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鸟羽显微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种间特异性,鸟羽显微结构特征,可为鸟类物种的鉴定提供依据。应用扫描电镜对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与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的飞羽、绒羽和尾羽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飞羽和尾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绒羽主要由节状羽小枝构成。对飞羽和尾羽的羽小钩数、纤毛数、腹齿数以及绒羽的节直径、节间距和基节长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尾羽的羽小钩数、纤毛数、腹齿数、绒羽的节直径与基节长在二者间差异显著,而绒羽的节间距和飞羽的几个指标在二者间差异均不显著。利用羽毛的显微结构来区分暗腹雪鸡与藏雪鸡时,尾羽的羽小钩数、纤毛数、腹齿数和绒羽的节直径、基节长是对二者进行识别的可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鸟类羽毛微观结构的差异,并据此鉴别鸟类。【方法】选取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大白鹭(E. alba)的飞羽、胸羽、尾羽及蓑羽4类羽毛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观察4类羽毛的羽小钩、腹齿及纤毛等微观结构的数量,利用SPSS 18.0对所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飞羽中除腹齿数外,有钩羽小枝基柄长、羽小钩数、纤毛数以及无钩羽小枝基柄长在白鹭和大白鹭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羽和尾羽有钩羽小枝的基柄长、腹齿数、羽小钩数、纤毛数以及无钩羽小枝的基柄长和腹齿数在白鹭和大白鹭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蓑羽纤毛数和基柄长在白鹭和大白鹭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除飞羽的腹齿外,所选的其他指标均可为白鹭和大白鹭的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羽毛是鸟类案件现场比较容易获得的一类物证,本研究选取黑耳鸢的飞羽、尾羽、体羽和绒羽,利用扫描电镜对其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黑耳鸢的飞羽、体羽和尾羽均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组成,绒羽主要由节状羽小枝组成.飞羽、尾羽和体羽的有钩羽小枝的羽小钩数和纤毛数以及绒羽的节状羽小枝的节直径、节间距和节基长均不尽相同.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表明几类羽毛的各项指标在不同的物种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可以为通过羽毛对物种进行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隶属于雀形目10科18属25种鸟类的初级飞羽为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有钩羽小枝上的腹齿数,纤毛对数,羽小钩数与无钩羽小枝上的腹齿数,背刺数在科间相似性较大,存在着性状特征的交叉与重叠;属种间差异较显著;种下亚种则未发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观察雉科6种29个雄性标本,测量中央尾羽性状并统计,结果表明:6种中央尾羽色斑格局不相同;中央尾羽长、内翈宽、外翈宽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白腹锦鸡的中央尾羽最长(75.9±1.30)cm, 鹧鸪(7.5±0.96)cm最短;以蓝马鸡的内翈(3.89±0.59)cm和外翈(4.63±0.73)cm最宽, 鹧鸪的内翈(1.22±0.17)cm和外翈(0.97±0.14)cm最窄;这些差异有助于分辩雉科不同鸟类.  相似文献   

6.
鸟羽根据其主要特征可以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正羽又包括飞羽,尾羽.本文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鸽子的飞羽,尾羽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飞翔功能的飞羽、尾羽主要是由有钩羽小枝、无钩羽小枝两种构成;而不具有飞翔功能的绒羽主要由节状羽小枝构成.羽轴的表面盖为多边形的角质花纹,而髓质层则是由多孔的髓腔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1980年8月我们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考察中,猎获一只罕见的橙斑翅柳莺Phylloscopus p.pulcher的黄化型,现将其羽色、量衡度简述如下:外观呈淡黄色。额、头顶、背、腰呈黄褐色;尾上覆羽鲜黄色;中央三对尾羽的外翈黄色,内翈淡褐色,外侧三对尾羽的外翈及内翈端部为浅褐色,其余呈白色;尾下覆羽鲜黄色;颏、喉和胸淡黄色,腹部黄色;颊部浅黄色;翼呈灰褐色,其外缘黄色,两道翼斑浅橙  相似文献   

8.
选择鸮形目鸱鸮科的红角鸮、斑头鸺鹠和黄腿渔鸮的尾羽中正羽和绒羽进行测量与扫描电镜观察,并记录正羽羽片长度、宽度和羽干长度以及绒羽节状羽小枝的基节长度和节间距,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鸟类尾羽中正羽的羽片宽度和羽干长度有显著差异,尾羽中绒羽的节状羽小枝基节长度和其他节长度均具有极显著差异.通过尾羽的正羽羽片宽度和羽干长度以及绒羽的羽小枝特征差异可以比较鉴别这3种鸟类.  相似文献   

9.
