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采用了机械取样和典型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5—2016年对长三角地区筛选出的13个城市76处城市公园、道路和滨水绿地人工林449个样地进行了乔木树种调查,分析了主要乔木的物种组成、分布、径级、盖度、生长情况等相关因子和成因,旨在为森林城市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工林主要乔木树种共54科115属157种,其中以蔷薇科种类最多(12属20种),单种科占有比例较高,种类组成相对分散;(2)从区系组成看,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73属),说明在乔木树种的运用中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3)从重要值、盖度及相关因子来看,乔木树种以香樟和二球悬铃木为主,重要值之和达到27.45%,且其中香樟占绝对优势,不同类型的城市人工林主要乔木运用的差异较大;(4)通过径级结构分析发现, 10 cm≤D (加权平均胸径)≤30 cm的树种构成了城市人工林主要高大型乔木,包括无患子、黄山栾树、枫香等诸多乡土树种.但从数量及分布来看极不平衡,区域内香樟和二球悬铃木的覆盖度高达45.18%,占有绝对地位,相对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较弱,建议在以后的城市人工林建设中逐步增加其他...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典型城市PM2.5浓度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长三角地区4个典型城市南京、上海、杭州、合肥2014年4月1日~2015年3月31日的PM2.5监测数据,以及同期MICAPS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达标率总体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态势。4个城市中,上海全年总达标率最高,杭州其次,合肥最低。上海和杭州达标率月变化特征相近,南京和合肥相近;PM2.5逐小时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两峰一谷型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早晨,最小值均出现在下午16~17时之间;月平均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最低;PM2.5浓度与风速呈现显著现负相关关系,受地面风向影响明显,污染物在主导风的作用下从上游污染源扩散至下风区域;与气温呈现负相关关系;从全年来看,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高湿度状态更有利于降水从而增加PM2.5湿清除;各个城市PM2.5浓度与气压相关性很弱,并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气压是影响PM2.5浓度变化的次要因素;降水对PM2.5清除作用明显。不同城市PM2.5的变化特征及其受气象要素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产业布局以及污染源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南岭典型森林树种蒸腾作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便携式先合作用系统Licor-6400对南岭森林生态系统中几种典型树种的蒸腾作用日进程进行了观测.观测表明:(1)处于林冠层不同高度的树种(藜蒴Castanopsis fissa和羊角杜鹃Strophanthus divaricatus)其蒸腾作用日进程变化特征不同;(2)针叶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阔叶树(藜蒴和羊角杜鹃)二者具有不同的蒸腾作用日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袁得润  徐先英 《甘肃科技》2010,26(17):172-175,150
利用热扩散式和热平衡径流测量系统研究了民勤绿洲主要防护林树种新疆杨、二白杨、沙枣、梭梭、白刺、多枝柽柳蒸腾耗水特征。结果表明,3个乔木树种从8∶00~8∶20开始,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液流速率持续上升,20:00开始迅速下降,液流出现的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15∶00左右。在夜间,乔木树种在30mm的边材深度仍保持一定的液流速率,以补充体内由于白天的水分消耗造成的水分亏缺。梭梭、柽柳和白刺,随着灌木地径粗度的增加,蒸腾量也越大,地径越粗,蒸腾日变化越剧烈。灌木树种蒸腾量的日变化趋势与乔木树种的变化趋势相似,只是峰值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同时,乔木树种用胸径、灌木树种用地径作为空间纯量,在单木日蒸腾量估算的基准上通过尺度放大转换估计了6个树种林分的日蒸腾量分别为:新疆杨3.33m3、二白杨1.54m3、沙枣2.07m3、梭梭0.974m3、柽柳0.409m3、白刺0.073m3;最后通过非称量测渗仪的观测数据,估算了民勤绿洲各主要树种的实际生态用水量为:杨树0.29×108m3,沙枣0.69×108m3,梭梭0.44×108m3,柽柳0.05×108m3,白刺0.02×108m3。实际生态用水量总量为1.49×108m3,占民勤绿洲总用水量的19.5%。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植被覆盖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及周边地区2013~2017年夏季地表热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夏季地表高温风险区(即高温区和亚高温区)在日间主要分布在皖北农田覆盖地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建筑覆盖地区以及浙南的少数城市建筑和农田用地;夜间地表高温风险区转换为长江流域沿线的水体覆盖区域和城市群建成密集区.②季节内变化表现为从6月份到8月份地表高温风险区在空间上逐渐从长三角的皖北和苏北区域向长三角城市群片区转移;长三角北部区域地表高温风险区比例逐渐减小,而长三角城市群片区地表高温风险区比例逐渐增加.③地表热环境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城建用地区域的高温风险比例要显著高于其他下垫面覆盖类型区域;皖北地区的夏季农作物轮作改变了地表的植被覆盖度,导致该地区的季节内和日夜变化特征不同于其他地区;地表高温风险季节内变化规律则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对于减少高温风险区比例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3种优势树种深秋树干液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热扩散法对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3种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并结合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3种优势树种树干液流速率呈现明显的昼高夜低起伏趋势,白天液流速率变化显著,夜间液流速率变化缓慢;阔叶树木荷与米槠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和峰值远大于针叶树杉木,且阔叶树树干液流速率均为北面南面,针叶树树干液流速率则为南面北面;3种优势树种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和水气压亏缺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水气压亏缺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空气温度.  相似文献   

7.
