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运用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对不同生长时期黄藤材薄壁细胞及细胞壁微区木质素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黄藤材藤龄的增大,薄壁细胞次生壁中紫丁香基木质素含量不断增大,紫丁香基木质素和愈疮木基木质素总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薄壁细胞角隅处木质素含量高于次生壁,薄壁细胞壁各微区木质素含量均为胞间层较高,初生壁次之,次生壁最少。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木素在黄柳(Salix gordejecii)纤维细胞壁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制浆造纸的关系.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SEM-EDXA)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研究了黄柳纤维细胞壁的分层结构,以及木素在细胞壁各层中的分布.TEM结果表明,黄柳纤维细胞壁分为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外层、次生壁中层及次生壁内层.CLSM图像显示木素在纤维细胞各个壁层中分布不均一,细胞角隅区木素含量最高、其次是胞间层,次生壁最低.导管中的木素浓度比纤维细胞中的高.SEM-EDXA研究表明细胞角隅区、胞间层、次生壁中层的木素浓度比为2.15∶1.32∶1.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棉花竹为实验材料,揭示棉花竹秆内部的解剖特征,总结其纤维细胞壁的发育规律,并为棉花竹作为经济竹材的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用蔡康CK1000光学数码显微镜分别观察5个龄级棉花竹秆壁中的3个维管束,并用DS-3000二维软件测定维管束长度、宽度和后生导管直径以及纤维细胞壁层数和厚度,总结不同龄级秆中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增厚方式。【结果】在5个龄级棉花竹秆中纤维细胞壁的增厚幅度逐渐下降。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具有3~4层细胞壁的纤维细胞, 在36月龄秆中才开始出现7~8层和9层以上细胞壁的纤维细胞。棉花竹纤维细胞壁增厚类型被总结为6种,类型 Ⅵ所占比例最多(35.28%)。纤维细胞壁层数与壁厚间相关性极其显著的是位于1月龄棉花竹秆中的纤维细胞,但60月龄时相关性为负数。【结论】棉花竹秆壁内侧的维管束主要为完全分化的开放型维管束,而竹青处则为未分化完成的半分化维管束。纤维细胞壁层数与壁厚随秆龄的增加而增加,纤维细胞壁层数与壁厚之间的相关性随秆龄的增加而减小。纤维细胞壁的增厚类型被总结为6种,60月龄成熟秆中纤维鞘外围仍然具有未完成加厚的腔大壁薄且层多的纤维细胞(类型Ⅵ)。棉花竹纤维细胞壁的2种主要增厚方式随着秆龄的增加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转基因大麦(T1,T2)及非转基因对照(WT,NT1)为供试对象,采用比色法及组织化学定位的显微分析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了其茎秆木质素含量、代谢关键酶活性、茎秆解剖结构及FT-IR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麦茎秆木质素含量、薄壁组织及维管束的数目、细胞壁中愈创木基木质素(G)、紫丁香基木质素(S)及A(S)/A(G)(吸收峰面积比)均未见显著改变.与野生型大麦比较,转基因大麦T1的木质素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显著下调(降幅达66%)、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显著上调(增幅达76%)、茎秆厚壁组织明显变薄及对-羟基苯基木质素(H)比例的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5.
