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颖 《科技信息》2012,(5):279-280
衣食住行,食为天。中西方饮食习俗的不同根源于文化的不同,同时也是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中国饮食体现了等级与和谐并重的伦理文化,而西方饮食则体现着独立竞争、平等理性的社会理念。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充分体现了饮食与文化的差异。在愈来愈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掌握语言与文化差异有益于民族间消除误解,沟通顺畅。  相似文献   

2.
三国鼎立,东吴据有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这里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居民自古“饭稻羹鱼”。吴初,孙权为增强军事实力,实行重农务谷政策,广设农官,在全境大力推广屯田。仅今武进就设有毗陵民屯区,东连太湖,西至丹徒,有男女各数万口,规模很大。如此既保证了军粮供给,又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南方的农业开发,以致“稻田沃野,民无饥岁”(《吴志·孙权传》),米饭、米粥应是当时的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汉俄民族文化中几种常见动物象征意义的异同进行对比与分析,阐释了两个民族在传统文化习俗方面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数字习语作为俄语和汉语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了解数词的文化内涵是正确运用俄汉数字习语的重要基础。从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入手,探讨其在俄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成语的产生本质上也是一种化现象。它承载着民族化特色和化信息,包括民族化心理的信息。通过汉英成语看中西民族化心理的主要特征,并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论述在跨化交际中成语与民族化心理的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6.
侯家训 《科技资讯》2012,(32):231-231
饮食对人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饮食失调会导致厌食症、肥胖症等,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的健康与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心理研究。饮食不仅是人的生理需求,也包含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本文主要探讨饮食心理的内涵,并阐释几种典型饮食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语境影响跨化交际,其中化语境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良好的化语境理解促进跨化交际的顺利实现。在对语境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理解和运用,对跨化交际中的语境现象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长篇世情小说《歧路灯》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清初社会的婚丧嫁娶、礼仪往来、饮食习俗,记录了大量的社会掌故,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提供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州地区的社会风俗画,为研究清代社会风尚和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郭恩棉 《科技信息》2009,(8):326-326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使人们对东西方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告诉人们应该去除糖粕,取宾精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使人们对东西方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告诉人们应该去除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菜品命名法主要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类.本文从中国菜的命名和构词方式入手,初步探讨了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加注等六种中国菜名的英译方法,并对中国餐饮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代儒者之学重在礼乐养民.儒家的政治学,具有浓厚的饮食思维.所谓礼教或王道,基本上乃是甘饮美食以养民.这样一套政治哲学,不是西方政治学的范畴及概念所能理解或掌握的.也非仅从道德实践、心性修养方面论儒学者所能知.现今应将"生命的儒学"转向"生活的儒学".扩大儒学的实践性,由道德实践及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除了讲德行美之外,还要讲生活美、社会人文风俗美.应恢复古儒家治平之学,让儒学从社会生活中全面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不同,对文化产业的解读各有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也是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化符号并非单纯地仅仅只是一个民族的外显性文化表征,透过这些外显性个案文化符号,即可窥视出其中所涵盖着的诸多潜隐性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餐桌礼仪在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从座次安排、餐具使用、就餐氛围、餐桌话语等四个方面对俄汉民族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正确把握与不同民族的人际交往尺度,尊重彼此的民族习惯,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使之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共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同时是一种社会现象及文化现象。它的运用,丰富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论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死亡”委婉语的共性与个性,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新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在饮食结构、方式、礼仪和思想等方面依然承袭了以往的传统,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地域性、传承性、融合性和宗教性等特点,显示出社会教育、社会整合、强化信仰、象征身份等社会功能,从中尚可窥探出维吾尔族的一些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交流相互融合,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多元的交往方式更是日益介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但随着国民之间相互交往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不可回避的文化休克现象,为探寻其内在成因,并解决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日跨文化适应研究应运而生,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纵深梳理迄今为止我国与日本两国之间所开展的跨文化适应研究方面的论著,探寻其理论积淀、发展历程以及阶段性特点,试图构建一个中日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模型,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看,文化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有显著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社会心理表征、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从而产生不同的语用推理或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