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特定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各种内外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对比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结构变化,是探索社会经济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上海城市空间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5幅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历史时期地图,采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分别计算了上海在100年期间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与扩展方位,以及城市空间形状的紧凑度指数与分形维数,综合研究上海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中的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建成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884~1978年为上海城市的低速扩展阶段,战乱动荡时期城市发展相对缓慢;1978~1987年为高速扩展阶段,改革开放让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与城市的社会变革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以1572-194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实地调查,运用城市形态学等方法从山水格局、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园林景观及典型案例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近400年的城市空间形态景观层积及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山水格局符合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特点,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明清和民国2个时期6个发展阶段,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和园林景观具有时空分异特点,景观结构趋于复杂;典型案例景观具有中国传统院落与汉传佛寺布局、空间序列及汉藏结合式景观特征。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历史景观空间形态演变与特征的分析,以期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传承、活化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形态类型学视角探讨了国内语言学界少有研究的英语形态历时演变。在简要地介绍了语言类型学、形态理论及语言演变的关系之后,文章分析了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的词形变化,并说明了英语演变的原因。形态研究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内容,语言类型的演变一般体现在形态、语序和虚词三个语法变量的历时变化上。本文旨在说明古英语向中古英语的演变即屈折语向孤立语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城市设计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设计实践的需要,从价值取向、空间理念、实施手段和设计方法4个方面,对历史上若干经典城市设计模式进行了“列表式”的归纳,试图发现城市设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的对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以期对目前我国城市设计在实践和理论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通过对武威老城区4个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武威传统"四大街、四小街"的布局演变过程经行描述和分析,来探讨武威老城区空间形态与商业形态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武威老城区商业空间改造的意见建议。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定量分析了武威老城区商业活动较强的传统街道空间演变格局,以此丰富对历史城市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提出一种新的分析城市商业发展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镇江市区内的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资料收集,获得一手的测绘数据,运用建筑形态学、建筑文化学、类型学和结构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对镇江近代历史、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背景有充分梳理和总结的前提下,从镇江近代建筑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演变路径及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全面系统地认知镇江近代建筑的形态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7.
2007年11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李久昌博士<国家、空间与社会一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一书,选定自夏以来至宋代洛阳多次作为中央王朝或地方政权都城及陪都的历史时期,以古代洛阳都城空间为核心,从"国家一空间一社会"的视角,对该时期洛阳都城空间形成演变状况及其机制进行的论述,为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增添了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8.
聚落是由社会空间、功能空间与意识空间构成三位一体,重层结构的统一形态。聚落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与更新而形成文脉,聚落形态因持续的演变而体现着发展,并与当代发生关联。聚落形态表现为三维空间,带有时间因素。文章通过对传统聚落形态的内涵、发展、演化、发展策略的分析,希望对传统聚落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解析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近代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轨迹和发展规律.方法 采用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因果分析及数据统计等方法。结果 分析了自清中后期始逐渐形成的以保甲制度为基础的社区管理、相应空间结构及其组织秩序。结论 在城以“坊”、在乡以“村”为基层居住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封闭的地域居住空间单元向开放街巷形式的转变和规模结构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
赣州是江西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2000多年的筑城史.赣州的城市商业中心区经历了3次空间迁移,并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从赣州城市商业中心区演变的空间形态入手,对于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寻找出影响其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赣州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空间形态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通过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成为城镇空间物理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是城市设计理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由分析城市设计与生态学的相关性及其自然观、环境观和生态观演变入手,在概念与认识、方法与技术、程序与成果3个层面讨论了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理论框架.提出适应、保护、补偿3种设计途径,以及由环境评价推动的城市设计实践程序.提倡建立一个借鉴生态学相关原理、方法的交叉研究平台,并针对具体城市设计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形态是城市内涵的空间表现形式,体现城市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演变趋势。佛山市自建国以来,城市形态经历单核型孤立生长阶段、走廊型轴向伸展阶段到目前网络化集约发展阶段,城镇发展已进入综合快速发展时期。