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尽管石油、天然气消费正在迅速增加,但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占6 7%,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5%.综合国内外的各种预测,到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会占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21,(19):18-19
煤炭,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在我国贫油、少气、富煤,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成为世界第一煤炭大国.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艰苦奋斗,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光和热.从马六孩、连万禄挥动铁镐创造出新中国第一个掘进纪录,到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侯占友无私奉献、永不言退;从石圪节精神到全国煤炭工业十面红旗,老一代矿山劳动模范夯实了煤炭精神和文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70%.煤炭既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又是我国宝贵的工业生产原料,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逐年增长:2002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13.93亿吨,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2004年已达到19亿吨."以煤炭为主,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能源结构对我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是一种严峻挑战.为此必须利用高效洁净煤炭资源、优化终端能源结构.煤基多联产系统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高效、经济、灵活的煤炭转化利用技术.进入新世纪,人们对煤炭联产的概念极其对未来能源利用的战略意义已取得共识,正在大力推进其研究、发展和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4.
风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绿色能源.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价格的高涨,风力发电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2007年底我国风电建设已突破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五位.预计2008年底我国风电的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两年后将突破2000万千瓦.  相似文献   

5.
特点一国家越来越重视,煤炭工业的地位空前提高.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未来几十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因此,煤炭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近两年来,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对煤炭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空前的重大举措,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甲醇作燃料即以醇代油是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深加工,使煤炭增值,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开辟煤炭新型产业的有效途径,符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据专家研究预测,到2020年我国对一次能源的年需求量达到2.5~3.3Gt标准煤之间,其中煤炭的需求高达2.1~2.9Gt,占一次能源需求的60%.这就使煤炭工业面临两大矛盾和挑战,一是煤炭工业及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保证持续快速增长的煤炭供给;二是大量的煤炭开发和利用与所造成的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破坏的预防和治理.既要安全开采,又不对环境造成不能承受的危害,必须研究和发展环境友好的煤炭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得以腾飞的基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能源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5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能源领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本文研究美国、日本和印度5国的能源现状以及发展特点,以期对我国制定能源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近10年来是煤炭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高产高效安全矿井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批千万吨级矿井建成,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产煤国,2009年煤炭产量超过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0%。开采装备是煤矿高效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煤机装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市场基础,近年来,开采装备技术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如果没有能源,一切现代文明将会消失.综观近代史,日本入侵中国,攻占东南亚,偷袭珍珠港;德国占领北非,攻入苏联;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美国进攻伊拉克……每一场重大战争的起因都与能源有关.2004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然而,刚一入冬,能源问题尤其是煤炭短缺就成为中国能源的突出问题,拉闸限电一直持续到今天.权威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煤炭需求将超过21亿吨,缺口约1亿吨,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是煤炭短缺,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五大电力集团(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对煤炭供销现状的不满,煤、电博弈的局面形成,且到目前也未缓和.国家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能源安全的形态正在发生质变.中国的能源问题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能源安全、能源现代化战略成为政府和专家们讨论的重点.能源危机的到来,使更多的人更加关注能源科技的发展,也对之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1-71
1立项背景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目前,我国在煤炭热解、气化、炼焦等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低温煤焦油,由于缺少与之相适应的先进加工技术,使得其利用方式相对粗放,主要用作燃料直接燃烧,不仅产生大量的污染,同时造成了煤焦油资源的巨大浪费.  相似文献   

12.
中小煤矿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煤炭工业发展很快.全国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9.99亿吨,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21.1亿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一次能源保障.中小煤炭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原煤产量稳定在全国的50%左右,为缓解我国煤炭供应紧张局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蒂姆 《科学大观园》2010,(10):39-40
煤炭是一种储量充足但却污染环境的资源,然而,这个能源饥饿中的世界能够等到煤炭变洁净的那一天吗?  相似文献   

14.
正1949年,我国原煤产量只有约0.3亿吨,相当于现在一个龙头煤企两个月的产量;今天,我国原煤产量已达39亿吨,居世界第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超10亿千瓦的煤电装机每年20多亿吨左右的电煤需求,支撑了钢铁工业每年9亿多吨粗钢产量6亿多吨的煤炭需求,支撑了每年24亿吨水泥产量、建材行业5亿吨左右的煤炭需求,支撑了每年700多万吨化肥产量、化工行业用煤3亿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万亿多吨,年产量达10亿吨,自给有余还能出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6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液体燃料的需求却十分庞大,2000年汽油和柴油年消耗量已分别达到3000多万吨和近5000万吨.国内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率约6%,而原油产量年均增幅仅1.5%.因此,只有靠大量进口才能解决巨大的燃油供需矛盾.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原油进口接近80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6亿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消耗总量的40%,石油消耗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据有关专家测算,至2020年,中国对海外石油能源的依赖程度将达到惊人的55%以上.若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能源消耗,已成为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7.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今后长期一段时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会以煤为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市场和煤炭价格的基本稳定是保证煤炭稳定供应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长期以来,煤炭价格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随着国家逐步对电煤价格放开政策的影响,煤炭价格近年来变化剧烈,供需双方对合理定价无所适从,也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社会认可的煤炭价格参照指标,煤炭供需双方在价格协商谈判中争执不下,特别是近两年矛盾更为尖锐,使煤炭供应的稳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极丰富的国家之一(预测储量在32000亿吨以上),又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发现和利用煤炭的成就,可以同中华民族在共它方面的重要发现相媲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已懂得用煤精雕刻耳挡、圆珠等工艺品,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煤的产地及赋存层位的记述,到了二千年前的西汉,已用煤炼铁,煤炭开采规模已相当可观,《史记》中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22,(1):71-72
我国能源保障主要来自煤炭,其中约85%从井下开采,是世界上井深最大、产量最大、条件最难的采煤国家.过去的煤矿井下采运实现了机械化,但存在自主感控性不强、采运协同性不好、运维可靠性不高的难题,导致井下开采能力低、作业人员多、事故伤亡多,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井下智能化、少人化采运作业,这是煤炭行业期盼已久的技...  相似文献   

20.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由煤炭开采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问题。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矿山最主要的污染源。煤矸石山对大气、附近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一直是煤矿及周边居民的“心头之患”。一般而言,煤矸石占煤炭产量的10%~20%,据不完全统计,煤矸石年产量约达3.5~7亿吨。由于我国煤矸石的利用率还不到30%,大量矸石还要在地面堆积形成煤矸石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