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却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本文从人类对自然控制的观念和现代技术对人类控制自然的影响两个方面出发,剖析了现代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大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枢域可持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协调统一的区域-自然-社会复系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适应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反馈是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地球伦理,限制消费,提高潜力,减少破坏是其协调原则;空间相互作用下“流”的形成发展以及人类调控下“流”的调协互补是区际关系关系的运行机制,公平分配资源,维护共同利益,补偿跨界影响,优化人地关系是其协调原则;社会伦理和社会进行是代际关系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可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量自然资源被非正常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四是价值偏见。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中国,“自然”常被称为“天”,“人天关系”也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标志社会进步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面临和思考的永恒课题。各民族自然、历史条件的差异,使这一基本问题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人天关系,是在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大河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环境和家国一体的血缘宗法型政治环境中形成的。这些自然、社会条件,导致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如下突出特征。 一、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司凯  张琪 《科技信息》2012,(36):30-30
党的十八大针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思。本文在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剖析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是超载型水利枢纽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及流域开发为一体,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人地关系协调出发,论证三峡工程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三峡库区协调人地关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地生产力定义进行了反思,认为“征服自然”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其理念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了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道德生活也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理论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国外出现了“科学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新科目,“科学技术与人”、“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伦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科研准则”等题目风行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教学中地理科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行培养的方法,以便学生对地理科及对自然、社会的认知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世界生态文学创始人雷切尔·卡森的创作有一个发展进程:前期主要是表现自然的美和神奇,并传达出一些生态思想;后期则积极介入社会,抨击环境污染,呼吁生态保护,宣传生态理念。这种由“表现”自然到“介入”社会的转变,后来被许多生态文学家所效仿。它的启示意义是: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存在的主要价值是应对生态危机,是批判反生态的思想文化和生存发展方式,是介入生态危机和生态保护现实,唤起民众的生态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蒙古-卫拉特法典》是古代蒙古族三大法律文献之一,被俄国著名东方学家雅金夫·比丘林称为“十七世纪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该法典最具代表性立法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尚善行善”的黄教伦理思想,尊重妇女的社会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生态整体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这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中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劳伦斯小说《虹》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探索两性关系中的“星际平衡”及灵与肉统一,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生态角度对《圣经》的重新解读。《圣经》呈现出双重形象:一方面因其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被视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对化解地球生态危机有积极作用。通过辨明《圣经》双重形象的由来,一方面肯定《圣经》与生态危机的形成有着无法摆脱的思想和文化干系,另一方面则对其潜在的生态资源提出挖掘再造的可能。《圣经》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西方人自然观、近代科技的关系,《圣经》独特的历史观与近现代进步主义的承接关系。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圣经》通过影响和塑造西方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并经由基督教文明的传播,确实介入了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如何扭转其负面影响,重新开发《圣经》的生态资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当下课题。  相似文献   

16.
"物自体"学说是整个康德哲学的中心,它贯穿于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这一学说含有的一元论倾向可以帮助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对于解决生态危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揭示了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性的异化、生命的枯竭;同时也提出了拯救生态危机的策略——要融入自然,与自然一体,恢复人类性的生机与活力。劳伦斯对于生态危机的书写,对于生态危机的拯救策略,涉及到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危机与拯救这一严肃的问题,体现了劳伦斯对和谐生态理想的追求及对现代西方人的生存与前途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制约西藏高职院校转型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外在因素,提出了西藏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策略: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我管理,包括树立职业危机意识,主动规划动态管理个人专业发展,勤于反思,科学减压等;另一方面,学校要科学管理,包括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开展有效校本培训,改革"双肩挑"用人模式,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培养教师专业文化等。  相似文献   

19.
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不同手段化解气候风险,从而顺应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适应气候的变化。从现实的角度看,把"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结合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生态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本内涵。合理规范人的行为成为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平性和生态道德,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真剖析其蕴涵的合理的生态价值,对缓解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