于春秋,盛于唐宋。现代营养、药用等专家发现,鲜花既有美食妙饮之功能,又有保健药用之价值。 夕餐秋菊之落英 金秋之际,菊花展芯吐香,入馔当以白菊为上。小标题诗句出自《离骚》,这是指古人以菊为食。先  相似文献   

17.
<正>盛夏来袭,在这个炎热的季节,你可以更宠爱自己一些,和爱人、孩子或三两好友在翠丰庄园的田边小路上,一起享受那难得的幽静。翠丰庄园位于吕梁市交城县城南2千米处的城头村北,有着"三晋明珠""山西第一庄"等美誉,是目前华北最大的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庄园由吕梁市交城县翠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年5月份筹建,位于307国道旁,距山西省城太原51千米,占地约100万平方米。山西文化古老深厚,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周边旅游景  相似文献   

18.
五彩缤纷的焰火映衬着银光四泻的圆月,你见过这样的的景色吗?今年的10月1日国庆节,你就可能会有这样的机会,因为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它对应于公历9月8日到10月8日之间,究竟是哪一天取决于月亮、地球和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和运动。中秋节发生在10月 1日那天的概率是每19年或38年一次,从1820年清朝道光元年到 1949年的 130年中总共发生过4次,分别是在1830、1849、1887和 1944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只发生过1次,…  相似文献   

19.
张广琴,男,出生于1962年,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山西省高平市人,现供职于高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任文化旅游科科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协会员,高平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高平市政协委员,晋城市劳动模范。他的书法作品曾获山西省首届群众艺术展一等奖;山西省文化系统干部职工书法展一等奖;辽宁全国青年"神龙"书展银奖;纪念欧阳询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伟人颂"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作品入展全国文联现场会,还被赵树理纪念馆收藏,被"中国口岸"收藏,他本人获山西省自学成才二等奖,还曾两次举办个人书展。作品多次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太行日报》、《山西日报迎春书画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选粹》、《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妙墨集锦》、《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书画名家精品大典》。  相似文献   

20.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