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书中的选择疑问句的句式做一些描写和分析,以期对近代汉语选择疑问句在当时河南方言中的面貌及其前后的发展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醒世姻缘传》作者的身份进行考证。在比较《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续金瓶梅》三部作品的差比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量化分析,并结合汉语发展史和山东方言的现状,认为在行文风格上这三部作品存在着较大差异,《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应该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鲁东或鲁中的山东人。  相似文献   

3.
李焱  池静莲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4):43-44,50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醒世姻缘传》作者的身份进行考证。在比较《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续金瓶梅》三部作品的差比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量化分析,并结合汉语发展史和山东方言的现状,认为在行文风格上这三部作品存在着较大差异,《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应该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鲁东或鲁中的山东人。  相似文献   

4.
先简述语气词“来”的历史来源,再统计分析描写了《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来”的使用情况,“来”的语气意义是提示听话人注意并使语言舒缓。它主要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句末或在句中、分句的停顿处。“来”至《儿女英雄传》时期,使用已经非常少。认为语气词“来”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5.
孙文杰 《科技信息》2009,(27):I0105-I0106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以淄川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本文以蒲松龄聊斋俚曲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俚曲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阐迎男权话语下作者对理想女性的价值功能期待。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语中有种被动“吃”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通过对近代汉语“吃”字句的简单探讨,并且列举了被动“吃”字句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表现,分析了这种句式结构单位的历史发展概貌和初步探讨了这种特种句式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手稿早已亡佚,目前所能见者都是在抄本的基础上辑校而成,一些在传抄或点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可能根据版本而得到改正,但通过曲牌的句数和用韵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尹燕锋 《科技信息》2010,(36):I0138-I0139
附加疑问句作为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广泛使用,多用于口语,因此有时又被称为会话疑问句。它是由一个陈述句和一个简短的一般疑问句构成,似乎很简单,但是其构成形式及其所表达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远比一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简单相加要复杂的多,中国EFL学习者的附加疑问句产出率较低,因为汉语中的附加疑问句与英语中的附加疑问句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从附加疑问句的语法结构,语用功能两方面对比英语和汉语中的附加疑问句的异同,以加深我们对英语附加疑问句的理解并有效地运用。  相似文献   

9.
试析英汉语篇衔接中的形合与意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存有差异:英语多用“形合”,而汉语多用“意合”。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连接词的应用、省略的应用、替代的应用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歧路灯》的选择问句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作了穷尽性的调查,首先描写了书中选择问句的类型,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和分布情况;其次,结合语用分析了不同选择问句的功能,以期对汉语疑问句在当时河南方言的概貌和特色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1.
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金瓶梅》为考查对象,着力考查“将”字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助词的种种用法,试图为“将”字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和词典的编写提供依据参考;最后还简单探讨“将”字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汉语俗语研究是汉语俗语史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把《西游记》中的俗语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西游记》中俗语的引用体例、分类、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来源及其在俗语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近代汉语俗语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南方言中,疑问句常采用“有没有”的提问方式,这一提问方式与现代汉语疑问句中的是非问“V没V”在形式上看起来十分相似,因此,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云南方言语法的影响,回答问题时常出现“有V(过)”的不规范现象。本文通过对云南方言语法的调查,对“有V(过)”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蒋绍愚先生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1979年版,对1979年以前近代汉语的研究情况作了一次总结和梳理。1979年以后,很多的学者投入到近代汉语的研究中来,并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文章对这一部分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15.
对洪仁开《资政新篇》的解读必须掌握其内在的总体逻辑和整体思路。这份文件的主旨是“新民德”,即以上帝教为核心价值观塑造民众新道德。通过阐发如何“新民德”的问题,文件构建了一个以上帝教为精神伦理的开放的工商社会秩序。文件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纲领的观点可以成立。洪仁王干对“新民德”主张的系统思考和阐发,确立了《资政新篇》在近代维新思潮中的先驱者地位,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天朝田亩制度》重构农本社会秩序到《资政新篇》再构工商社会秩序,鲜明地反映了近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厦门科技》2006,(4):36-38
如何选择厦门市的科技发展战略.对科技发展作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将直接影响到全市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以及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进程。《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厦门市在跨越式发展的大潮中破浪疾行的“引擎”.是我们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想由理念转为实践的第一份5年“路径图”。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习用语“真是”的主要功用是凸显说话者的情绪。本文分析了“真是”凸显的四类情绪,指出“真是”在凸显这四类情绪时,其句中位置、有无实际内容及内容的性质、表现出的时间特征等存在差异,且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选择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8.
丁斓斓 《科技信息》2007,(32):161-162,204
韩国语“ ”和汉语的“来,去”的使用因两种语言意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参照点角度对比分析发现,当话者选择自身位置为参照点时,韩汉两动词的使用规律大体是一致的;但当话者选择他身位置中的听者位置时,韩语仅限对话疑问句中,而汉语则还可出现在陈述句中;当话者选择他身位置的第三者位置时,韩汉在命令句的间接引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崇阳话中表程度的副词很丰富。其中,“点子”和“点把”使用得较为频繁,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当然,未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点子”是表示少量的意思,并非等同于“主意”的名词“点子”。纵观汉语发展史,“点子”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口语是存在的,但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得很多。“点把”这个词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没见到,但在方言里并不罕见,尤其是湖北等地的方言中.如武汉话。本文通过描述、比较武汉话崇阳话中的“点把”和“点子”,来深入分析崇阳方言中较为特殊的“点子”和“点把”的意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约有半数,篇后作者都来一个“异史氏曰”,发一通议论,这在小说创作上,似乎是蒲松龄的一个创造。其实,这是学太史公的,表示自己不是写小说,而是写历史,只不过是写有别于正史的“异史”。蒲松龄对太史公大概是很敬慕的,他不仅“写《聊斋》用的是《史记》笔法,与《史记》有相同处,也有发展”,使《聊斋》具有记传体性质;而且仿效司马迁所总结的“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