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技术合理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技术合理性的实质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技术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的反思、评价和规范。技术合理性应当包括价值合理性、目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三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合理性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为人类走出生存危机、摆脱发展困境寻找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环境公益诉讼的宪政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缺位的情况下,学术界兴起了对建构经济公益诉讼法或者设立专门的环境法庭来审理环境公益案件问题的探究。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宪政价值研究,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既有利于实现民主价值,又有利于实现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3.
很多学语言的人将英语和其他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语言所起的作用也因学语言的目的而不同。文学——这种纯文科的文体,在理工科类的语言教学中是否还有其价值及合理性?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对宪政主义的价值功能分析有助于推进民主改革进程,从宪政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经济效率观、产权关系两方面探寻宪政主义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宪政的发展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等诸多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过程。本文认为,宪法与宪政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保障实现人权与限制国家权力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是宪政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通过对戊戌维新派宪政思想源头的阐述、君主立宪蓝图的描绘以及君宪实践的分析,借以揭示宪政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的萌芽、发展以及对后期历史进程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7.
只有在宪政的背景下,人们才能真正地当家做主,从而通过手中的选举权、监督权,来实现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公民监督是构建权力制约机制的基石。公民监督是政治民主的本质要求;公民监督是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安全阀;公民监督是提升人的主体性的基础;公民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的公民监督体制还面临着许多困境,需从不同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曹韫  张光颖 《科技信息》2008,(21):180-180
契约精神是由经济领域的契约概念所衍生,具有普适意义的思想观念。西方宪政的发展多依托于此。中国迄今仍不存在宪政现实,引入契约精神不失为解决之道。本文讨论契约精神的内涵及其普适性,对比中西宪政历程,并分析契约精神与中国宪政建设的相适应程度,以确证其引入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必须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培育宪政精神,构建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百年之前清末时期的宪政运动,是中国百年宪政史的发端。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转型时期后,终于迸发出了代表资产阶级先进政治制度的火花。虽然只能算是灵光乍现,但是其对中国的宪政历史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清末宪政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汲取对于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宪政和法治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平时检验案例,从电梯超载保护装置的型式和安装位置方面阐述其现状,剖析其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显然正确解读政治文明是当务之急。在现代社会,政治文明与宪政密切相关,现代政治文明就是宪政文明,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只有实行宪政,才有真正的政治文明。全面实行宪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有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向改革提出挑战。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且两次宪政改革的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  相似文献   

15.
宪政刍议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电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抗战时期中共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1940年第一次宪政运动期间,中共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共的宪政思想,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主张彻底修正《五五宪草》,从而坚持了民权主义原则。同时,它规定了中国宪政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17.
习俗与宪政     
反思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对比英美宪政经验,认为一种有效的宪政框架必须源于本土人民的经验,必须与经过改造了的本土传统相容,宪政在文化上应该是中立的,并为各种文化提供合法空间,从而实现正式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互支持,在此条件下才能构建稳定健全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从法律文化的视角重估清末宪政运动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并进一步论证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清末法制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顽固的文化抵抗意识与传统的法律价值基础所建构的宪政思想体系使得清末宪政运动诉讼法律工具主义的逻辑,而缺乏一以贯之的对法律最终价值的关怀。这种宪政思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宪政制度设计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创新,并长期影响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使其滞留在政党国家而非法理国家的形式达成上。通过揭示清末宪法地位的边缘化实质和宪政挫折的秘密,我们既看到了其具有的独特价值,也更易领会其后中国宪政建设的希望和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了当代中国宪政欲构建怎样一种国家与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平衡。宪政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树立良好的宪政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机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追求宪政,从根本上来说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寻求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明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与完政一次次擦肩而过。回顾近代中国的历次宪政运动,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行宪,有着先天的缺陷,反思这些缺陷,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干我们今后的宪政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