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必须以严谨的程序设计为依托,任何一项民事程序都有其运行规则和内在逻辑。由于民事法律事实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民事程序转换的情形。具体包括审判程序中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之间的转换以及非讼程序转换为诉讼程序两大类,而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之间的转化具体分为普通程序转化为简易程序和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两种,简易程序中的小额程序转化为一般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也是一种民事程序转化的形式。而在每一项程序制度设计的背后,其可行性、可操作性都是司法实践中无法避免的问题,程序之间如何转换,转换的空间和可能到底有多少,这些都是学界和实务界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于民事裁定的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对检察机关对裁定如何监督,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监督,又由于非讼程序的特殊性,检察机关对民事裁定及非讼程序的监督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一番思考和探究后,本文试就若干民事裁定及非讼程序的检察监督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和评价了主要发达国家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的民事答辩制度,分析了民事答辩制度的法理基础及制度不健全引发的诸多弊端,在民事诉讼的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益目标的指引下,归纳出了构建相对完善的民事答辩制度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4.
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相互交织、重合,使得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大量存在,民事诉讼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的不同,法院处理这类案件十分棘手。界定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内涵是解决此问题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类型化研究;对于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审理.司法实践中主要有分开审理、一并审理和分别审理的审理方式.现实处理中也存在立法的缺失、讼累等问题。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和在民事诉讼中解决行政附属是处理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两种玲径.  相似文献   

5.
2007年10月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此次修改仍限于微观角度的部分条文的补充完善,仅仅从技术层面上明确了再审实务的一些操作.未能从根本上改良再审制度.民事再审制度漠视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公权对私权的恣意介入、违背诉讼的基本原则和法理等一系列问题依旧存在.而透过单纯的法条及操作层面,我国再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的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仅仅在诉讼制度或法条上对程序的修改作用必然有限.  相似文献   

6.
“非讼”意识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在当代中国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在目的、手段、效果还是发展趋势上,我国法院调解制度都受到来自“非讼”意识全方位的影响。目前调解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政法式”司法结构的指导下。重调解轻判决的调解制度难以走出“非讼”意识带来的负面效果,因此需要进一步理解我国目前调解制度发展的进路及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7.
在宋代近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宋代社会所出现的好讼民风、发达的契约制度与书铺机构等因素,催生了发达的书证制度。宋代书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契约与政府档案等书证类型。宋代形成了发达的书证防伪与鉴别技术,书证在民事司法中得到广泛运用,成为民事司法中的"证据之王"。以宋代书证制度为理据,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司法法具有较强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治要求任何公共权力的行使均以保障私权为使命,公权的运行应当遵循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但我国的民事制裁制度由于其天生的制度性缺陷,在分权制衡、当事人参与等各个方面均违反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民事制裁异化成了侵害公民财产和自由的非正义制度。应当充分认识民事制裁制度的危害性,并最终将民事制裁加以废除。  相似文献   

9.
再审制度是中国法治之路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再审制度的规定已难以适应当前法制建设的需要,因此,对民事再审制度进行改革已成共识.着重从立法和实务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不足,并提出改造立法指导思想和完善再审程序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革我国的民事审判监督制度,建立新的民事再审程序,笔者从民事诉讼基础理念——处分原则入手,分析研究现行的审判监督程序的制度设计理念上的偏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符合现代民事诉讼理念的民事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