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软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软科学研究要体现科学性、综合性、敏税性和创新性,认为软科学工作要注意克服研究与应用相脱离的倾向,要注意基础、注意方法与手段、注重应用,才能提高研究水平,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促使软科学确实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论软科学     
一软科学的基本概念软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人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还未完全一致,因而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日本人在“软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定义是:“软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等正在迅速发展的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或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现象在内的广泛范围的对象进行跨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学与软科学的关系,指出地理学具有先天性的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地理学研究具备软科学研究的特征。在软科学研究兴起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地理学在软科学决策研究中的特长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超  高燕 《广东科技》2011,20(11):47-52
软科学是多学科相互交叉发展而形成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它面向决策,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为促进软科学研究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必须实施软科学研究项目的评估,增强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彭劲松 《广东科技》2008,(13):52-56
软科学是以包括人、自然及社会在内的复杂社会系统和综合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门类,也可以说软科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一个学科。软科学研究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决策性目标,着力于为各级各类决策服务,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服务。因此,软科学成果的转化与硬技术成果的转化,有不同的的特点,面对的困难和障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提高软科学为决策服务的显示度魏宜瑞围绕改革与发展两个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进程是新时期发展我国软科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多年来从事软科学工作的实践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软科学的生命力在于进入决策系统,并付诸实施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支撑民主和科学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的软科学研究.近几年.以实现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为宗旨,以推进经济、科技、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软科学研究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政府也亟需决策咨询服务,软科学研究积极开展面向应用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公共管理问题研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基于未来软科学发展的要素,分析了国内外软科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软科学发展的新需求、新思路和新方法,最后提出了推进软科学发展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甘师俊等同志编写的《软科学在中国》一书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我国软科学发展实况的著作.本书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软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著名软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历年来所取得的重要软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我国软科学的发展前景展望等,首次真实地展示了我国软科学发展的概貌和蓝图.综观全书,具有如下显著特点:一、全面性;本书在介绍我国著名软科学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时,既包括了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所属的著名软科学研究机构,也包括了各省、市和高等院校所属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在介绍我国历年来所取得的重要软科学成果时,既有有关国家发展重大决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也有关于产业和区域发展方面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同时还有微观层次的重要软科学研究成果介绍.书中介绍的软科学研究成果,既涉及我国经济、技术、金融等各个领域,也涉及到国家、地区、部门和企业等各层次.书中介绍的研究成果都是  相似文献   

10.
要发展山西省的软科学研究,必须争取全社会对软科学的理解和支持,疏通软科学成果进入决策的渠道,壮大和发展软科学研究队伍,提高散科学研究质量,改善软科学研究工作条件,多方位拓宽软科学研究资金渠道,提高软科学研究效益。  相似文献   

11.
四川师范学院地处川中盆地,嘉陵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南充。近几年来,为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充分发挥高校的综合型智力优势,积极开展软科学的研究,在1989年正式组建了丘陵地区系统研究中心等软科学研究机构,在省科委等部门的热情扶持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已初步形成一支跨学科的、高效率的软科学研究队伍,走出一条同地方结合、为领导决策服务;多渠道筹集研究经费;多学科协作攻关;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从事各类软科学研究的专家对软科学研究成果社会共享的观点,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共享观点分为5类,根据每个分类针对的软科学项目性质不同将其命名为:软科学研究方法类、宏观管理对策类、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类、科技政策与重大战略研究类、国民经济与与社会发展前瞻性问题类.通过对软科学成果分类,便于提出与之对应的知识共享模式及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推进软科学成果的全社会数据共享和最大程度地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新生 《华东科技》1996,(12):20-21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实现“九五”及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这两个转变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整体性,决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首先进行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和决策设计,这就为软科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两个转变为软科学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全省从事软科学研究的机构已有近百家,研究人员已达3000多人。十多年来,全省用于软科学研究的经费共有900多万,其中省科委投入400多万,其它部门和单位投入500多万。列入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项目17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85项。十多年来的软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安徽的软科学研究还不能适应各级各类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需要,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软科学研究机构产业化和软科学成果商品化发展进程不快,软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不够显著。为此,我们在调查  相似文献   

15.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伊始,我们的"软科学"专栏也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软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哲学相互交叉、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学科群;它综合地运用决策理论、系统方法和计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手段,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从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各  相似文献   

16.
加速软科学人才培养 提高软科学队伍整体素质魏宜瑞软科学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软科学也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软科学要发挥“第一生产力’划作用,真正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贡献,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富有知识、智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一、市场经济发...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加强软科学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切实提高软科学研究质量,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决策,根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浙江省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软科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则等文件精神,浙江省科技厅于今年1月出台了《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并口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一是突出提高研究质量,强化了项目指南顶层设计和主动设计,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二是突出提高管理效能,在立项管理上、管理方式上、规范监管上都做了明确规定;三是突出经费规范管理,在项目经费资助上、经费科目设置上和劳务费开支标准上,做出了明确规定。现全文刊登《办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安庆科技》2009,(4):21-21
“当前,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这给软科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我们要把软科学研究作为一面旗帜,关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科技部调研室孙玉明处长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19.
冯锋  李克明 《安徽科技》1998,(1):31-32,34
1 我省软科学机构与队伍概况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期,尤其自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全省软科学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经费投入获得长足的发展,截至1995年底,全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咨询企业有2356家,从业人员38437人,10年完成咨询项目9万余项,营业额10亿多元,其中咨询收入2.1亿元,实现利税0.8亿元。作为咨询产业支柱的软科学研究,也获得较大的发展,软科学研究机构已达百家,研究队伍达3000余人,经费投入1000多万元,列入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有200多项,较有力地支持了我省各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软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占仓 《河南科学》2003,21(1):113-117
系统总结了我国软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了软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要求,简要阐述了软科学研究常用的五种方法,认为软科学研究创新是大势所趋,方向性创新是向咨询产业化跨越,并提出了咨询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