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需要医生守护健康,而动物也同样需要医生来守护。有一位致力于兽医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女性,30多年来醉心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现场”,怀揣着为祖国贡献力量的理想,遨游于动物世界,心怀好奇、志存高远、上下求索,为我国科学防控非洲猪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奋笔书写了中国科技的“她力量”。她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张桂红。  相似文献   

2.
孙娟 《科技潮》2010,(2):63-63
临床不能没科研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杨蓉娅认为,如果医生只会看病,不搞研究,或者只搞科研,不会看病,那就不是一个全面的医生。她始终重视“医疗、教学、科研”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3.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为口腔科第四大类疾病,发病率高,对该病进行较细致的分类诊断,提高其治愈率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除几所大学外,多数口腔科医生对该病都笼统地诊断为“颞下颌关切紊乱综合征”。笔者以张震康、付民魁主编的《颞下颌关节疾病》及教科书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详细诊断为16类疾病,将这16类疾病经合理的程序设计,制成“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微机分类诊断及治疗提示的软件。经452例临床验证,微机诊断与临床印诊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4.
苦果(中)     
不孕原来是因“环”“医生,请您给我仔细检查一下,我已经结婚三年多了,一直没有孩子”。说着,她的眼睛红了,哽咽道:“我不知道看过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打了多少针,都没有效果。这次我是慕名前来找您的,请您帮帮忙,给我好好检查一下,花多少钱都不在乎”。  相似文献   

5.
尖新科技     
日本治疗大动脉瘤新方法法国世界首例变脸术完成日前,法国亚眠医院的医生们成功地为该国一名妇女做了“变脸”手术。手术24小时后这名妇女苏醒了过来,她的身体开始慢慢恢复。近日,媒体公布了这名妇女接受“变脸”手术后的第1张照片。据报道,这名38岁的法国妇女在接受了复杂的“变脸”手术后的第1张照片是被英国《每日电讯》首先公布的,从照片上看,她的手术进行得很成功。报道说,2005年5月,这名妇女在被疯狗咬伤后不幸毁了容,在没有接受这次手术前,她不能正常吃饭和说话。2005年11月27日,法国亚眠医院的医生为她做了长达15小时的手术,这也是…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05,(10):52
日前,法国亚眠医院的医生们成功地为该国一名妇女做了“变脸”手术。手术24小时后这名妇女苏醒了过来,她的身体开始慢慢恢复。近日,媒体公布了这名妇女接受“变脸”手术后的第1张照片。  相似文献   

7.
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而且做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医生,她说:“大夫,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您只取出了十一块。”“我已经都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立刻开始缝合伤口。”“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声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泛起…  相似文献   

8.
“两个燃烧瓶在吉普车车顶上爆炸,燃烧的汽油顺着顶棚淌下来。我的头发、衣服、皮肤全都被烈焰包裹,我感到自己难逃一死。”10年前,西蒙·纳冯在巡逻途中遭到巴勒斯坦极端分子的袭击,全身65%的皮肤三度烧伤,头部、颈部、腹部和四肢都被烧焦。医生对他的未婚妻说:“这个人随时都可能死去。”西蒙却告诉她说:“我要比病魔更顽强。”  相似文献   

9.
郭剑峰 《科技潮》2006,(2):27-27
1986年,号称世界女排“第一扣球手”的著名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在比赛中突然猝死.年仅31岁,令世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2001年1月4日,我国排坛名将,有“快球手”美誉,年仅30岁的川籍国手朱刚在训练中猝死的消息,同样震惊了体育界及国人。导致他们猝死的罪魁祸首都是由一种叫“马凡氏综合征”引起的“胸主动脉央层动脉俏破裂”,而本次记者的采访对象就是一位从事马凡氏综合征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医生——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谢进生。  相似文献   

10.
《青年科学》2013,(10):38-39
某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消息:妇女患怪病语言水平退化至幼儿疑与长期吃火锅有关。一觉醒来,47岁妇女李秀敏的语言水平“退化”到了1岁多的幼儿的水平,“被子”、“水杯”、“枕头”等日常用品只能将其说成“被被”“水水”“枕枕”等。而经检查,医生推测,这“失语症”可能与她长期频繁吃火锅有关。  相似文献   

11.
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不要说像其他孩子那样欢快地跳跃奔跑,就连平常走路都做不到。寸步难行的她非常悲观和忧郁,当医生叫她做一点运动,说这可能对她恢复健康有益时,她就像没有听到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越来越重,甚至,她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个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却成为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这天,她被老人用轮椅推着去附近的一所幼儿园,操场上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当一首歌唱完,老人说道:“我们为他们鼓掌吧!…  相似文献   