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而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具空间集聚效应.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3-2010年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地区对差异有不同的贡献率;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呈现倒"U"型变化;行业集中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集聚水平低的地区主要在南部区.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混凝土泵泵送过程中高低压切换阀压力损失的严重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结合油液流动特性对阀块管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混凝土泵高低压切换阀内典型的"∏"型孔道为研究对象,在Fluent中对流道结构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流道内压力、速度等参数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刀尖角方向和工艺孔属性对管道压力损失的影响。同时在HBT80S1813型拖泵上用改进前后的2种阀块做了对比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液流方向正对刀尖角时管道压力损失较小;管网阻力随工艺孔通径的增大而减小,超过最大工艺孔通径后压力损失不再明显变化;工艺孔有效长度大于1.5倍工艺孔通径时,管网压力损失随工艺孔有效长度的增大而增加;工艺孔冗余腔的长短对管网压力损失没有明显影响;按仿真结果优化后的阀块压力损失明显减少,系统发热得到改善,证实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可为阀块流道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演变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情况随之增加.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长三角地区在SO_2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ρ(SO_2)较2005年下降了54%;区域ρ(NO_2)居高不下,快速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强度,以及能源消费总量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污染治理的效果;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实施以来,区域ρ(PM_(10))和ρ(PM_(2.5))逐年下降.长三角北部和腹地区域ρ(SO_2)高于区域平均值,与该地区较高的燃煤密度和工业布局有关;腹地区域和西南部ρ(NO_2)较高,与较高的机动车使用强度有关;颗粒物质量浓度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长三角北部PM_(10)污染突出;PM_(2.5)和O_3的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区域ρ(SO_2)水平仍然较高,需进一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亟需加强,以确保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取得ρ(NO_x)的改善;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存在显著空间分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分区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5~8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间隔半小时的数据,分析了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40 cm土壤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出三高三低的变化特征,80 cm土壤湿度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湿度浅层比深层波动大,5~80 cm各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日较差依次为1.08%,0.57%,0.25%,0.11%,0.04%,相比于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5.71%的方差,80 cm的方差只有2.69%;土壤湿度大小因土壤深度、季节和天气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秋季土壤湿度随深度加深呈降低型,冬季呈现增长型;随着深度的加深,上下层土壤湿度的相关性逐渐减弱,滞后时间在增加,滞后时间最短为3.5h,最长为35 h.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瞭望     
《苏南科技开发》2005,(9):58-59
中国专利孵化网近日开通;江苏率先启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常州56家软件企业结盟开拓国际市场;苏州首个企业博士后顺利出站;上海筛选造林树种 营造春秋景色;南通市科技局与高校共谋发展大计;杭州新增两家省级孵化器;台州正式纳入长三角16城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城市衡缺人才扫描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目前最稀缺的人才是哪几类?稀缺的原因又是什么?在日前由上海市人事局、江苏省人事厅及浙江省人事厅共同主办的“2005年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会议”上,江苏省、浙江省参会的8个城市人事局负责人就以上两个问题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13.
14.
长三角瞭望     
上海为农业新品种撑起保护伞上海农业新品种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短短3年,上海的植物新品种权数量已从0个上升到26个。其中仅仅低油菜沪油15、沪油16两个品种获授权后,就有效遏止假冒品种,获直接经济效益360万元、转让许可费120万元。我国的农业新品种保护起步较晚,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4月23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中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由此启动实施。目前,上海市的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并被农业部列入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试点省市。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瞭望     
江苏省沿江地区急需10类专业技术人才江苏省沿江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据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沿江开发协调小组办公室介绍,江苏省沿江地区急需10类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参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提升制造、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应变力和竞争力。目前沿江地区急需大量引进高水平软件研发设计人才。江苏沿江地区开发的重要产业之一就是船舶制造业。目前全国的船舶设计人才40%集中在上海,江苏省沿江地区大…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兴起“湿地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已经成为长三角各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湿地正在长三角各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上海市已将湿地保护立法列入全市5年立法计划中,有关部门正积极为立法做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江苏省,当地政府正抓紧在适宜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省、市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尤其对生态地位特别重要或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将划定保护区域,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对已列入国际或国家重点湿地名录的重点湿地将全部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江…  相似文献   

17.
18.
长三角的改革与发展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国务院<指导意见>发布、上海世博会举办和"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苏、浙、沪两省一市应本着"合作第一、竞争第二"的精神,在合作指导下竞争、在竞争基础上合作,共建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和上海国际大都市圈.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网络特性与鲁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特性,加强航道的维护和对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络特性和鲁棒性进行分析.建立考虑航道通航等级的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加权网络拓扑模型,分析网络统计特性,识别航道网络关键节点和航段.对航道网络的边(航段)受到随机攻击、基于边强度的蓄意攻击(蓄意攻击Ⅰ)和基于实际...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以2012年江苏省公布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并比较当前这两个区域内部现代化水平的层次结构.研究结论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这类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共同关键因素为经济转型、民生保障和环境改善,两区域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重视环境改善因素.但两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差异在于关键因素的具体指标排序差异明显.当前两区域内部的现代化特征均为三层次结构,但长三角是以上海为第一层次的单核结构,而珠三角是以深圳、珠海和广州为第一层次的三核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