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文学改编业已成为影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拟从宏观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门类之间深层次的互文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或You touched me)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固有人性理论的偏执性理解,但电影导演又由于审美情趣差异和市场取向等原因,对小说原著进行了更加平面化的误读,体现了消费主义盛行时代主流媒体对精神深度的拒绝。  相似文献   

3.
在电影诞生的早期,好莱坞的影人就着手拍摄经典童话的改编电影,历经了萌芽期、经典期、低谷期、现代期,这种改编的热情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改编的对象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好莱坞通过改变影片类型和改编策略的不断创新,使经典童话的改编电影保持了常变常新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自从张骏祥同志提出“真正的电影文学的完成形式是最后在银幕上放映出来的影片”这一论点之后,电影理论界围绕有关电影的文学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意见颇多分歧。本文谨就在银幕上放映的影片有没有文学性及其具体表现等两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艾伦·金斯伯格是上个世纪美国文坛"垮掉一代"的代表诗人,其长篇诗作《嚎叫》在20世纪的美国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逝世13周年之际,美国影人拍摄了以他生平事迹和代表诗作《嚎叫》为蓝本的同名电影《嚎叫》,让这位活着时即备受争议的重要诗人又重回人们视野。文章主要从对影片的细致分析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金斯伯格与《嚎叫》一诗,详细论述影片对金斯伯格其人其诗的处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为诗人的金斯伯格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戏剧大师陈白尘对其进行的电影改编遵从了原著的主题精神,同时附加上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表达出自己对原著的理解。电影的直观性降低了原著的晦涩度,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契合现代人的心理,在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给观众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8.
吴静 《科技信息》2009,(35):107-107,48
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历来为电影导演们所青昧,但是如何成功地将文学语言转化成电影语言同时还能保留文学作品里面的精华并形成自己的影像风格也是让电影创作者们头痛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影改编大师、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改编作品进行影像风格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出导演的影像特点,为电影改编者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魔兽》、《愤怒的小鸟》火热上映,由游戏改编而成的3D电影也掀起了一股炙热的狂潮。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3D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广泛接受的技术,而3D电影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投资雄厚、特效繁多的票房大作,不过由于3D特效华丽太过抢眼球,很多观众在看完之后,往往反映看了一堆绚丽特效,却不知道讲了什么故事的观后感,所以很多电影现在都用当红的IP进行改编,这样既可以吸引到核心受众,又可以让观众比较轻松地代入世界观。随着《魔兽》、《愤怒的小鸟》火热上映,由游戏改编而成的3D电影也掀起了一股炙  相似文献   

10.
现代美国童话改编电影通常采用对自然生态田园与人类社会场域的冲突来进行宏大生态叙事。在这一类型电影的生态叙事中,自然生态田园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的价值观为伦理导向,而人类社会场域则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实践原则。电影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冲突的和解是通过个体的生态自我的建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南北朝时期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迪士尼动画片Mu lan的叙事空间,使得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叙事文本和以影像、声音、文字等综合手段为媒介的叙事媒体在空间叙事学的关照下获得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电影的辉煌离不开小说为其提供的养分,特别是新时期以后,国产片多从同时期小说改编而来。新时期中国影坛相继出现了与新时期文学思潮相对应的热点,第四代、第五代的电影创作体现了小说改编对电影的深刻影响,第六代导演和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也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一九四二》对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主要表现在主题阐释更多元化、情节更强调故事感、人物形象更有层次等三个方面。电影与小说相比,风格基调更为丰富厚重,接受性更强,影响更深远;电影通过对小说的改编而挖掘、发挥了文学文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作品。原著关于主人公阿米尔与小仆人哈桑的情感描写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当小说被改编搬上银幕之后,所得到的评论往往是毁誉参半,电影《追风筝的人》也不例外。本文借由对电影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对制约这部作品改编得失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改编并不是简单的从文学到电影的形式转换,而是一次"对话".既是与已经成为"历史"的原作的"对话",也是与正在发展的"现实"的"对话";既是与原作者的"对话",也是与未来影片的潜在接受者的"对话".由于时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由于两种艺术形式、两种传播媒介的差异,也由于创作者(包括原作者和改编者)艺术个性、审美趣味、生活经历等等各方面的差异,原作者和改编者之间势必存在两套不同的语言表达系统.改编的过程也是在两者的矛盾冲撞中竭力寻求平衡的过程,是在裂隙间寻找符合现时社会文化所需要的语言表意符码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对话".同时,由于文字语言思维与视听语言思维本身存在的差异,"对话"事实上也是两种艺术形式、两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碰撞.夏衍"建国17年"的改编实践在精神主旨和艺术形式两个层面上,成功地完成了与原作和原作者的"对话",既相对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精神主旨,又在剧作的角度创造性地完成了形式的转换--从小说到电影.更重要的是,夏衍的改编实践还完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从电影创作方面为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提供了引人注目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近年来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却陷入困境之中。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这种困境带来了解脱的契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名著改编电影进行辅助,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材料,有效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层出不穷。作为时代的集中反映,电影改编的程度与角度反衬出文化变迁的样式。作为《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被挖掘出的品性在人性、魔性与神性之间游离。在文本创作层面,颠覆式与取材式改编共存,逐渐远离对原著的忠诚。同时,特效技术将电影进一步奇观化,蚕食着以蒙太奇理论为主导的传统故事片版图。就整体来看,近年西游题材电影改编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样式是分裂的与反传统的。  相似文献   

19.
电影自诞生起就与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小说传播的有效途径。1980年代以来,大陆女性作家的小说频频被改编成电影。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作为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形象,显得更加光彩照人,其主要历经了时代召唤下的奋斗女性到社会浪潮中的底层女性再到市场推动下的"媚俗"女性,她们的演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显现出影视界对电影艺术探索的时代轨迹,也潜隐着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氛围和精神态度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影片上映后获得极大的反响,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原作对于电影的成就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但是影视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对于电影的成功更是功不可没。本文就以电影《一九四二》为例,从叙事文本的重新编排,视觉造型的完美打造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改编的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