12.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想起了我母亲.在我小时候,她是绍兴市内一家国营纺织厂的工人,始终保持着一份工人的本色.遇到雨季下大雨,我总是见她一早就要冒着倾盆大雨去上班.她会对我们小孩说,不要说下雨,就是下“铁”,也得去上班.她勤奋工作,是工厂的劳动模范.她给了我许多潜移默化的健康思想,比如,她会说,“不上班,怎么挣钱养家糊口?”我们淘气不听话时,她会伤心,也会警告我们:“像你这样子,将来会找不到老婆!成不了家!”——尽管这句话对于我们小孩只有字面的含义,不知道其中的真正意义.但是,这样的警告(我母亲在说这些话时,其实都是大嗓门“吼”出来的,你说这是“骂”也可以)在我小学生时代是持续不断的,我至今记得的还有“不会出山”(不会有出息)这样的严重警告.它们后来伴随着我人生的最初岁月,产生了极其巨大的正能量.今天我还感到这些正能量对我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3.
怪味豆     
向前看需要眼力,向前走还需要魄力。近视“我看不清太远的东西,医生。”病人对眼科医生说。“请跟我来。”医生把病人带到外面,用手指着天上的太阳,问道:“你看那是什么?”“太阳。”病人回答。“那你还想看多远?”医生生气地问。  相似文献   

14.
惠琴是一所学校的音乐老师,身材高挑匀称,脸蛋漂亮的她最满意自己的就是白皙无暇的皮肤,但是至从她怀了孩子后,一块块黄色的斑冒了出来,脸上的皮肤也不像以前那样白了,变得乱七八糟,简直成了“黄脸婆”。爱美的惠琴非常着急,用了不少祛斑的化妆品,有的完全没效果,有的虽然有一点效果,但反弹快而且使皮肤的抵抗力也降低了,皮肤变得又薄又敏感。惠琴最后不得不求助于皮肤科的医生,医生告诉她,这是黄褐斑,必须进行系统地治疗方可见效。  相似文献   

15.
动物的婚姻     
交配需要条件雌性大熊猫“荠荠”从伦敦被空运到莫斯科动物园,指望她与那里唯一的雄熊猫“安安”进行交配,繁殖后代.遗憾的是“荠荠”抗婚了.怀疑她不习惯新的环境,就把“安安”又带到伦敦动物园“荠荠”的家里,希望在自己家里能够同“安安”完婚,结果还是失败了. 科学家和饲养员为了繁殖这些珍贵的动物,用尽了心机,使它们分期同居,隔离饲养,最后还给“荠荠”注射荷尔蒙,以刺激她发情,可是她还是拒绝交配.  相似文献   

16.
脚气奇痒难受,患脚气的人真是吃尽了苦头.找医生治疗开些“一次净”、“脚气灵”之类的药水,也不奏效.有一医生通过几年摸索.得一简便又实用的方法,经一些脚气患者试用,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7.
《老赶不上趟》的作者,胡絜青,老舍先生夫人。写作此文时年近八十。年近八十的胡絜青,被人称作“老北京”.她昵,也很自信:“对北京,我知道的不比北京百科全书少。”但是近几年,她不象从前那么自信了——“事事都有赶不上趟的感觉”.可不是!来访的法国朋友谈观感:北京到处在盖新房。她认为“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实实在在的,光是老舍的故居遗迹,年内就有三处要拆了盖新楼;她想建议开辟个“老舍故居”,主  相似文献   

18.
车耳 《世界知识》2014,(22):62-63
<正>对丹麦人的认识是从飞机上开始的。那次坐的是北欧航空超级经济舱,就是座位比经济舱宽些,位置靠前些,有个相对单独的空间。周围乘客是清一色的丹麦白人,和这架航班的乘务员一样人高马大,不苟言笑,古板克制,让我感受到了北欧人的冷艳。到达哥本哈根领教了丹麦人的言谈举止后更让我对此印象深刻。目不斜视和中国人出差公款报销就乘公务舱、私人  相似文献   

19.
“妈妈,我头晕得很,哎……” 一句话还没说完,豆芽已经难受得不行了,哎吐,头晕,身子软得都站不起来了!妈妈哪敢耽搁,快速将她送往医院。经过诊断,医生说,豆芽是中毒了。可是排查原因,她又没有乱吃什么东西,更不可能是别人给她下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20.
"她活下来的可能几乎为零!"当医生宣布这个消息时,夏军坚持不惜一切代价留住自己的女儿. "她不但活了下来,还在一天天变好!"夏军用她的坚持和努力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