鸮形目7种鸟类腹部羽毛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涉案野生动物的鉴定中,羽毛常作为现场物证成为鉴定依据。为探讨鸮形目7种鸟类腹部羽毛作为鉴定依据的可行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腹部羽毛的羽小枝间距、节间距和节直径等显微结构。结果发现:草鸮科与鸱鸮科鸟类可通过羽小枝间距和节间距鉴定区分。而在物种水平上,羽小枝间距、节间距和节直径等虽然在不同物种间具有高灵敏性的差异,但其种内变异度大,作为鉴定依据还需结合更多的显微结构指标。研究结合涉案动物鉴定的实践应用需求,发现羽毛显微结构具有作为鉴定依据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翻飞鸽起源于原鸽(Columba livia),它们具有飞行时空中翻滚的遗传性。选择伊犁州伊宁市、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新和镇和田麦里村和喀什地区疏勒县塔孜洪乡尤喀克霍伊拉村作为新疆翻飞鸽样本采样区,对翻飞鸽样本头部、躯体和飞羽合计42项形态数据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头部形态构造中嘴峰长度、嘴裂长度、鼻宽度、鼻长度、鼻深度、头长度和眼球宽度在采样区间变异不显著,眼球高度、头宽度和头深度在采样区间变异显著。躯体形态构造中颈项宽度、下颈宽度、躯体长度、上背宽度和腰宽度在采样区间变异不显著,胸宽度在采样区间变异显著。初级飞羽长度随初级飞羽序呈现显著递减,次级飞羽长度随次级飞羽序呈现左右两侧次级飞羽短和中央次级飞羽长的特征,初级飞羽长度、次级飞羽长度和尾羽长度在采样区间变异显著。左侧第1枚尾羽长度与右侧第1枚尾羽长度间差异不显著,中央尾羽长度分别显著长于左右两侧第1枚尾羽长度。结论:在新疆不同地区翻飞鸽样本中头部形态构造和躯体形态构造间变异不显著,飞羽形态学构造间变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镜观察了乌梢蛇(Zoacys dhumnades)视网膜的结构,测量并比较了外核层、内核层与节细胞层的细胞数量,分析了视细胞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其视网膜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乌梢蛇视网膜中央区分布着大量的视锥细胞,外核层与节细胞层的细胞数量相当,色素上皮层的细胞有许多突起伸向视杆视锥层内,说明乌梢蛇是一种昼行性蛇类.视网膜盲部接近视部处有椭圆形突起,该突起呈连续分布而形成一圈,突起内可见血窦及丰富的红细胞,该突起可能与锥状突和/或栉膜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各向异性渗透率圆形有界地层向一口中心井的稳定渗流问题进行了研究 ,利用坐标变换将原流动问题转化为各向同性渗透率椭圆形地层向中心椭圆形井筒的流动问题。数值研究发现 ,这个椭圆区域流动问题可以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的流动。内区域流动是两个共轴椭圆间的流动 ,可通过保角变换方法求解 ;外区域流动与两条直线等压边界间的点源流动十分相似 ,可利用相似流动替换方法求解。将内、外两个流动问题的解进行组合得到了原问题的全区域解析解。计算及分析证明 ,该解法的误差非常小。选取典型的油藏参数用解析解法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 ,渗透率各向异性和油藏半径对有界油藏产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旋转液膜反应器内流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旋转液膜反应器的不同设置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两种设置分别为:内圆台旋转而外圆台固定,外圆台旋转而内圆台固定。模拟结果显示:当Re=200,t>70s时,两种装置内的流动状态的动能均趋于大致稳定状态。通过对压力、速度和壁面剪应力分布的对比分析,发现在相同雷诺数下,与外圆台旋转的装置相比较,内圆台旋转的装置间隙中的流体更容易失稳,更容易产生湍流,表明内圆台旋转的反应器更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水平井压裂效果的成功率和有效率,在压前的施工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裂缝参数的优化。针对水平井压裂特点,在非均质低渗透油藏模型的基础上,以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为技术手段,对影响水平井压裂后产量的裂缝参数包括裂缝方位、裂缝位置、裂缝条数和非均匀裂缝长度等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产量随着裂缝条数、裂缝长度和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不同裂缝布局,根部和端部裂缝的间距小于内部裂缝的间距;由于裂缝的干扰作用,不同位置的裂缝产量不同,处在中间位置的裂缝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广西防城港湾浮游植物数量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7年的代表性季节月(3月、6月、9月、12月)采集广西防城港湾海域表层海水,调查浮游植物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浮游植物数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浮游植物数量呈现湾内向湾外递增的趋势,夏季(6月)整个海湾浮游植物密度在4个季度月的调查中最高,达151.19×104cell/L,冬季(12月)整个海湾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仅0.35×104cell/L。水温、盐度、磷酸盐含量是影响防城港湾浮游植物数量较重要的环境因子。春夏季时,西湾内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会大量增殖,尤其夏季时数量已接近或达到赤潮发生的密度。