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剧增和经济高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文章探讨了我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滨海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模糊模式对辽宁省滨海城市水资源开发程度进行了识别评价,得出其级别特征值为1.763 2,开发程度处于一级和二级之间,接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利用灰色系统建立GM(1,1)和GM(1,2)模型,对滨海城市旱灾、城市人口、生活用水量和用水总量进行预测,预测在2004年和2009年左右,将可能再次出现干旱,到2010年和2020年人口将分别达到720万和910 万,到2010年城市的生活用水量将达到4.46亿t,用水总量将达到9.8亿t,辽宁省滨海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3.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危机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城市缺水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北方和滨海的一些大中城市更为突出。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匮乏难题。小区生活汗水回用作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缓解水资源和防治污染的办法,已是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按照我国新的城市汗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北方水资源现状近20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人口的扩张 ,工农业及城市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有将近300个城市缺水 ,年供水不足量达到600亿m3;传统上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更加严峻 ;历史上并不缺水的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甚至华东一些沿海城市也加入水资源短缺的行列。水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总体上 ,我国可再生淡水量相当可观 :平均年降水量600mm ,总水量接近6000km3。但是 ,我国淡水总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水资源价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城市水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为城市水资源定价是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根据城市水资源价格公平性、费用补偿、差别征收、分期浮动、按期调整的定价原则,以水资源保护费、补偿费和品质费为经济内容,给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经济用水的水资源价格定价公式.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春堂  王春祥  王智慧 《科技信息》2011,(14):I0374-I0375
背景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人类文明飞跃进步的今天,水资源的质量更是密切影响着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在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不足和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城市人口的骤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人均用水量和总用水量不断增加,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同时,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氮、磷等有机营养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不断加剧,湖泊、河流等天然水体的水质状况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资源特征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特征为: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总量大,人均量小,利用率低、供需矛盾突出;工业水耗高,水污染严重。针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发展生态型工农业和发展环保型水利工程,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水源污染,使得原本贫乏的水资源“雪上加霜”,而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如何看待水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角度进行了深刻剖析,旨在提醒人们重视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进而造成城市水资源紧缺。城市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严重污染问题,对水资源构成严重威胁,最终影响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因此依据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入分析水资源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敏 《厦门科技》2005,(3):32-33
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息息相关。迄今,因水资源短缺使已发展起来的城镇衰退,或因水资源枯竭而使城市人口外迁、没落,在世界各国屡见不鲜。如何勘测掌握城市水资源,合理设计规划城市人口,使城市持续发展,是当今各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经验表明,水资源是城市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地球上的江河湖泊作为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各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各种环境地质问题,这给人民生活与工农业建设带来了危害。人类活动已经构成巨大的地质营力,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尤其在中原、山地、平原地貌景观分异明显。随着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人口骤增,于是城市出现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水质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采矿引起的地面沉陷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对于地质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重视。改善环境,拯救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下面就城市的环境地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解决的对策,使现代城市的经济与社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彭楼灌区农业的发展,农业需水、工业需水以及群众生活用水量也逐步增加,致使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笔者对彭楼灌区水资源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饶英惠 《甘肃科技》2009,25(18):77-79
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由于节水意识淡薄、用水管护设备落后、重复利用率低等原因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紧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入手,通过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和循环利用,新型建筑管材、节水设备的推广,以及对中水和雨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等内容介绍,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厦门是一个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海滨城市。20世纪末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要缺水城市。厦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9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40%,福建省人均水资源量的25%.且城区供水系统80%的原水依靠外来水源调配。近年来,为解决工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厦门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工业节水与重复利用.并将之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与2000年相比.厦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0.1%。工业供水总量仅增长了89.5%.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90.85%。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和促进了厦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水资源供需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地处湿润地区,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211.9mm,径流深度650mm。预测2030年全市总需水量145.53亿m^3,水资源总量大于总需求量。但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类需求不一致,人类活动频繁,工业和城镇用水量增加很快,水质恶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认为水资源优化利用是我国城市经济圈(带)建设的重要基础,分析了我国北方和南方区域水资源赋存和利用状况,提出应深入探讨并划分不同类型的城市经济圈区域,建设好节水型城市与宜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日益增长的用水量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鉴于此,提出了若干项有效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供水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城市要持续发展都必须有充足的水资源作为保障。由于城市地域范围小,集雨面积小,自产水资源量少,但经济规模大、人口密集,点源污染高度集中,因此如何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务,革除现存分割管理体制弊端,提高用水及管理效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水的自然循环规律和经济社会用水规律。成为提高我国城市水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城市水资源水环境系统多阶段灰色动态仿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城市人口,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建立了城市水资源水环境系统阶段灰色动态仿真模型,以预测不同仿真方案下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