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炎炎夏日,本文作者在广东海丰的海边与农田间蹲守了一个多月,每天早出晚归,只为开展普通燕鸻、白额燕鸥、环颈鸻和黑翅长脚鹬4种水鸟的繁殖生态研究. 研究鸟类的繁殖行为生态,不仅是鸟类生态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探讨环境因子对鸟类的影响,充实人类对物种认识的必要工作;同时,是估计鸟类种群动态趋势的基础.鸟类繁殖的研究,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2.
海岸带湿地是迁徙鸻形目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为了解迁徙鸻形目鸟类对围垦堤外滩涂湿地的利用状况以及对该鸟类的保育策略,2010年春季(3~5月)与秋季(9~11月),在围堤外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的生境特征(包括高程、滩宽、光滩宽、植被面积和人为干扰等)差异显著的4个(A、B、C、D)典型样方内,对鸻形目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鸟类栖息地选择模式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统计到鸟类28种,春季的优势种为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占总体数量的39.56%;稀有种为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矶鹬(Actitis hypoleucos)、灰尾漂鹬(Heteroscelus brevipes)、三趾滨鹬(Calidris alba).秋季的优势种为环颈鸻、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e)、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占总体数量的66.98%;稀有种为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灰斑鸻(Pluvialis squatarola)、白腰杓鹬(Num...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2017,(1)
正作者是一名观鸟爱好者,2015年6月在新疆库尔勒市附近巧遇一种金黄色的鸟。这种鸟羽色金黄、叫声清脆,甚为可爱。每年的4~6月份新疆是鸟类迁徙和繁育的季节,爱鸟的我常利用休息时间四处拍鸟,有时还会前往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拍摄水鸟,金眶鸻、伯劳和长脚鹬等生活中不常见的鸟类都会成为我镜头中的主角。2015年6月14日,我独自去库尔勒市附近的乡下寻找鸟的踪迹。刚走到河边,一阵从未听  相似文献   

4.
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Parus major)的最佳窝卵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鸟类繁殖季节,通过悬挂山雀类人工巢箱,确定了大山雀(Parusmajor)的常见窝卵数与最佳窝卵数.大山雀常见窝卵数为11枚(10.85±0.14,n=115).随着窝卵数的增加,卵重和卵体积逐渐增大,雏鸟出飞数、出飞率也相应地增加,达到窝卵数为11枚后有下降趋势.不同窝卵数的出雏数差异极显著(x2=39.016,df=6,P=0.000).回归分析表明:窝卵数与繁殖成功参数存在二次函数关系.运用二段最小平方法拟合,窝卵数与繁殖成功参数的回归方程为:窝卵数=11.1731-0.0305×卵重(W) (6.241603E-006)×卵体积(V) 1.1105×出雏数-0.0205×出飞数 0.5881×出飞率-12.6394×孵化率(R2=0.9691,P<0.01).为此,验证了常见窝卵数就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的Lack假说.也验证了个体最优化假说(IOH).  相似文献   

