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但命运悲惨的女诗人。其诗歌就是这位旷世才女的人生悲歌,倾诉了她精神上的愁恨寂寞苦闷以及对自己不幸人生情感经历的体验和感叹,蕴含着深厚强烈的悲剧意识,其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追求、肯定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二是对爱情婚姻的不懈追求与世俗之间的矛盾。鱼玄机诗中悲剧意识的形成不仅有时代、社会、政治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她本人的情感经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结合奥斯丁婚姻主题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她本人的经历,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四对青年人的婚姻故事,总结了奥斯丁的既屈从于世俗又超越于世俗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先决条件,美满婚姻的产生又往往受财产、门第和人的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笔下的红牡丹,一生执着追求灵肉和谐的理想爱情,无所畏惧,不屈不挠,但一次又一次都陷入失败的深渊,最终无奈地走人灵肉背离的婚姻悲剧。本文通过对牡丹爱情悲剧的解读,发现导致牡丹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牡丹自己任性偏执冲动的极端个性,而操纵牡丹悲剧的命运之神,是根植于作者林语堂内心深处的不可动摇的“中庸”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是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描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俯拾即是,“因为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决定着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所采取的行动。本文通过英国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红字》,分析这两部爱情悲剧对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秋月 《科技信息》2008,(30):252-252
爱情是生活和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婚姻建立的基础。在爱情故事成为叙事主线的《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描写了四桩各具特色的婚姻,从而透露了她自己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婚姻诗。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诗经》又是一部反映我国民俗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从岁时节日、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民俗进行研究,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汲取和继承《诗经》的艺术营养,丰富和繁荣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7.
浅析池莉构建的婚恋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女作家池莉的小说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于她使用"崭新的眼睛"撕裂了长期以来由众多的文学作品虚构出来的美好人生和理想爱情的神话,仿真出了她眼中真实的生活.从池莉崭新的眼睛关注下的婚恋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理想爱情的解构与对世俗之"爱"的肯定,以及这种解构与肯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农村合作化小说中存在一种"政治爱情婚姻"模式,这种泛化的婚姻爱情模式从三个方面遮蔽了女性意识:男性爱情婚姻选择的二重需要;女性婚姻爱情选择上的"空洞能指";对于不符合此婚姻爱情模式的男女之恋通过叙述者将其纳入此婚姻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理性的婚姻,感性的爱情——不婚没有错重要的话要说三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便如今男女双方经济关系变了,但人性没变,人脑当中男性和女性的世俗观念也没怎么变。最近,网上有一部视频作品流传甚广,并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波澜。这部作品名为《顺从的幸福》,拍摄者叫郭盈光,34岁,海归女艺术家,未婚。2015年时,郭盈光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丁是一位集传统与反抗于一身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男女平等的人生价值观、崭新的爱情婚姻观念,展示出其鲜明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无字》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张洁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爱情而排斥、恐惧甚至拒绝婚姻。《无字》中吴为的婚恋悲剧折射出张洁的婚恋观。张洁认为婚姻与爱情是一对混乱的矛盾,甚至婚姻与爱情完全是两码事;并且,张洁对现行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12.
父母的忽视、性别的歧视、初恋的失败是康敏疯癫行为的诱因;把情感异化为物质并疯狂地占有是成人后的康敏演变成嗜血自恋者的真正原因。康敏的疯癫也反映了金庸些微的人格分裂倾向。  相似文献   

13.
安妮宝贝的小说以描写爱情为主,但其早期小说中的爱情大多不指向婚姻,而是指向失败和死亡,随着生活的变化,她笔下的爱情开始指向婚姻,开始承担社会责任,这和她的生活变化有关。这种以个人际遇为文学写作推动力的写作,带有明显的青春期写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由于没有自主能力,只能依靠男人,依赖婚姻,她们把爱情或者婚姻看成了生命的全部。为了获得男性的爱,女性实施“色诱”,而结果或许诱惑了男人的同时,也诱惑了自己的先天性缺陷;最终陷入了一种“戒惑”,一种被男人或自己抛弃的“绝对”宿命。  相似文献   

15.
人不能没有爱,在荒芜的婚姻生活中,蘩漪缺失了性爱体验,她的情感无处寄托。与继子周萍热烈的爱使她压抑深重的心灵狂然释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蘩漪的恋子情结无疑是个体生命意义的觉醒,是一曲呼唤人性回归的颂歌。  相似文献   

16.
张允和的《温柔的防浪石堤》记录了她与周有光相识相知、相敬如宾、和平共处、同舟共济的人生历程.他们的人生历程表明,爱是婚姻的基础,婚姻的幸福长久,不但要有爱,更要有敬.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的韩爱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一生经历磨难颇多,从给达官显贵做妾到沦落娼妓再到爱上陈经济,为他守节,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她从"娼妇"变成"贞妇"。韩爱姐这个人物在《金瓶梅》中是唯一的一个对爱情忠贞的女性,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尤其在那个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她的悲剧一生的原因是自己过于悲观;她的悲剧是她对爱情绝望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控诉。  相似文献   

18.
德育生活化模式为探究大学德育的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依据大学生的生活成长轨迹,建构大学德育内容的模块:跨入大学校门讲学习道德、迈入大学生活讲人际道德、涉入择业领域讲择业道德、进入恋爱季节讲恋爱道德、走入婚姻家庭讲家庭美德。  相似文献   

19.
调查采用在网上发放问卷的办法收集数据,围绕着性、恋、婚三个主题,对数据进行条件分析、交叉分析。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恋爱观以及婚姻观逐渐趋向开放和多元,大学生婚恋观念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开放条件中孕育着的新观念;大学生对性的态度从性压抑走向性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