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海西早期古隆起的控油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塔里木盆地海西早期古隆起的构造演化特征分析,探讨了古隆起的控油作用.研究表明,古隆起指明油气运移方向,减缓烃源过早成熟;促使岩溶储层的形成,控制东河砂岩的分布;促使油气输导性断裂发育,并形成丰富的以构造型为主的圈闭.认为海西早期古隆起具有形成中大型油气田(藏)的基本条件,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断陷盆地构造枢纽部位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屋断陷为例,根据其构造演化、主要断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多旋回断陷盆地构造枢纽带与油气富集关系.结果表明:十屋断陷枢纽部位经历了断陷期、断拗过渡期、拗陷期、萎缩隆升期等复杂的构造演化,多期差异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导致了小宽枢纽带南段和北段具有相似性及差异性,后期构造反转发育部位多为早期断层发育部位,且主要集中在主干断层上,构造运动产生位移被断裂和褶皱吸收;不同阶段的隆起部位相叠加,使枢纽部位与构造高点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枢纽部位相对位置由原来的古隆起演变为斜坡部位;枢纽部位早期为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晚期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同时发育多类型圈闭、有利沉积相组合及生储盖组合,围绕枢纽带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3.
莫里青断陷是伊通盆地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结合盆地基底形态、断裂分布特征、地层构造特征、盆地构造演化历史、盆地油气勘探现状等,莫里青断陷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缘断褶带、靠山凹陷、小孤山断阶带、尖山隆起带等三级构造单元。莫里青断陷的发育受控于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边界断裂,即西北缘和东南缘边界断裂。断裂构造是伊通盆地最主要的构造类型之一,包括控盆边界断裂、盆地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断裂及后期盆地反转挤压和基底隆升作用形成的断裂,它们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等、走向不一、性质各异、形成时期不同的复杂断裂系统。分析构造圈闭形态演化、圈闭形成和破坏时期,再结合生、排烃时间和油气运移路径有效性分析,可对构造圈闭有效性、盆地油气资源前景作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早中寒武世张裂构造及沉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地区中下寒武统发育半地堑和正断裂,说明早中寒武世塔里木盆地为张裂构造环境;半地堑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纵向发育具有继承性;正断层的平面组合形态呈侧列式和雁列式,断层断距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张裂构造是离散大陆边缘形成时强烈拉张作用的产物,半地堑的形成与塔西南被动大陆边缘和塔东克拉通边缘拗陷的形成有关,受盆地东北缘三叉裂谷系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断裂体系控制着盆地的沉积格局和充填演化,盆地整体呈现台地相—斜坡相—半深海盆地相的沉积格局,而半地堑的走向呈NW—SE向,与隐伏基底断裂走向一致,其沉积模式为灰岩—云岩—膏岩—盐岩—红层沉积。  相似文献   

5.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方法 利用构造解析、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及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等方法,研究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结果 孔雀河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表现为平缓的斜坡,无明显的前陆拗陷.寒武-奥陶纪孔雀河地区及库鲁克塔格地区处于拉张环境,盆地原型为大陆裂谷盆地;志留-泥盆纪孔雀河地区为一种挤压环境,盆地类型为陆缘拗陷盆地;孔雀河地区侏罗纪呈现出陆内断陷盆地特征.库鲁克塔格隆起至少经历了两次隆升过程,分别是海西期和晚白垩世以来.结论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发育海西、燕山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主构造变形期为早海西期,变形以褶皱及与之相伴的逆冲断裂为主要变形样式.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早海西期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热演化程度,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主生烃期为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早海西期之后孔雀河斜坡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二次生烃条件.孔雀河斜坡油气勘探方向应以形成于海西期且后期保存好的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6.
