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刑事政策,是司法机关准确实施国家法律的重要指针。依法办案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题中之义,刑事司法必须在现行法律范目内“从宽”与“从严”,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能被筒单理解为依法办案。在刑事司法中,司法者应当明确适用空间、抓住关键环节和区别案件情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2.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刑事政策。检察实践中,贯彻该政策主要冲突集中表现在与公安机关的冲突,又集中体现在如何协调和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立案监督和追捕追诉的问题、如何协调和处理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公安“严打”定势的矛盾。本文拟就人民检察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检察实践予以分析以及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冲突.并探讨对策。  相似文献   

3.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对司法实践和执法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简易程序密切相关。以新的视角来审视,简易程序在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刑事简易制度,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这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犯罪、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发展迅速、矛盾突出和社会大幅转型的当代,对正义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时代背景、内涵、精神实质、时代意义等方面入手揭示其所体现的法律正义思想,然后深入剖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侵犯人权、破坏法治等不正义、非道德的现象,最后强调在司法实践中要从完善审判过程中的刑事和解制度、尝试适用辩诉交易制度、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对未成年案件的处理要加大宽严相济政策的适用等多个方面做到宽严相济,贯彻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基于对犯罪“严打”的反思和对犯罪规律的再认识,还基于对刑罚功能有限、司法资源有限的现实考虑,更基于建设和谐社会、均衡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适应全球两极刑事政策趋势的需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性质定位,决定了其在社会犯罪治理中应有的作用和涉及的范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性质还不是基本刑事政策,而是属于刑事司法政策,这种状况不利于达到政策固有的或者期望的宗旨。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刑事司法工作的根本政治主张,是我国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的灵魂。该政策的提出与贯彻实施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我国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文章拟从诉讼程序上对司法机关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以期对刑事司法机关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认识与贯彻实施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苏衍兵 《科技信息》2008,(17):13-14
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方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集中反映了现阶段党和国家对司法工作的根本政治主张,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并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犯罪、高效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一个基层检察院贯彻这一政策的做法,进而分析探讨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供各位同仁参考,以期将其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8.
社会形势的演变对刑事政策的变迁具有某种决定意义,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具有保障作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具体制度的支持,因此需要在诸如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死刑复核程序等涉及刑事立法和司法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设计和改革。  相似文献   

9.
保安处分制度中国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客观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保安处分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借鉴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研究成果和立法经验,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立法应该包括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包括保安处分的种类、适用的前提条件、适用原则、程序性规定等;分则应规定各种具体措施,列于总则之后。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刑事司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积极推行社区矫正。"至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便成为刑事法领域最大的主题,如何创新机制以实现这一刑事法政策成为司法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刑事立法看,对毒品犯罪的刑罚适用经历了一个从严趋缓再转严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我国刑事政策由"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向"宽严相济"的转变,对毒品犯罪的刑罚适用也应充分体现刑事政策的这种变化。我国现行《刑法》对毒品犯罪适用刑罚的规定,应当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论的要求,作出必要的完善:可以通过提高死刑标准来限制死刑的适用,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中的贩卖、运输毒品行为,可以从宽处理,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而对于制造和走私毒品犯罪则可以从严处理;扩大财产刑的适用范围;正确把握毒品数量这一适用刑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宽严相济是适应我国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必须坚守的基本刑事政策。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下,对刑法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层面进行审视,并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出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在立法上严密刑事法网,在司法上实现罪刑均衡,在执法上多部门协同、联合执法,这样才能预防和治理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整体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审判工作实际出发,以刑罚为视角,结合攀枝花市涉毒犯罪的特点,攀枝花市民族地区在打击涉毒犯罪刑罚适用上应充分利用财产刑的作用,特别是加大罚金及没收财产等附加刑的适用,使涉毒犯罪无利可图;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背景下,建议出台结合各地毒品犯罪实际的刑事司法政策,增强刑法的威慑功能,建立打击、遏制特殊人群涉毒犯罪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毒品犯罪的司法适用中,应当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地位。为了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首先需要从观念上树立起保障人权的理念,不将毒品数量作为决定毒品犯罪死刑适用的唯一标准,而要综合考虑毒品犯罪案件的具体情节。对毒品犯罪适用财产刑,有助于消除毒品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经济基础,能够抑制行为人实施毒品犯罪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刑事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无逮捕必要”不捕的适用率过低,造成了诸多弊端。基于司法人性化和逮捕的必要性原理,应拓展“无逮捕必要”不捕的适用空间。结合检察工作实践,可以引出指导实践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一种先进的执法理念,不仅为刑事司法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标准和界限,还规范了司法行为、节省了司法资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政策在基层司法实践中也得到了积极的贯彻与实施,经常运用于办案实践、提高了案件办理的质量与效率,并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同时,也发现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这一政策的有效落实,亟需在工作中加以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17.
刑事和解,可以成功化解民间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刑事和解是贯彻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项有效措施,除了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几类依法从重处罚的案件外,其他刑事案件都可以进行刑事和解。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问题: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来理解的刑事和解的含义,以司法和谐的理念来确定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从公诉案件的处置权来判明刑事和解的启动主体,从刑事和解的负面效果预防来设计刑事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罚的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立法、司法、执法的主流的时候,刑罚的报应主义与单纯的惩罚主义已经成为历史,慎刑应该是作为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的主要的内容和潮流,对我国的影响来说主要表现在我国刑事政策、刑罚种类和刑罚意识的转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根据不同的罪犯情节,依据法律的规定适用合适的刑罚。在当今的中国,刑罚的慎刑思想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完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监狱刑罚执行工作中的体现就是对于那些依照法律规定符合假释条件的犯罪人尽可能多地采用非监禁化处遇、最大化实现假释制度的功能作用,从而改变目前假释适用率低、假释制度资源闲置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张希平 《科技信息》2010,(24):84-85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在恢复性司法和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指导下,人民检察院应立足于办案与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并行的原则,将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问题解决方式应用于司法实践,积极探索审查批捕阶段刑事和解机制。通过刑事和解,把矛盾消灭在基层,消除在首办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