沙田柚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途径及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酶标ConA电镀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沙田柚不同发育时期1/2花柱通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四分体至双核期,是壁物质,胞间质和糖蛋白合成期,双核至开花期,通道细胞分化成熟,壁物质降解,角质层下腔形成并贮存胞间质,糖蛋白呈颗粒状定位于质膜与壁之间电子透明层中,授粉后1-3d,通道细胞逐步衰老,糖蛋白定位地纤维外壁,未见胞间隙形成,花粉管是从几个相邻通道细胞角隅处的角质层下腔和纤维外壁之间生长通过,自交花粉管因胼胝质在壁上添加而停止生长,花粉管生长道路决定于引导组织细胞壁的厚薄及角质层破裂时间,此外,讨论了纤维外壁上的糖蛋白对花粉管与花柱的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茎竿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纤维原始细胞形成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质膜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在初生壁形成早期,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质膜、液泡和细胞核染色质上,并在质膜上密集分布;随着初生壁的继续形成,质膜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减少呈稀疏分布,而细胞核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逐渐增多呈密集成团分布;随着次生壁的形成,染色质开始凝聚,细胞核染色质上分布的APase活性有所减弱。但随着液泡膜的裂解,在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线粒体和细胞质上具有APase活性。随着次生壁持续增厚,APase在胞间连丝、质膜、质膜内陷结构、运输小泡和凝聚并边缘化的染色质等部位持续多年保持较强的活性。因此,酸性磷酸酶可能是引起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原因之一,不同的酸性磷酸酶同功酶可能分别参与了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的形成,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酸性磷酸酶持续保持较高活性与竹子纤维细胞的长寿特性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狭叶锦鸡儿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胚囊发育属蓼型.在卵与次生核周围的原生质中聚集多糖.卵细胞、助细胞具明显极性,幼期的卵细胞、助细胞和中央细胞具完整的细胞壁.受精时,次生核与卵器相贴近,卵与助细胞在合点端的细胞璧消失.受精后,合子在合点端重新产生不连续的细胞壁,胚胎发育属柳叶菜型.基细胞纵横分裂产生多细胞胚柄.球胚早期,胚柄呈泡沫状团块结构,珠孔端胚囊璧以及胚柄基部,与胚囊璧毗邻处都具明显的传递型细胞壁,胚柄细胞中积累网球状颗较,从球孔端至合点端其分布密度具一定梯度,珠孔端珠被细胞中富含多糖类物质,同时,与胚囊相邻的珠被细胞质膜与壁之间具壁旁体,显示珠被组织对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关系,胚乳细胞化完成后,胚柄即行退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矢竹矮秆稳定变异体——平安竹纤维形态学特征并初步阐释其变异机制。【方法】利用石蜡切片及数量统计学方法进行显微观测与数据分析; qRT-PCR分析基因相对表达量; UPLC/GC-MS法测定赤霉素含量。【结果】平安竹竹秆不同部位纤维长度、长宽比及壁腔比显著小于矢竹; 但其宽度与腔径值显著大于矢竹; 而其不同部位纤维壁厚值虽小于矢竹,但差异不显著。平安竹地下茎纤维在长度、长宽比、壁厚及壁腔比上显著小于矢竹,但其宽度与腔径值则显著大于矢竹。形态解剖学分析显示,平安竹地下茎纤维细胞形态变异出现于节间活跃生长阶段。赤霉素及细胞壁与细胞骨架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信号途径在平安竹节间生长起始阶段即受到抑制; 而其细胞壁与细胞骨架相关下游功能基因则在其伸长早期与活跃阶段显著低于矢竹; 赤霉素含量分析也证实各赤霉素含量早在平安竹节间伸长起始阶段就低于矢竹。【结论】赤霉素信号途径受抑导致其下游细胞壁与细胞骨架组织相关基因下调是最终导致平安竹纤维细胞生长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有些小朋友吃饭时不爱吃蔬菜,这是一种不良的挑食行为。蔬菜除了富含维生素以外,还含有一类重要的物质——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在蔬菜、水果、粗粮等食物中含量丰富,主要来自植物的细胞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及木质素等。随着营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膳食纤维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和传统的六类营养素——蛋白质、脂  相似文献   

10.
对欧活血丹营养器官解剖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欧活血丹营养器官具有双子叶植物的基本特征.根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二原型,外始式发育;次生生长时不形成周皮,只形成次生维管组织,次生木质部发达.茎横切面为正方形,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茎的表皮有少量的腺体与表皮毛,4个角隅处有厚角组织分布,厚角组织内侧为4个大维管束,髓发达;上、下叶表皮细胞差异显著,上表皮细胞大,疏被表皮毛,腺点及气孔多分布于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形态多样、排列疏松;叶为网状脉,主脉维管束发达,侧脉及各个支脉的结构因大小不同而逐渐简化.叶柄横切面为马蹄形,有三个维管束,中央大维管束发达,角隅处小维管束简化且具厚角组织.  相似文献   

11.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桉木中各组分在碱性亚钠法化机浆预处理及漂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材在处理过程中存在脱乙酰基作用;木素的烷基芳基醚键受到破坏;纸浆中纤维素的结晶度指数下降;随预处理时NaOH用量的增加,本素中形成了新的共轭羰基和醌型结构,它们使纸浆白度下降。同时对不同纸浆在漂白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影响纸浆白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竹材(台湾桂竹)的化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竹材(台湾桂竹)试样的化学组成作了分析研究。对浸提前后及解聚产物的细胞壁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定量测定的结果,浸提物为2.6%,木素25.5%,α-纤维素45.3%,多糖24.6%。主要多糖是聚木糖-阿拉伯糖。木糖与阿拉伯糖之比为17:1。电镜照片显示出次生壁中有木素和多糖的层状沉积物。木素很明显地溶解在碱性和酸性试剂中。NaoH溶液主要从次生壁中除去细胞壁物质,而三氟醋酸从复合胞间层除去物质。  相似文献   

13.