惠民凹陷西部深层断裂样式与古近纪盆地原型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构造形成的力学分析,通过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水平切片及剖面的解译、区域构造图的编制,系统研究惠民凹陷西部深层(基底、孔店组-沙四段(Ek-Es4))断裂样式,并对其组合特征、分布规律、活动性质及对古近纪原型盆地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断裂成因、古近纪原型盆地的性质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惠民凹陷西部深层断裂样式可划分为走滑成因断裂样式与伸展成因断裂样式两种类型;基底断裂样式的形成与燕山末期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及鲁西隆起的逆时针旋转趋势相关,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断裂样式与NNW向伸展及郯庐断裂等深大断裂右行走滑作用叠加密切相关;深层断裂样式的特点、分布及沉积特征反映惠民凹陷西部古近纪原型盆地形成过程与走滑作用密切相关,盆地原型应为走滑-伸展型盆地,而非单一的伸展型盆地;深层断裂样式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内部结构,也控制了砂体的分布,并为油气向缓坡带运移提供了通道,从而最终控制了深层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黄骅拗陷新生代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和走滑式两种基本构造样式。在盆地尺度内,按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点,伸展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伸展拗陷、伸展拗断、地堑断陷、多米诺半地堑断陷、滚动半地堑断陷、复式半地堑断陷、跷跷板断陷、伸展断拗8种次级构造样式,并基本遵循伸展拗陷—伸展拗断—伸展断陷—伸展断拗演化序列,这种演化序列与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和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有关。走滑构造样式受深断裂走滑作用控制,可分为雁列式走滑构造和帚状断层组。  相似文献   

8.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等 3个开合旋回 ,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由海向陆的转化和拉张 -挤压的交替转化 ,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 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①放射状运移、环状聚集模式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垂直于构造等高线的方向 ;②前陆油气运聚模式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平行于造山带挤压应力方向 ;③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油气沿大型断裂带和区域性不整合面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巴楚断隆的形态、成因及边界断裂与其南北两侧前陆凹陷的形成戚息相关。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背景下,巴楚前缘断隆受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的影响,新生代时构造体制发生反转,边界向南北迁移。根据其发育过程特征,作者用复合前缘隆起两端迁移模式对复合前缘隆起独特的构造发育史进行了解释:即三叠纪以来岩石圈各圈层同步挠曲变形。随着挤压应力场的增大,巴楚隆起在挠曲基础上不断抬升,形成几条大型断裂带。巴楚断隆作为一个整体沿着这几条深断裂发生剪切滑动,平面上表现为向冲断带迁移。在宁静期岩石圈回跳,整体向下滑动,发育负反转构造,平面上为向隆起轴部的迁移。前缘隆起向南北凹陷迁移时可能会在前缘隆起上出现局部伸展体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即发现崂山隆起新近系下伏地层可能为海相地层,但由于勘探程度低等原因,崂山隆起海相地层的分布依然不清。海相地层的残留状况往往与断裂分布有密切关系,因此,探讨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断裂特征及其控制作用,对于研究海相地层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以新采集的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采用类比方法,探讨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确定中、古生界断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崂山隆起主体部分主要发育高角度逆冲断裂,少量分布反转断裂和正断裂;研究区西北部发育由北向南的逆冲断裂,东南部则发育由南向北的逆冲断裂,具有对冲特征;构造变形程度西强东弱。深化了断裂系统对研究区残留海相地层分布控制作用的认识,为深入开展研究区油气调查提供地质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缅甸Shwebo盆地拥有X2区块的勘探权益。意在分析Shwebo盆地隆起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在隆起区寻找有利的勘探目标。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分析了板块运动对Shwebo盆地演化的影响,并结合构造解释成果阐述了西部隆起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通过对钻井数据的综合分析,描述了Shwebo盆地内的有效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隆起区的有效圈闭,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该区块的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三葛庄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柴窝堡盆地,夹持于博格达构造带与伊连哈比尔尕构造带之间,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三葛庄凸起的构造演化对区域构造的研究有积极作用。通过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演化剖面制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三葛庄凸起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认为三葛庄凸起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构造抬升,与前人对博格达山的多期隆升研究有较高的匹配。结果表明:三葛庄凸起经历三期构造运动,受构造运动控制,三葛庄凸起形成三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包括三叠系底部不整合,侏罗系底部不整合以及古近系底部不整合。三葛庄凸起是博格达山向西的延伸段,其演化受到博格达山的控制。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初次隆升,三葛庄凸起随之抬升,造成三叠系底部不整合。受到印支运动的影响,博格达地区晚三叠世又遭受了强烈的挤压运动,在三葛庄凸起表现为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新生代时期博格达山及北天山的持续隆升导致三葛庄凸起南部发生挤压沉降,沉积新生界将博格达山的西段掩盖。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的海域部分勘探程度较低,歧口凹陷东西两侧构造幕次认识仍有争议.位于盆地中的掀斜凸起对断陷盆地幕式构造活动有较好的动力学响应.以新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平衡剖面、断层生长指数等研究手段,对渤海海域西部、歧口凹陷东部的沙南低凸起的构造演化进行详细的解剖.研究表明沙南低凸起在古近系曾经发生过两次隆升、三次沉降;断层生长指数与平衡剖面显示东三时期沙南低凸起曾经强烈活动,反映出这一地区东营组沉积时期是一个构造幕的开始.隆升的低凸起分割了湖泊水系,并为其周围地区提供了间歇性物源.沙南低凸起北部的砂质滩坝、近岸水下扇等砂体易于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4.
