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呼包鄂地区是内蒙古最具活力的经济圈,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呼包鄂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选取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环境治理4个方面40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分析法对呼包鄂地区1990-201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原因.结果表明,1990-2010年,呼包鄂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至2010年,三市生态环境质量均已达到等级良.其中,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包头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2.
以呼包鄂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模型,对呼包鄂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变化趋势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呼包鄂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阶段发展为中度协调阶段,但协调发展程度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伟波 《科技信息》2012,(23):194-196
为了掌握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陕西省工业化进程的真实情况,对陕西省从1978至2010年之间的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并利用综合指标对陕西省2010年的工业化水平所处阶段进行评定,得出了陕西省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发现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及发展水平的预测,运用数理模型进行了典型抽样计算分析评价,以便全面了解和认识新疆与全国及东部地区在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差距,有益于新疆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中政府政策的争取热战略选择,同时,为政府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战略规划预期目标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洛阳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具有这一时期城镇化水平偏低、工业产业层次偏低、居民财政收入水平偏低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等鲜明特点。本研究旨在从洛阳实际出发,探索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路径。与发达地区相比,洛阳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占GDP比重偏低。如何促进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洛阳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从洛阳市情、第三产业现状特征出发,运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投入产出技术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洛阳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乡统筹发展应有不同特征.以河南省为例,基于2005年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参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后工业化阶段、全面工业化阶段、前期工业化阶段(初级、中级)、传统经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结果显示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从西北向东南的梯次递减,并对其区域间经济特征和城乡差距做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城乡统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工业化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建立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7个城市1998-2005年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科技与信息化水平、工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能力分别进行评价,进而对安徽省各城市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进行分析,揭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为安徽省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天津科技》2003,30(1)
我国哪个地区现代化水平最高?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的研究表明,如果从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看,上海位居全国第一;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上,北京抢占了第一把交椅。 专家指出,我国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目前处于两次现代化并进的阶段。我国内地31个地区中,2000年第一次现代化水平前5名是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第二次现代化水平前  相似文献   

10.
长春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长春市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近20年来长春城市化进程特征,认为当前长春市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初始发展阶段.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加大了城市用水的需求以及水环境污染压力,根据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约束关系,将长春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耦合作用过程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分为四个阶段,即低水平协调阶段、拮抗阶段、磨合阶段和高水平协调阶段.长春城市发展目前正处于磨合阶段,也是实现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长春未来城市发展战略为城市水资源环境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既要兼顾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又要保证一个较高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因此,"节水型城市"和"水环境友好型城市"是长春未来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16,(10):1746-1751
利用Arc GIS及Excel软件对黄河流域2005—2014年地区工业增加值及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分析其进程、格局及原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地区近十年工业总体发展较快,其工业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工业化基本进入中后期,明显特征是不均衡.由东部到中部再到南部,工业化程度依次减弱,但不平衡格局有缩小的趋势,造成这种格局既有工业区位原因也有政府政策原因.此外,黄河流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缺乏创新、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差以及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黄河流域地区在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要注意加快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黄河流域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闽东南地区1996—2001年城镇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建设用地的综合扩展系数将闽东南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划分为4种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总结不同扩展类型的特征,研究工业化阶段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县市,其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也明显不同,且与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最后对各县市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产业非农化的耦合系数进行研究,发现其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综合变动系数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国内的横纵比较,研究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其基本结论是:(1)东北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高度大致相当于我国同期水平,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加速阶段相似,从本区省份之间比,辽宁优于黑龙江和吉林;(2)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东北地区工业化处于第四阶段,工业化进程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是对城市在各个旅游要素的作用下,与其他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竞争中所体现出的潜在发展力的评估.对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简称呼包鄂)地区26个旗县区为例,计算与评价其旅游发潜力指数.结果表明:呼包鄂26个旗县区整体旅游发展潜力水平较低,差距较大,市场因素与旅游资源因素是影响呼包鄂旗县区旅游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因素与交通因素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业为拉动经济和产业发展,推动我城镇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保质保量作出卓越贡献。同时房地产业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以及库存问题也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下竭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产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呼包鄂"地区房地产产业生态系统来研究房地产发展与生态化的协调问题,以产业"资源-生态-经济"的视角解决"呼包鄂"地区房地产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工业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农业现代化是提高生产力的根本举措.三者并非孤立,存在着互动效应,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化加快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提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水平.在对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互动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江西省1978~2013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存在着相悖之处,城镇化的推进抑制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发展阻碍了城镇化的推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并未实现相互促进的关系.分析相悖原因主要可能来源于江西省独特的省情.  相似文献   

17.
在"3S"技术支持下,以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式获取甘肃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转移方向、土地变化速度、信息熵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分析1990-201 0年人类不同活动强度下,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耕地与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关系是甘肃省土地利用转换关系的关键,决定着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1990-2010年草地、林地以及水域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耕地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建设用地呈持续增长趋势,未利用地表现为持续减少趋势;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扰动最大,其次为林地及水域,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相对较小;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1990-2010年甘肃省土地综合开发水平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耕地与草地以及林地相互转换,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当地工业化进程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对新余市工业化进程的分析,得出了新余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演变的过程之中的结论,同时,根据一般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的特征,对新余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建卫  黄贤金 《江西科学》2007,25(6):672-676,692
区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其构成要素及运行环境按照一定的方式实现状态之间的不断转移,表征出一定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在分析区域支撑能力与区域压力之间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演进模型.并通过耦合度的大小,划分了区域发展耦合演进阶段.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2005年江苏省区域支撑能力与压力水平均呈上升态势;江苏省区域支撑能力和区域压力的演进速度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中区域支撑能力的演进速度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而区域压力子系统的演进速度则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态势;在选取的研究时段内,江苏省区域发展的耦合度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由1990年的22.37°增长到了2005年的76.05°,根据区域发展耦合演进阶段的划分,江苏省区域发展的耦合状态经历了由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过度到区域不可持续发展阶段,如不加以控制可能进入极限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阐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之间协调度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24年的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的时空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1)从时间上看,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即1978-1991年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发展时期,而1992-2001年是基本协调发展时期;(2)从空间上看,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分布明显存在着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区的协调度较高,中西部除了少数省区协调度较高外,其它大部分省区的协调度都较低。中国省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地区分布还似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区的协调度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区协调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