针对目前佛山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分析了佛山城镇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包括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明确了城镇的“团块”分布和“轴线”分布相结合发展的模式,构成以禅城一顺德为核心呈“指状”或放射状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空间网络的轴线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空间网络不易言表的复杂特性,提出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模型分析机制,通过对城市空间网络的拓扑关系及其功能属性的量化与图解式的定性描述,挖掘城市空间网络的内在结构逻辑——组构,进一步阐明自下而上的内在规则与自上而下的强制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对城市空间网络整体性关联的研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城市设计者的设计成果在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性与自组织性的同时,发挥正向的、积极的、高效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应用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提出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概念, 探讨面向行为尺度的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评价方法。以深圳市为例, 利用ArcGIS中邻域分析方法, 对4种情景的绿地格局公平性进行评价, 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1) 深圳市绿地公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 2) 绿地格局的绝对公平性(E)与相对公平性(E*)差异明显, 居住用地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绿地格局的公平性; 3) 不同行为尺度下的公平性差异明显, 出行距离会对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产生影响; 4) 公平性评价结果可以用于指导绿地格局优化设计, 进而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在当前社会发展潮流影响下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现功能价值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功能价值乃是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存在意义的客观载体,而体现功能价值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是利用连续空间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出体现功能价值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主要有城市文化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3个类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比例增加,以城市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研究背景和方向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以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选取武汉市武昌区为研究范围,以谷歌地球软件为平台,通过采集公众上传的VGI照片数据,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绘制城市热点空间分布图,研究市民对城市空间的偏好.基于自发式地理信息(VGI)作为样本数据来源所具有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挖掘在年际和月际变化中城市热点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武昌区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在年际变化中,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武汉大学珞珈山作为核心热区受到关注度高;以武昌火车站和湖北省博物馆为中心的城市空间热度较高,且在逐年提高中趋于稳定.在月度变化中,武昌区城市热点空间格局在总体上呈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但是公众对热区的关注度在年内存在波动,其在9、10月份急剧增长并达到全年顶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行政区—街道—居住区尺度,剖析公共开放空间社会游憩服务本质并针对性地提出其服务优化策略。【方法】借助GIS、RS技术,以南京市中心城区游憩型公共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公共开放空间服务供给能力、居民游憩需求以及交通渠道3个方面,根据可达性相关指标定量化分析其服务能力。【结果】①供给侧:研究区公共开放空间数量略显不足且分布较为不均衡,结合人口分布表现为老城区服务效率较高、边缘区域则较差。②需求侧:结合人口分布,老城区80.15%的居住区属于游憩需求冷点地区,边缘地区需求热点则较多。③4种交通方式下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差异明显:机动车可达性最佳; 其次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 步行可达性最差,仅有35.13%的居民可以在20 min内步行到达临近的公共开放空间。【结论】从供需双向出发评价公共开放空间游憩绩效水平,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居民游憩需求合理布局以及构建慢行系统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能缓解当前以南京为代表的密集型城市中游憩空间供给不足与居民生活休闲需求激增之间的矛盾,并对接南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城乡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需求, 解决传统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竖井式部署带来的管理分散、 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提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整体框架, 并基于 OpenStack 开源云框架对中小企业云平台进行实验部署, 最后对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的高可用性技术进行初探。 结果表明, 基于基础资源层、 数据中台层、 业务中台层和应用层等 4 层的平台框架, 解决了传统信息系统竖井方式部署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 基于 OpenStack框架搭建的原型系统验证了OpenStack 较适合于建设中小企业私有云平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各类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该类型城市公园开放空间的景观提升与规划建议。方法 以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大数据分析、核密度估算法(KDE)、主成分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把握该类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中游憩行为的需求主要来自附近居民、儿童及老人;②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绿化空间中游憩行为数量和丰富度最高;铺地空间和广场空间游憩行为发生频率较高,但类型较少;滨水空间游憩行为频率和丰富度均较低;③空间开敞度、空间绿化与铺装程度、空间可达性、空间亲水性是空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④大部分空间中观赏性游憩行为每百平方米密度低于3.0件,且主要集中在滨水空间;休闲性游憩行为每百平方米密度最高达10.34件;娱乐性游憩行为密度整体较低且波动趋势平缓;体育性游憩行为密度波动较大。结论 城市公园开放空间内游憩行为的类型和特征差异较大,且各类游憩行为对空间品质的偏好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探讨了深圳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深圳城市在外部空间形态上早期呈核点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形成核心-轴线放射结构,90年代这一结构得到强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组团、核心-轴线放射状的半圈层结构并存的空间形态.这一形态是在其特殊的国土环境下,受交通指向的引导及城市功能不断扩散的作用下形成的.而其内部结构演替则是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合理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