对博格达山前北三台地区大量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北三台凸起是研究区的主体 ,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一核、二坡、三鼻、四断和多条环形地层尖灭线。发育的断裂多为区域性的 ,由于受造山带隆升的影响 ,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及岩相的展布。对地震剖面和古地质图的分析表明 ,北三台地区的构造形成与演化受博格达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压陷挠曲作用控制。依据造山带隆升过程 ,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分为造山期压陷挠曲盆地发育阶段、弱挤压挠曲性质的陆内坳陷发育阶段、陆内坳陷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其中海西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中期 (Ⅱ幕 )对研究区的构造格局起了定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小柴旦地区是发育在元古界结晶基底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上具有南北分带的特征,形成6个典型的构造单元。中生代以来受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改造,形成两期区域不整合,不整合界面相互叠置,多期改造,且剥蚀作用涉及地层层系多、范围广。在主要不整合界面地层剥蚀量恢复基础上开展了骨干剖面构造演化研究,针对研究区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参数,系统开展了不同构造带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构造带形成时期与四个演化阶段的沉降抬升幅度具有一定差异,构造演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埋藏过程的差异性。区内烃源岩热演化可总结为山前推覆深埋型、持续埋深成熟型、抬升成熟型和抬升低熟型等四种类型。不同构造带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研究区目前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于山前带及其周缘,但凹陷内也具备低熟油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博格达山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有效烃源岩的分布问题,应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恢复演化过程;利用生烃模拟技术分析烃源岩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经历了多期隆升-沉降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4个构造演化阶段:早中二叠世博格达地区处于拉张裂陷阶段、晚二叠世—三叠纪为弱挤压挠曲阶段、早中侏罗世为弱伸展演化阶段、侏罗纪末期至今为持续挤压隆升演化阶段。明确了构造对烃源岩生烃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博山山前带一次生烃型、持续生烃型和二次生烃型三种生烃演化模式,落实了有效烃源岩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化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前构造演化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齐古断褶带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露头剖面为例,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无人机航拍建模,分析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之间地层接触关系,结合重矿物不稳定系数和地层厚度分布,得出区域不整合的成因,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和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地层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与中-晚侏罗世欧亚板块南缘一系列的碰撞拼合背景下构造变形引起的剥蚀密切相关.自晚侏罗世进入挤压构造背景以来,天山北缘的构造活动经历了由强到弱的过程,强烈的构造抬升使得喀拉扎组沉积范围明显缩小并整体遭受暴露剥蚀,清水河组超覆在喀拉扎组地层之上形成区域不整合.  相似文献   

18.
综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发育背景、地层展布及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格局,认为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格局主要受控于北缘兴蒙海槽演化,逐渐由东—西向转变为北东—南西向.结合前人对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的研究成果,根据现今盆地北部构造特征,利用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对研究区晚古生代物源分布情况作了进一步探讨,初步建立起物源演化关系模式.研究表明:晚石炭世本溪期—早二叠世太原期,伊盟古隆起作为盆地北部物源而遭受剥蚀且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使得阴山古陆可能并未向盆地北部提供物源;早二叠世山西期—晚二叠世石千峰期,伴随着伊盟古隆起地区开始接受沉积,阴山古陆成为盆地北部和北缘大青山地区的共同物源.  相似文献   

19.
查明高台隐伏隆起,有助于研究山盆接触关系和确定盆地的边界。通过对高台隆起区地质资料的分析,选择音频大地电磁法方法在隆起区进行勘查工作。勘查结果表明,高台隐伏隆起为北山隆起向盆地逆冲的延续,隆起区前缘近似扇形,隆起区内部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部分高台县城为花岗岩基底,东部为震旦系砂岩基底。研究结果验证了高台隆起属于构造应力的起因,为详细划分酒泉东盆地和张掖盆地的南部边界提供了依据,对区域内的水文地质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 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以划分为川西—川西北前陆盆地区、川中隆起区、川东—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变形区,不同构造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近源下生上储裂缝型成藏模式”、“远源不整合输导型岩性成藏模式”、“近源断裂疏导型背斜成藏模式”,并认为基底古隆起、分带差异构造变形、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是该种成藏模式的主要成因,对后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