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源 《长春大学学报》2004,14(5):33-36,40
以《洗澡》为例,讨论了杨绛小说中大量的反讽现象:言语反讽、情景反讽这两种常见的反讽形态都有突出表现;杨绛反讽的特点是针对所有人,连作者自己也成为反讽对象的全盘反讽和触及人类两难处境的深层反讽;杨绛小说反讽的特色源于与作者人生观相关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2.
90年代小说的反讽意义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讽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实践的一大显征。根据反讽的概念在90年代的演变和反讽艺术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将这一时期的反讽学划分为四种意义形态: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仿,据此分析90年代小说的反讽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蒙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与共和国发展同步。每一个文学发展时期,他都有重要的作品问世。本文就以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为考察对象,总结和辨析他在文学主题和艺术上表现出来的新意特征。通过分析,我们会认识到,王蒙的确是一个不甘满足而充满探索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入手,把刘震云的小说划分为两种类型,对其小说的视点、叙述者、被叙述者、整体价值倾向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大体认为他小说的视点发展是由“他”到“?”,整体结构则由局部的反讽到全面的建构与解构,而这一切,与他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追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20世纪末的小说总体上流露出一种反讽的情绪,主要体现在反讽的时代境遇、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当中。情绪化反讽在语言的狂欢中增添了文学的不确定性,却将小说停留在情绪化的平面,丧失了文学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的现代叙事艺术,表现为:“误导”与“空白”的运用,“对话”的结构方式,象征性的结尾,“反讽”的语言等,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小说叙事策略,它在《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运用。反讽手法,尤其是言语反讽和人物反讽在小说中的的得体运用,既深化了美国南方新旧矛盾冲突的内涵,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蒙是当代创作成绩斐然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是他新时期小说中的立体语言,在当今文坛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西对现实世界有着清醒澄明的洞悉,他善于用委婉幽隐的反讽叙事来冲击悖立的本真生活。他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言语反讽、结构反讽和情境反讽。他的反讽叙事不仅揭示了生存的艰辛与苦难,颠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神话,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直指我们的心灵,对中国人当下的人性给予了犀利深刻而又不失诗意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反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讽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其最根本点在于事实和表象的对照。它有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两种。施蛰存小说中的反讽主要是体现于作品叙事结构之中的情景反讽,包括个别情景反讽和总体性反讽。这种反讽所引起的读者的审美感受是复杂的,同时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反讽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艺术手段。言辞反讽、场景反讽、深层反讽是其小说中经常运用的反讽类型,也是其领悟世界、把握棘手交学现象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3.
当代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戏仿和反讽,为小说的多元化发展标明了另一种向度。通过其与讽刺的对比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一些小说文本的意义。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戏仿和反讽并不单纯是一种游戏,它们有着自己的严肃正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王蒙身兼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展开对李商隐的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值得关注。王蒙的李商隐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原创性:他是一位注重体验与感受的批评家,是唐诗鉴赏学派在当代的突出代表;他运用多种批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视角新颖,思路开阔;他注意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去自觉反思、揭示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是作者在当时的现实语境中为了执着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有意识地采用反讽叙事策略创作出来的。从叙事学的视角揭示这一文本反讽式的内在景观:通过在叙述者声音中夹杂一些不协调的音符而突显事件声音,并在两种声音的碰撞与冲突中揭示出文本的反讽意义;“隐含作者”与理性作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正是这一文本形成的外在语境。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初,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胆尝试。他的意识流小说既具有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点,又融入了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从现实的感受出发来规范意识的流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意识流"。  相似文献   

17.
黄晶晶 《科技信息》2009,(28):I0165-I0165,I0167
在安徽作家潘军的小说中,反讽修辞集中表现在文本叙述语言、人物自我语言和人物对话语言中。这种反讽修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颠覆传统阅读经验的修辞方式,而且内化为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体现了潘军小说的真正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语言中,反讽修辞方法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本文选取了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小说中存在的言语反讽,情景反讽,浪漫反讽,并讨论了其在这部作品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反讽的运用才使得这部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明确,艺术力更强。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刻意地贬抑了“历史时间”对小说动作和人物性格的渗透和介入.这种叙事方式,既不同于无时间性的古典叙事,也不同于将历史时间作为小说动作的本质推动力的现代叙事,他独自发展了一种充满反讽的叙事方式:通过贬低或取消历史时间,来激发人们拉开中国历史时间的热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废名向来以作品晦涩难懂而著称。其晦涩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练含蓄和主题的含混模糊,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互文与反讽混合的修辞手法,二是文本的复调意味,三是作品中的禅道意蕴。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废名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选择和努力,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