5.
对3种鸻形目鸟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其中大沙锥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鸻科金眶鸻与鹬科林鹬和大沙锥的核型在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通过核型比较,对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4—2006年的3—7月,通过人工招引的方法对大山雀的窝卵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工巢箱内繁殖的大山雀的常见窝卵数为10—12枚,平均窝卵数为10.24±1.87枚(n=157巢),卵重为1.47±0.12克(n=484枚),卵大小为1.646±0.063cm×1.287±0.045cm(n=484枚).卵重差异显著(P<0.05),卵长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短径差异显著(P<0.05).此研究方法为其它鸟类窝卵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7.
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鸟类资源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1年1月~2003年3月的调查结果表明,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鸟类共有鸟类8目27科97种,其中冬候鸟38种、留鸟32种、旅鸟22种、夏候鸟5种;古北种鸟类57种,东洋种25种,广布种15种;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鸟类以水鸟为主,有55种,占56.7%;优势种类为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和麻雀Passer montanus.文中还对红树林周边不同生境中鸟类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栖息地丧失和食物资源减少是导致近年来鸻鹬类数量下降的首要原因.研究鸻鹬类的食物来源和组成有利于对其栖息地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以往研究鸻鹬类食物所使用的方法大多为胃内容物分析或粪便分析,但所得结果只能反映鸟类摄取的食物,无法反映其利用的食物.稳定同位素分析能够确定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和食物组成.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比较了崇明东滩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的食物组成以及初级生产者的食物贡献.黑腹滨鹬在春、秋、冬三季的稳定同位素水平具有显著差异,δ13 C比值分别是-21.69‰,-17.16‰,-19.51‰;δ15 N比值由春到冬依次降低,分别是13.06‰,12.30‰,10.63‰.黑腹滨鹬在三个季节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各类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可能是导致黑腹滨鹬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春秋的食物组成中都以双壳类贡献最大;在秋季甲壳类的食物贡献上升,腹足类和多毛类的贡献则相对春季有所下降;越冬期食物组成中四类底栖动物的贡献相对平衡.在春季和秋季,黑腹滨鹬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分别是本地C3植物(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和外来C4植物互花米草;三类初级生产者越冬期对黑腹滨鹬的食源贡献比较接近,可能是冬季崇明东滩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所致.  相似文献   

9.
灰头麦鸡(Vanellus cinereus)隶属鸻形目鸻科,在江西吉安地区是夏候鸟。2015年3~4月我们在井冈山大学校园内对灰头麦鸡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灰头麦鸡的窝卵数为4.0枚(n=4),卵鲜重平均为26.9 g,卵量度平均为:47.0 mm×34.2 mm。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灰头麦鸡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是5.6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86.6~95.2min之间,平均在巢率为87.5%(n=4)。研究发现,天气会影响鸟类的孵卵节律,相比阴天和雨天,晴天离巢次数和离巢时间最少。  相似文献   

10.
筑巢是鸟类繁殖过程的重要阶段,为繁殖成功提供重要保障。为了解新定殖种群的繁殖策略,本文以在广西沿海留居繁殖的黑翅长脚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巢址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22年3-6月,共记录到巢37个,巢外径(18.806±3.728)cm,巢内径(9.759±1.365)cm,巢高(3.006±1.561)cm; 2)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生态因子为植被因子、社交因子、隐蔽度因子、巢材因子、干扰因子;3)通过巢区与对照区的对比分析发现,黑翅长脚鹬偏好于草本均高较大(14.844±1.549)cm、距大路距离更远(357.108±71.118)m、隐蔽度更高(1.622±0.206 3)的地点筑巢;4)通过成功巢与失败巢的对比分析表明,在距大路距离、觅食地明水面积以及隐蔽度等生态因子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陕西省鸟类7种新纪录,它们是黑颈鹪鹧、大杓鹬、布莱氏鹨、栗腹矶鸫、灰翅鸫、光背地鸫和棕胸蓝姬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亚太地区途经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的迁徙鸟类群落变化、种间关系及迁徙机制,对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志鸟类群落的年际变化及迁徙物种种群数量种间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依照《鸟类环志技术规程》记录2005—2014年东滩湿地环志鸟类种类和数量,计算各年度内鸟类日均环志数量、物种比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结果】10 a间共环志鸟类3目(鸻形目、鹳形目和鸥形目)8科51种。年环志种类在32~45种间波动,环志鸟类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38~2.79,均匀度指数为0.68~0.76。日均环志数量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日均环志59.07只下降到2014年日均环志17.13只。10年间年均环志量均超过环志总数1%的常见种有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黑腹滨鹬(C.alpine)、红颈滨鹬(C.ruficollis)等10种鸻鹬类; 对其进行两两种间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有14对呈显著正相关, 其中5对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环志鸟类迁徙路线上栖息湿地破坏与减少是导致环志鸟类种类和数量变化的主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10年3~5月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对河池学院校园的麻雀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收集的数据有麻雀的窝卵数、卵的特征值、雏鸟生长发育特征等。统计分析表明:麻雀4月初产卵,卵长径为18.85mm±0.98mm、短径为13.76 mm±0.54 mm、卵重为1.89 g±0.31 g、窝卵数3.33枚±1.00枚,育雏期15~18 d。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体重、翅长、跗跖、嘴峰长及18日龄前的尾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14.
鸟类存知已     
应邀给保护区培训班讲课,我来到了向海自然保护区.局长赵俊赠我一本以向海鸟类为题材的摄影画册.这本画册立刻吸引了我,从内容到形式,从编排技术到摄影水平,都是国内少见的精品.第二年8月10日,我再次来到向海.赵局长亲自陪同,我们在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沙丘、草原、森林、沼泽、湖泊绕了一圈.我知道,只有人不容易进去的地方,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的鸟,恰当的季节再加上赵局长这位难得的向导,引领我们看到了丹顶鹤、天鹅、隼、白琵鹭、小鸊虪、黑翅长脚鹬、白鹭、池鹭、海鸥、鹌鹑和金腰燕,当然也包括喜鹊、乌鸦和麻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彩鹬的系统分类地位.结合从GenBank检索的鸻形目22个物种和鹳形目白鹳的Cyt b全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以白鹳为外群,重建鸻形目共23个鸟类物种的Cyt b序列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彩鹬类是鹬亚目中独特的一支,其传统分类上的科级地位应当继续保留.  相似文献   

