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京沪穗三地调查显示,近六成居民认为“入世”后的市场中中国加入WTO后,会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当然也会带来很多挑战,但应当说,机遇大于挑战。那么,普通百姓如何看待“入世”后的中国市场?什么样的产品受欢迎?哪些产品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哪些产品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企业期待政府做什么? “入世”后,谁更具市场竞争力加入WTO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谁的市场竞争力将会更强呢?据调查显示,有58.5%的被访者认为,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3,(2):28-31
以标准化生产统帅农业全局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其核心内容就是“市场的接轨和标准的入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为一体,根据市场准入原则,我们生产农产品必须坚持国际通用的质量标准体系,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农产品必须达到国际市场的质量要求, 这是惟一的“产品通行证”。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突破出口技术壁垒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吴薇 《广东科技》2001,(1):15-18
还设入世呢,关于“二板市场”、“民营银行”、“风险投资”的议论就已是风声水起。但是究竟我们的金融业在什么位置?具有什么样的竞争力?科技对金融业服务质量的影响到了什么程度?而金融又如何为科技服务?等等,人们的认识还并不是十分清晰。“入世金融谈”专题将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这方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上海信息化》2001,(4):42-45
中国即将“入世”,“入世”以后对我国的电信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当前我国电信业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探索“走出去”已经有些年头了,但真正要说形成“路数”,恐怕是近几年的事。在寻找中国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可圈可点之处时,我们选择了家电行业;在勾勒家电企业“走出去”的主打动作时,我们选择了海尔和格兰仕。之所以选择家电行业,是因为我们的家电企业一直处在市场竞争的漩涡中,也是一直坚决地走国际化道路,除了本期杂志重点推出海尔和格兰仕,我们还能举出一连串的名字——春兰、TCL、海信、长虹……,他们在走出国门中都有不俗的业绩。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家电业在世界跨国公司的全面“狂轰滥炸”面前,已经从被动挨打、沉默,进而转向自我调整、奋起反攻,开始向国际市场“冲刺”。从引进产品到输出产品,从引进技术到输出技术,从吸引海外投资到海外投资设厂,中国家电在20年内完成了从家电匮乏到家电大国的地位。之所以选择海尔与格兰仕,并不完全是两个企业国际化之路走得非常成功,更重要的是两个企业探索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数,前者从品牌入手,直接切入高端市场;后者力推 OEM,把贴牌生产做得近乎登峰造极,并以此成就其微波炉生产的世界霸主地位。企业走出国门的道路也许有无数条,海尔和格兰仕只是其中的两条。随着入世将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已刻不容缓,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迎接?具备雄厚实力的中国企业应该开始规划自己的全球化战略了。  相似文献   

6.
透视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及利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答了三方面的问题:一,中国复关(入世)之路为何如此漫长而艰难?二,中国为此做了哪些努力?三,凭什么说中国入世利大于弊? 加入世贸组织(“入世”)是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和深入改革的需要、近13年来,中国为“复关”(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园地位)和入世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中国迟早将成为 WTO 的一员。对中国来说,入世将获得较大的利益,但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相似文献   

7.
一个市场占有率高达76%的企业正为安全问题积极寻找出路,这听起来或许有点杞人忧天的感觉,但这是真的。随着入世的来临,世界第一大微波炉制造商格兰仕正加紧在技术方面的开发,目的是在原有的规模优势上再筑起一道技术防线,这样做不仅是为巩固格兰仕在微波炉领域的地位,更是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格兰仕看来只有不断地进攻才是最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课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芜湖市近几年来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抓好示范区的建设,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使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步迈向“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低成本、价格战是格兰仕立足世界的法宝。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靠降低劳动力成本获取价格竞争优势的做法必然遇到挑战,我们不禁担心——格兰仕模式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入世”在即,目前对此的讨论极多。但迄今为止,各种讨论大多集中于“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具体影响、权衡“入世”利弊等上面 本文则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着重分析“入世”对我国经济的制度影响 一、我国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笔者认为,“入世”对我国经济在制度上的影响才是最根本的影响,因为这将加快我国经济自由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迎接“入世”企业界准备好了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加入WTO指日可待,我国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迎接“入世”的挑战?对此,各行各业都在多角度地进行研究与探讨。作者认为企业要从容应对挑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这地并有所发展,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做好应对准备。 一、观念准备 正确认识“入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企业制度正确应对措施的基础和前提。而观念更新、观念突破、观念超越,是做好应对“入世”挑战准备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从1995年至今,格兰仕一直雄居微波炉国内市场第一位,市场份额达60%以上,其使用的招数几乎都是降价,被业界称为“价格屠夫”。令我们奇怪的是,格兰仕为何总能降价,奥秘何在?  相似文献   

13.
通信产业由通信制造业和通信运营业两大部门组成,后者还包括邮政通信部分。中国入世,对这两大部门产生的影响很不一样,甚至有点“阴阳两重天”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周凯生 《甘肃科技》2001,17(1):32-32,58
近期,“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的签定及“与欧盟的谈判突破性进展”的完成,标志着入世的钟声即将叩响国门。“狼来了”!企业面对入世需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转机建制,组成大型“航空母舰”,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武装,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职业教育培训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面对挑战,怎样开拓进取,增强企业竞争力。对此,笔者结合职业教育的现状,浅谈一点认识。1 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企业自身来看,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企业并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电子政务的几个事实1.中国“入世”需要政府先“入世”,对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增加透明度、转变政府职能、接受公众监督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正是电子政务的用武之地;2.中国处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与信息化建设交织在一起,掌握得好可以互相  相似文献   

16.
苏姗 《科技智囊》2001,(6):102-103
疑问入世步伐越来越快,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们都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国的中小企业入世后能否获得融资,生存和发展下去呢? 建议随着入世步伐的加快,很多对加入WTO有疑虑的人开始高喊“狼来了”,“中国要引狼入室了”,要“与狼共舞了”,但却很少有人讲中国企业也有很多机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就是说,入世是双向的,利弊也是双向的。从长期来看,WTO带来的是新的市场游戏规则、新的理念、知识、技术、资金、人才和全球的庞大市场。虽然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全体对全球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2003,(2)
以标准化生产统帅农业全局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其核心内容就是"市场的接轨和标准的入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为一体,根据市场准入原则,我们生产农产品必须坚持国际通用的质量标准体系,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农产品必须达到国际市场的质量要求,这是惟一的"产品通行证".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突破出口技术壁垒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8.
工程建设市场一向是“僧多粥少”,竞争非常激烈。特别随着中国加入WTO,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吸引众多的国外承包商参与竞争,这无疑将会加剧市场竞争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而企业要有所创新,管理信息化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疑问: 入世后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经营的思考,对于经营的思考,正如美国的安索夫在《企业战略论》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我们“关心企业外部胜于企业内部”。面对入世后陌生的外部环境,企业如何在练好内功的同时看清外面的精彩世界,以免在国际竞争中被“狼”吃掉呢? 建议: 中国加入WTO大局已定,企业入世应当拿起“法律”武器,实施法律化经营战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打好“法律牌”,拓展国际市场,“与狼共享”全球利润。由此一个经营新课题——法律化经营摆在了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20.
若虹 《创新科技》2005,(2):21-21
<正>近些年,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促使外国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中国也因此成了“世界加工厂”。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因为“中国制造”的特点是加工在中国,而技术创新在国外。缺乏技术,就等于丧失了竞争力。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而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时下议论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