以草本类植物中稻草和毛竹为代表,采用元素分析、FTIR和31P-NMR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两种EMAL进行化学结构、性质的表征,同时运用TG-FTIR和Py-GC/MS技术对其热裂解特性进行研究。在原料的化学组成中,稻草的聚戊糖和抽出物含量较高,而毛竹的纤维素和木素含量较高。研究结果显示稻草EMAL含有丰富的G-型结构单元,毛竹EMAL主要以S-型结构单元为主,两种木素结构的差异将影响和决定热解性质和热解产物。此研究为木素在新的应用研究领域更有价值地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王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6):6854-6861
为提高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工程危害。本文在木质素改良膨胀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纤维长度、纤维掺量及木质素掺量对膨胀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通过BBD响应面设计法进行响应面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研究了双因素作用下对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作用时,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在各因素下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双因素交互作用时,木质素掺量和聚丙烯掺量二者交互作用显著性最好。由BBD响应面法得到的最优组合为:聚丙烯纤维长度为9 mm、纤维掺量为0.3%、木质素掺量为3%,该变量下平行试验组的平均抗压强度为552.48 kPa,相比于素膨胀的抗压强度提升了76.97%。可见此方案下对素膨胀的抗压强度提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沙菜藻体的显微结构及其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沙菜藻体由皮层细胞和髓部细胞组成,其细胞壁由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组成,卡拉胶多糖成分存在于沙菜细胞的初生壁外侧之间的胞间层中,呈无定形状态,是细胞之间的连接物质;沙菜中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阳江沙菜、海南沙菜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比麒麟菜低5%左右;阳江沙菜中的粗纤维含量最高,而麒麟菜的最低。  相似文献   

16.
小麦(Triticumaestivum)根尖细胞分化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C4.3.1.5]和对香豆酸辅酶A联结酶[4CL,EC6.2.1.12]的活性从分生区至成熟区逐渐增加.PAL活性在分生区细胞中为0.4CL活性近似为0.在成熟区细胞中PAL和4CL活性均增加到最大.木质素的含量变化与PAL和4CL活性存在着平行性,同样在分生区细胞中木质素含量很低,到伸长区稍许增加,至成熟区增加最多.PAL和4CL是木质素合成的开始步骤和关键酶.木质素主要在管状分子和细胞壁次生加厚时沉积,是细胞分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
剑麻纤维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广东剑麻纤维的形态特征、超微细结构、化学成分及木质素在细胞壁内的分布、平均聚合度(天然状态)及耐海水的特性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包括器壁发射二次电子的等离子体鞘层的流体模型,讨论了一维稳态等离子体鞘层中离子与中性粒子的碰撞对含有二次电子发射的鞘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碰撞频率的增加,导致鞘层空间的二次电子密度逐渐增大,离子密度是先增加后减小,离子速度则是先减小后增加。从碰撞和二次电子发射比较来说,碰撞频率的增加对于鞘层空间影响更大。另外发现碰撞对于不同带电量的离子来说,带电量较少的离子的等离子体鞘层受碰撞的影响要大一些。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源幼龄马尾松制浆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适应短周期工业材制化学浆的需要,测定了11年生马尾松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研究了硫酸盐法蒸煮特性、漂白性能和强度性能,并和30年生成熟马尾松相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11年生幼龄马尾松的制浆性能比30年生的虽差些,在漂白性能、打浆性能方面又稍优于后者。所以采用幼龄马尾松制浆造纸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紫花苜蓿栽培品种生物能源性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了54个苜蓿品种,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进行两次刈割,对产草量、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质量分数、株高、分枝数和叶茎比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品种间产草量和细胞壁各成分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品种内变异大于品种间变异;产草量和细胞壁成分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产草量(42.42%)>木质素质量分数(17.22%)>纤维素质量分数(12.74%)>半纤维素质量分数(10.04%);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半纤维素质量分数(P <0.01),但产草量、纤维素和木质素没有显著变化;根据产量、株高、细胞壁成分等性状将供试苜蓿品种分为五个大类,其中第Ⅱ类群和第V类群生产性能最高,且第Ⅴ类群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能;综合评价提出甘农3号、黄羊镇、和阗、WL903、三得利、大郁山、平凉和意大利作为进一步开展生物质能源性状选育的优良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