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清官伏虎传说作为代表性的德政资源,源于东汉,兴于宋元,繁于明清。这一传说以清官借助德政或祷神方式治理虎患为内容,巧妙设置人虎矛盾与治理情节,以德伏虎、祷神伏虎,经由古代生态问题而折射出天人和谐、厚生爱物的生态伦理文化,彰显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中的官德官风。清官伏虎传说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和清明政治理想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德政智慧。  相似文献   

2.
结合现行社会对公务员行政道德的要求,对"清官崇拜"的现象进行了新的思考,认为现阶段,我们并不主张提倡"清官崇拜",但是,应当深刻挖掘"清官"自身所蕴含的"廉洁奉公、执法如山"的高尚精神,并且以这种精神为借鉴,更好地规范现阶段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推进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与清末其他谴责小说不同的是,刘鹗并未将贪赃的"清官"作为批判的对象。且与历史上揭"清官"罪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老残游记》在形象塑造、批判力度及理性思考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腐败问题严重已经广泛的影响了我国各个阶层民众心理,使民众心理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之中.一方面,民众对于政府产生失望感,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心理传统,民众的清官意识浓厚,期望出现清官来改变现实,不愿意主动参与政治来变革现实.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积极献计献策,进行民主监督.清官情结的产生导源于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似乎已经消解了的传统清官情结其实仍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自我革命精神,阻碍政治体制改革;容易导致国家干部脱离人民群众,延误民主;容易滋生腐败,危及政权.  相似文献   

5.
朱熹廉政思想核心是仁政、恤民和赈灾。恤民是其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惩治贪官污吏是其廉政建设的突破口.同时主张通过教育手段,提高统治者的道德水准各素质,实现清官廉吏的贤人政治。  相似文献   

6.
广西桂林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村被誉为"百年清官村"。该村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百多位出仕为官者群体,而且人人都为官清廉。"百年清官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核,即爱莲文化所蕴含的君子人格追求、科举文化所导引的读书成才取向与耻感文化所昭示的知耻求荣观念。其文化之所以形成,得益于理学南传及其在广西传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德育为先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巨大成效以及中国古代清官文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考察闵凡利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闵凡利在审美追求上建构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审美乌托邦,在现实关怀上专注平常小人物的生活点滴,在审美与生活之间找到了想象与现实的平衡点。在冷静的审美空间中,佛是智慧的集中代表,既无处可求,又无处不在,是作品审美空间的坐标;莲花具有多元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小说审美空间的亮点;“善州”是经常出现的一个特定区域,成为故事发生和人物出场的重要平台。在小人物的底层叙事中,清官是重点塑造的对象,表达了作家希望通过清官政治实现政治文明的意愿;小人物、生活琐事等常被忽视的人与物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对近年来文坛上发展迅猛的反腐败小说模式作一归纳分析,希翼从中找出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内容。反腐小说的流行,也催生一大批工厂化反腐小说的出炉,这些小说在形式上遍存在着媚俗现象、模式化和“清官”意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在社会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原型形象,在赵树理的小说文本中,清官原型嬗递为共产党干部,成为解决斗争和矛盾,解救底层民众苦难的正义化身。这种清官原型的现代显影,却可以见出中国人身上特有的产生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唯上"文化心理和"官本位"思想的集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有种对为“官”者的敬畏心理,从一些俗语中可见端倪“:父母官”——把当官的和父母相提并论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清官成了老百姓的唯一希望。可清官总是太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于是乎“,官逼民反”——当官的被老百姓推翻,最终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传统中国社会的透视认为,作为伦理原则的忠孝,是随着血缘关系的政治代入而成为政治原则,并经多层次、多渠道而内化为传统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精神。家国同构、宗族制及小农经济是其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明君、清官、大一统是其表层意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官场小说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场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个不可回避的文学现象。但应该看到,在作家的创作中存在着许多悖论性心灵情结,我们从权力批判与欣赏把玩的悖论、思考呼唤政治体制改革与清官意识的悖论、传统文人爱情观在当代文学中的潜性书写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得到很多的文化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河南现存官式建筑嘉应观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从平面布局、台基、屋身、屋顶、装修和彩色等5个方面论述了清官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老残游记》系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作品通过摇串铃的江 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官场的丑闻。在作品《自叙》 中他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他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棋 局已残”的现实,为了“补残”,作者从批判现实鲜为人知的现象“清官尤可恨”入 手,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对“清官”的丑恶本质的揭露,是作品不蹈袭前 人而能言人所未言的创新之处,也是它的最大特色。“历来小说皆揭赃官恶,有 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该书16回原评)。作品塑造了两个所谓“清 官”的形象:玉贤和刚弼。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办盗能吏”玉贤,  相似文献   

15.
民间宝卷中的包公既是清官也是神道,他救助被欺侮者,惩罚欺侮者,三者关系构成迫害——救助——升天的逻辑链条,赋予包公以"活阎罗"的身份,即出入阴阳,掌控生死,因此形成以清官断案为内结构,以因果报应为外结构的双层结构模式。与此相应,宝卷中的包公既有对封建礼制的依从,又有以下犯上、大施酷刑以及借助神秘手段断案等因素,体现了下层民众憧憬正义、善恶必报的精神诉求,大大丰富了包公形象的内涵,在包公故事演变过程中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雅典的统治是通过民主来实现的,而在中国则是通过民本思想体系来实现的。通过雅典和中国古代社会实态,以及民主与民本的实现条件、实现的方式的考察发现:民主是社会自主意识极强的精况下,人们自下而上追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过程.民本是在道德泛化的社会里全社会追求“为民作主”的“明主”与“清官”的过程,直接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施予过程。民主与为民作主是有本质区别的。  相似文献   

17.
皇帝大多数是帝国制度选定的继承人,帝国制度又很善于把人难免的弱点和毛病培养成全国性的灾难,于是恶政诞生了。恶政是一面筛子,淘汰了清官,选择了恶棍,最后断送了帝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以包拯为题材的电视还在层出不穷着,海瑞又开始隆重出场了,人们之所以对此类电视津津乐道的除了它的一些虚构的精彩的情节外,还有一点就该是: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为民请命的“清官”。  相似文献   

19.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大量描写清官依靠鬼魂告状、神灵托梦、实物暗示指点等种种神秘手段破案。这种超人力因素根据来源和职能,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由自然崇拜而演化成的自然神,由灵魂崇拜而演化成的人鬼、人神,由社会力量崇拜而演化成的社会神。  相似文献   

20.
元代以后由于法制的沦丧,加剧了社会政治的腐败黑暗。明清时期民众对法制社会的渴望和呼唤,通过文人创作的小说反映出来。这些作品对公平公正、惩恶除暴、清官执法、守法护法等方面的理想探索,彰显出明清法制题材小说的特有的思想价值和护法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