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硅烷偶联剂KH570为媒介,将功能大分子聚丙烯酸(PAA)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形成了接枝微粒.然后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乙二胺为交联剂,合成了对三聚氰胺具有较好选择性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MIP-PAA/SiO2.以间苯二胺为对比物,采用静态与动态2种方法研究了MIP-PAA/SiO2对三聚氰胺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同时,在B3LYP/6-31G(d,p)水平上通过计算三聚氰胺及间苯二胺与功能单体作用的稳定化能,并在同等水平上进行氢键相关自然建轨道分析与电子密度拓扑分析,以进一步说明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高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光谱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非共价印迹法,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实验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对甲醇溶液中三聚氰胺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结合能力,对液态奶中的三聚氰胺的富集率可达98%以上.并结合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结合机理进行了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3.
表面分子印迹法制备棉酚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检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子印迹技术是高聚合物质对特定目标分子进行选择性识别和分离的技术,可以对目标分子进行高灵敏的检测和分离,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制备了一种基于氧化硅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提高了传统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率。在对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率和特异性的实验中,可知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氯仿为致孔剂制备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率和特异性最好,其k值和k’值分别为3.2和2.791。同时,该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ltraviolet HPLC-UV)进行了比较,发现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I值为3.85)对棉酚的检测优于HPLC-UV(I值为2.28)。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热法合成Zn S:Mn~(2+)量子点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表面官能团修饰.通过原位沉淀聚合法,以马来酸酐酰化环糊精和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以桃叶珊瑚苷(aucubin,AU)为模板分子、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制备了硫化锌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Zn S:Mn@MIPs,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90℃时,Zn S:Mn~(2+)量子点的结晶质量最佳,荧光强度最强,以其为基质材料制备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桃叶珊瑚苷具有选择性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制备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分离富集等目的,以三聚氰胺为模板分子,优化选择溶剂和致孔剂为甲醇,功能单体为丙烯酰胺,采用沉淀聚合法和本体聚合法制备对应的MIP和NIP,沉淀聚合法的MIP与NIP平均产率分别为57.48%和58.85%,本体聚合法的MIP与NIP分别为91.35%和92.71%.从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操作过程简便性考虑,沉淀聚合法为较优的合成方法.三聚氰胺与功能单体的结合实验表明:三聚氰胺与丙烯酰胺之间主要以氢键形成1∶3型结合物,产生特异性的选择性分子识别,结合常数K达到4.93×105,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6.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功能单体、交联剂、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三者配比、分散剂、引发剂、等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中各种技术条件方面评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硅胶表面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茶碱作为模板分子,通过对硅胶表面进行修饰后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借助红外,元素分析,电镜等表征方法对聚合物的制备进行了评价和探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茶碱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这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茶碱表现了特异性吸附,而对相似化合物咖啡因则无吸附,并用薄层色谱对聚合物的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因其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有重要的研究潜力.以毒死蜱为模板分子,采用原位逐步聚合法制备了具有良好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考察了毒死蜱、敌敌畏及甲胺磷在毒死蜱分子聚合物上的选择性分离富集特...  相似文献   

9.
评述了近两年来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制备、应用及其识别机理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以氧氟沙星为模板分子,2-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EDM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在甲醇水强极性溶剂中,制备了一系列氧氟沙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比例为1∶3~1∶4,功能单体与交联剂的比例为1∶5~1∶6,溶剂种类为非质子化溶剂,60℃以上热引发方式,反应时间在24~36h,实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分子印迹技术于近十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原理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技术,并展望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热聚合制备左旋氧氟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左旋氧氟沙星(LVFX)为模板,以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采用热聚合方式,通过条件优化获得了对左氧氟沙星有特异选择性吸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最优化务件为n(LVFX):n(MAA):n(EDMA);1:4:15,聚合温度60℃,聚合时间48 h,溶剂氯仿,用量10mL。通过结合实验分析,在最优化备件下制得的MIPs对左氧氟沙星具有很好选择性和吸附能力,分离因子α(LVFX/OLFX)为1.56。  相似文献   

13.
分子印迹作为制备对某一特定的分子(印迹分子或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聚合物的过程,在分离分析、仿生传感器和模拟酶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本原理、制备和特性,以及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分子印迹作为制备对某一特定的分子(印迹分子或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聚合物的过程,在分离分析、仿生传感器和模拟酶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本原理、制备和特性,以及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分析传感技术领域和其它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分子印迹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该技术的产业化潜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亲水性核-壳结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并考察其吸附、分离性能.以尿苷为模板分子,通过回流沉淀聚合方法(DPP)制备亲水性的核-壳结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研究了模板分子UR与功能单体MMA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动力学、吸附平衡以及吸附选择性,评价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柱填料时对尿苷及其类似物的分离能力.UR分子印迹聚合物对UR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Freund lich等温方程能更好地拟合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尿苷的等温吸附数据;UR分子印迹色谱柱能够实现UR及其类似物的分离,对尿苷具有选择性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以沉淀聚合方式制备磺胺脒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其中磺胺脒用作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用作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用作交联剂.对印迹微球的选择性和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优化的反应物用量是:磺胺脒0.05mmol,甲基丙烯酸0.2mmol,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1mmol(摩尔比1∶4∶20).在此条件下,溶剂乙腈用量是5mL,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用量是10mg,在60℃下热引发聚合反应24h,等温静态平衡实验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与相应的空白聚合物相比具有高的选择性和亲和性.Scatchard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在印迹过程中形成了2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性位点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1.932mmol/L和196.06μmol/g,低亲和性位点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23.843mmol/L和1 449.04μmol/g.印迹聚合物微球重复使用10次吸附性能无显著下降,具有作为固相萃取柱填料使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加替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电极,并研究了其性能,该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电极在加替沙星浓度为1.0×10-5~1.0×10-2 mol/L内表现能斯特响应,斜率为57.44mV/pC,检测下限为5.6×10-5 mol/L.该电极成功用于加替沙星的测定,原料回收率为96%~101%.  相似文献   

19.
L-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L-苯丙氨酸为模板分子,口一甲基丙烯酸和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和1,4-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二甲亚砜为溶剂,分别采用本体聚合、乳液聚合和牺牲硅胶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氮气吸附实验测定聚合物颗粒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颗粒尺寸分布范围和分布曲线.实验表明:牺牲硅胶法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最大比表面积As=279m^2/g,颗粒分布与薄层层析硅胶-H相近,对L-苯丙氨酸最大饱和吸附量为33.89mg/g,静态分离因子口:1.68,动态分离因子a'=1.227.  相似文献   

20.
以微囊藻毒素MC-LR为模板,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微囊藻毒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制备过程.通过电子显微镜、孔隙度分析、红外吸收等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反应机理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单体∶模板∶交联剂配比为0.9×106∶1∶1.2×106,洗脱时间25 min时为优选条件,最大吸附量为153.7μg/g,此分子印迹聚合物对MC-LR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