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共生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普遍社会现象,也是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所依托和运转的文化共生模式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运用共生理论与方法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索在共生理论框架下历史城镇改造的基本思路,提出历史城镇改造的三部曲:共生系统研究→共生阻尼分析→共生方案确立.以武夷山兴田镇为例,研究城与自然的共生、异质文化要素的共生、不同利益团体的共生.提出以城镇功能的复合与新生为切入点,以空间载体的塑造为核心,以土地流转经营为动力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3.
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共生单元、模式、环境的论述,阐释高校体育文化的共生现象,分析高校体育文化存在的现实困境,为打破体育文化在高校的局限壁垒,如何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实践与创新,加深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文化变迁为研究视角,探析了当代社会文化变迁呈现的多元化、大众化和快速化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生"关系;通过对我国大学校园在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空间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梳理,探讨了当代社会文化对当代大学校园生活空间、教学空间和交通空间的新要求,并据此提出了当代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治理能够协调成员间共生关系和行为,促进成员间相互依存、互动耦合,进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共生发展及价值共创.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与组织生态学,根据现有研究归纳出信任、声誉、合作文化、联合制裁四种非正式治理,运用Logistic模型,构建共生理论视角下非正式治理对创新生态系统企业等成员共生关系演化影响的共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演化稳定性分析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共生演化取决于成员间共生系数的强弱,其中,信任、声誉、合作文化共生系数对系统成员共生演化产生正向影响,利于互惠共生形成,而联合制裁对系统成员共生演化的影响既有正向也有负向的,可能产生寄生、偏利或互惠共生.系统成员共生稳定状态的收益受非正式治理共生系数和主体收益最大值影响.非正式治理影响创新生态系统各企业向互惠共生关系的演化,为企业非正式治理发挥正向作用,实现价值共创及创新生态系统合作共生健康运行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共生理论来研究和分析B2B电子商务,通过对B2B电子商务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剖析,阐释B2B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的共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对B2B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的进化、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不可否认,本文对B2B电子商务共生的探索只是初步尝试,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7.
农户作为农村经济转型及经济建设的微观行为主体,渐由"个体"转向"共同体",发展模式逐渐由"竞争"趋向"协作",准确判别农户间共生能力对合理引导农户生产、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引入共生理论,以农户分化为基础划分农户共生单元,以农户年收益值作为主质参量,通过共生度及共生系数模型对农户共生单元间共生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共生单元间均只存在正向共生关系,不存在寄生或偏利共生关系,农户共生单元之间新能量流的非对称性降低,逐渐向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进化;2不同类型农户共生单元间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兼业发展型农户与非农发展型农户间的共生能力最强,其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阶段所需时间也最短.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探究“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如何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地方高校在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畅通“城校共生”战略融合机制、秉持“城校共生”文化和合理念、优化“城校共生”结构契合布局、健全“城校共生”利益整合体系、改进“城校共生”治理联合方式、打造“城校共生”服务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互惠共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态科学的重要理论,共生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本文尝试运用共生理论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共生界面等相关原理对城乡学校体育系统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城乡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仿生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招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设计出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招聘模型。模型以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重视企业共生伙伴的识别和融合。在模型基础上,可能描述出招聘过程中双向选择的外在表现,同时还能提出共生势态下企业招聘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职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时策.  相似文献   

12.
高速发展的网络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它使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规范失衡,"三观"受到冲击。厘定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史馆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校史馆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着校史馆建设的内涵。校史馆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具备美化校园环境、体现和传承校园文化、培养特色校园文化、教育导向等多种功能。在校史馆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校史馆与档案部门的关系、校史编修、个性化陈列、专业人员配备、现代化技术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建筑具有文化属性,高校校园建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及校园建筑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校园建筑与校园文化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标志,关系大学的生存与长远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从大学精神与校园网络文化的概念着手,审视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及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认为大学精神主导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积极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理念,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内涵以及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探讨了二者协调发展的方法及途径,提出了促进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措施,包括完善藏书文化、深化信息素质教育、加强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提高馆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性和现状,论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民族地区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对于协调民族地区高校内部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对于增强民族地区高校的凝聚力和内驱力,提升各民族学生对多元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民族地区“贫困文化”的改造,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分析高校统战文化与和谐校园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统战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功能作用,提出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作贡献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