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岸带林渔复合经营灯诱昆虫增饲螃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黑光灯将农、林、牧、蔬果及水域等昆虫引诱集中至精养蟹池中供螃蟹取食。能诱集昆虫近 30 0种 ,年诱虫重量达 90 .3~ 1 1 4.1kg/灯 ,每只螃蟹能取食昆虫 1 9.62± 2 8.1 5头 /晚 ,增加产量 1 1 8.35kg/hm2 ,增加产值 9468.0 0~ 1 42 0 2 .0 0元 /hm2 ,增产率达 2 2 .2 8%。同时减轻大田作物被害程度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优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福州郊区菜用大豆害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福州市郊区菜用大豆田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鉴定 ,结果表明 :为害菜用大豆的害虫有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 3个纲、8个目、30个科、6 0种 ,其中大豆蚜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筛豆龟蝽 Megacopta cribraria (Fabricius)、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豆荚螟 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等为危害该地区菜用大豆最重要害虫 ,应作为害虫防治的主要目标 ;其次为斜纹夜蛾 Prodenialitura (Fabricius)、豆银纹夜蛾 Autographa nigrisigna Walker、点蜂缘蝽 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双线盗毒蛾 Porthesia scintillans(Walker)、豆卷叶螟 L 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等。.同时还研究了菜用大豆田主要害虫的种群消长动态  相似文献   

3.
扁豆豆荚螟在湘北地区发生完整5代,其中2、3、4代主要为害早、中熟扁豆,以2、3代为害最严重.其发生量和受害率与寄主作物面积、播期、品种与区域关系密切.防治指标百荚(花)虫量10头,防治适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人工防除压基数,药剂防治保关键,确保扁豆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4.
以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模拟粮仓粮堆中心放置虫笼(作为害虫发生部位,虫笼内玉米感染害虫虫口密度为10头/kg粮食)研究玉米象发生对储藏玉米(Zea mays)粮温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储藏玉米中玉米象发生会引起粮温升高,玉米象发生部位粮温升高最快,距离害虫发生部位越近粮温升高越显著.在安全储藏水分条件下,当玉米象发生部位初始虫口密度为10头/kg时,模拟粮仓整体粮温前30 d略有上升,但粮温变化幅度不明显,30 d后玉米象发生部位(即虫笼内部)的储粮温度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由实验开始第1 d的21.0℃到第59 d时达到最高温度31.0℃.上层粮温与四周仓壁附近粮温受环境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为通过监测储粮温度变化预测虫害发生提供了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为了很好地控制甘草多发性害虫,针对甘草主要害虫甘草萤叶甲(Diorhbda tarsalis)和甘草蚜虫(Aphiscraccivora),采用不同时期施药和释放天敌,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5月中旬,甘草萤叶甲虫口基数达到4头/株时为防治关键时期,采用苦参碱(8.33μg/mL)进行控制,药后21 d防效可达93.91%,很好地压低了越冬成虫虫口基数;5月下旬,甘草蚜虫开始发生,虫口基数为50~80头/株时释放天敌(3头/m2),此时对甘草蚜虫的控制效果最好,可达80%以上.研究对甘草萤叶甲和甘草蚜虫起到了很好的协调控制作用,为建立甘草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遵照毛主席“为了要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就必须……同病虫害作斗争”的教导,在省、地、县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于1974年在汉阳县城头大队开展以赤眼蜂为主的综合防治棉花后期害虫试验。 通过城头大队八百亩棉田的试验,基本实现了无蚜害;无红蜘蛛垮杆;红铃虫大田青铃被害率为6.18—26.66%,籽花含虫量为26.0—55.2头/斤;赤眼蜂对棉铃虫卵寄生率为51.4—80.04%,大面积放蜂区与施药区的效果比较,放蜂区平均百株虫量为1.25头,蕾  相似文献   

7.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和田间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成虫羽化大多在10:00~14:00羽化。其羽化率为70%~95%,性比为1∶1,成虫寿命在平均气温30 7℃时,1~4d;平均气温18 9℃时,最长达24d。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表皮取食,每雌24h内平均可造成11个取食点,雄成虫在雌成虫造成的取食点上取食。成虫具有趋光性、趋绿性、趋上性和趋黄性,一张18 4cm×14 8cm的诱虫黄卡20d可诱杀成虫2280头。卵历期在平均气温28 6℃时,为3~4d,19 5℃时为10d,15 4℃时为14d。幼虫历期在平均气温23 6℃时为4d,19 5℃时为6d,19 1℃时为8d,幼虫在豇豆上的潜道平均长76cm,潜食速度随着龄期增大而加快。前蛹期一般为2 1~3 5h,前蛹具负趋光性。蛹历期在平均气温28 02℃条件下为8~9d,蛹期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储粮环境中害虫发生与CO_2体积分数变化的关系,本文详细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12%、13%和14%)的小麦混合感染不同虫口密度(0、2、5、10、20和30头/kg)的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米象(Sitophilus oryzae)后储藏环境中CO_2体积分数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水分含量相同的小麦,储藏环境中CO_2体积分数随虫口密度的增加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如水分含量为12%的小麦,初始混合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_2体积分数最初为0.253%,在第30 d达到最大值为16.230%.水分含量为14%的小麦,初始混合感染虫口密度为30头/kg的储粮环境中CO_2体积分数最初为0.697%,在第27 d达到最大值为17.230%.本研究结果为今后通过检测CO_2体积分数变化来早期监测粮堆中虫害发生情况提供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9.
草原毛虫(Gynaephora ruoergensis Chou et yin)病毒的发现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草原毛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的一种主要牧草害虫;该虫与草原鼠害并称为我国草原的两大灾害。草原毛虫分布广,仅川西北草原受害的草场面积已达1600万亩以上;为害时间长,通常每年四月越冬幼虫开始出现活动为害,至九月化蛹,为害期长达半年之久,整个放牧期间持续为害。草原毛虫危害的草类,正是牲畜的主要牧草。该虫多集中于草料丰茂地带,虫口密度多达170——530头/米~2。川西北草原每年因该虫的危害损失天然牧草,相当于100万只羊单位的全年饲料,价值数千万元。  相似文献   

10.
茉莉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和芳樟醇是水稻受虫害诱导后产生的重要挥发物性物质。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参与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过程中。通过田间调查和昆虫触角电生理分析,对这3种挥发物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和嗅觉行为水平上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杨酸甲酯对害虫的虫口密度影响较明显,晚稻田中,水杨酸甲酯组的害虫数量(14.42头/板)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组。赤眼蜂的嗅觉电位随芳樟醇和茉莉酸甲酯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浓度为1/50时赤眼蜂嗅觉电位的变化值显著高于浓度为1/5000时嗅觉电位变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