16.
2004—2012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次生林中,利用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种群,对其首枚卵产期选择与窝卵数调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大山雀产卵期持续时间约90d.大山雀种群中部分个体一个繁殖季节会繁殖两窝,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4月27日(±0.38d)(n=336),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5月29日(±1.17d)(n=78).年际间首枚卵产期存在极显著差异,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着年份推移而显著后延,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年份推移而极显著提前.大山雀一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11.3枚,变化范围5~15枚;二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8.9枚,变化范围5~14枚.大山雀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不同窝卵数的出雏率及卵成功率都无差异,但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的窝卵数与出雏数、出飞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蟒河自然保护区金翅雀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上4月至8月在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对金翅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考察,并应用回归分析研究了体重,体长,嘴峰,尾长,翼长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翅雀主要栖息在松柏和以路两侧的杨树林。每窝卵数3枚-5枚,7月以前每窝卵数可达4枚-5枚,7月以后每窝卵数以3枚居多。  相似文献   

18.
2005年3~12月,对天津武清大黄堡自然保护区的水鸟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鸟93种,分属8目16 科,其中旅鸟70种,夏候鸟23种.优势种有8种:苍鹭Ardea cinere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银鸥Larus argentatus、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依据调查结果,对保护区水鸟的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及生境分布做了分析讨论,对保护区水鸟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1年1月-2003年3月的调查结果表明.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鸟类共有鸟类8目27科97种.其中冬候鸟38种、留鸟32种、旅鸟22种、夏候鸟5种;古北种鸟类57种.东洋种25种.广布种15种;厦门东屿红树林湿地鸟类以水鸟为主。有55种,占56.7%;优势种类为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铁嘴沙鹆Charadrius leschenaultii、黑腹滨鹬Calidrisalpina、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和麻雀Passer morltarlus.中还对红树林周边不同生境中鸟类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黑翅长脚鹬     
黑翅长脚鹬(H im antopus him antopus)俗称红腿娘子、高跷腿子,其体态优美,惹人喜爱。它们繁殖于新疆、河北、青海、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迁徙期间见于山东、河南、山西、四川、云南、西藏、江苏、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部分留在广东、香港和台湾越冬。繁殖季节,在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