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具有双矩形橡胶圈结构的装置在端部轴向载荷压缩作用下的有限变形问题。首先针对由不可压缩neo-Hookean材料组成的该类结构的有限变形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材料的不可压缩条件和逆解法等求出了问题的隐式解。进而讨论了轴向载荷和结构参数对橡胶圈变形的影响,并分析了轴向压缩率的变化。最后给出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系列有意义的结果:轴向载荷越大、橡胶圈径向越薄或轴向越宽,其径向外表面的膨胀率越大;轴向压缩率在橡胶圈的中间位置最小而在两端最大,轴向压缩率同样受轴向载荷及结构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锐 《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1):43-46
针对冷却塔中螺旋结构类型的气液交换塔,提出其内部螺旋塔板形状的设计方法,包括塔壁上外螺旋线和塔中心轴管上内螺旋线的位置确定,以及两线之间螺旋曲面板在平面上的拓扑尺寸。通过塔的几何参数确定螺旋曲面板设计的关键参数,可实现扭曲状塔板与塔壁及内轴的准确配合。  相似文献   

18.
Becks L  Hilker FM  Malchow H  Jürgens K  Arndt H 《Nature》2005,435(7046):1226-1229
Discovering why natural population densities change over time and vary with location is a central goal of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l disciplines. The recognition that even simple ecological systems can undergo chaotic behaviour has made chaos a topic of considerable interest among theoretical ecologist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chaotic behaviour occurs in the real world of coexisting populations in multi-species systems. Here we study the dynamics of a defined predator-prey system consisting of a bacterivorous ciliate and two bacterial prey species. The bacterial species preferred by the ciliate was the superior competito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kept constant with continuous cultivation in a one-stage chemostat. We show that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such a two-prey, one-predator system includes chaotic behaviour, as well as stable limit cycles and coexistence at equilibrium.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were triggered by changes in the dilution rates of the chemostat. The observed dynamics were verified by estimating the corresponding Lyapunov exponents. Such a defined microbial food web offers a new possibility for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deterministic chaos in real biolog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大腹圆蛛包卵丝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机械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大腹圆蛛包卵丝的氨基酸组成,包卵丝中极性氨基酸含量较高,小侧基氨基酸含量较少,利用SEM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大腹圆蛛包卵丝的形态结构特征,包卵丝的断面形状基本为圆形,包层包卵丝的细度约为内层包卵丝的2倍,并且外层包卵丝的纤维断面内有许多无规分布的纳米级孔隙,经冷冻干燥后,孔隙率增加了2倍左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大腹圆蛛包卵丝的拉伸机械性能,光泽和热性能,初步探索了性能的形成机理,大腹圆蛛内层包卵丝具有比其他功能蜘蛛丝和丝素纤维好得多的力学性能,其强度高,伸长率大,韧性好,包卵丝在光泽和热性能方面与蚕丝丝素纤维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花背蟾蜍变态前后的眼为材料,运用 Con A-FITC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眼变态前后 Con A 受体的变化.结果表明:变态前內处角膜愈合处的 Con A 受体较多;晶体上皮的外表面比内表面 Con A 受体多;视网膜各层扬构的 Con A 受体分布差异较大.变态后角膜上皮的细胞膜,角膜基质和角膜内皮中均有 Con A 受体分布;晶状体仅晶体上皮有 Con A受体分布;视网膜中内界膜,内网层,外网层,外界膜,视杆视锥细胞层和色素上皮层的内外表面 Con A 受体较多:节细胞层,内核层和外核层仅细胞表面有少量的 Con A 受体分布.推测眼在变态前后 Con A 受体数量和分布上的变化与眼各部位细胞的分化,结构的组建和视觉功能的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