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寒食清明是唐代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 ,在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描写寒食清明节的诗篇 ,从中显示出寒食清明节在唐代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继承 ,如禁烟赐火 ;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发展 ,如上坟扫墓 ;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突破 ,如踏青游玩 ;还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创新 ,如宴游文会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干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相似文献   

3.
《少儿科技》2014,(4):7-7
##正##"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首竹枝词是清朝学者郭麟写的,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在春天放风筝、打秋千的情景。寒食,寒食节,也称冷节、百五节,古代习俗是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一些地方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古人过寒食节,起初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放风筝、打秋千等风俗。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人们又开始重视对人民群众风俗民情的研究,人民群众也继承着富有民族特色和积极意义的生活习俗,应该说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反映,也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民俗研究的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民俗的兴趣,我校中文科古典文学教研室编选了一部《唐代民俗诗选》(待出版).这里选登书中节日民俗的寒食和饮食民俗的饮茶两类.  相似文献   

5.
日本僧人圆仁所著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他在中国游历九年多所见闻的唐代社会生活,节日习俗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该书所记载的节日有除夕、元旦、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三月三、五月节、中元节、立秋、冬至等。他还将中国节日与日本节日加以比较。他对新罗侨民八月十五节的记述尤为引人注意,并引起了中秋节源头之争。所记节日生活都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亲身见闻,真实可信,细节丰富,是研究唐代节日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北,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间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诗意清明     
<正>四月清明,桃红柳绿,草木萌动,四野既清也明。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清明节,人们一面凄凄切切怀念往事故人,一面从从容容享受明媚春光。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情味和文化味兼具的节日。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了无数寄托哀思的诗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唐代清明墓祭的经典:"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相似文献   

8.
从汉代到南北朝,寒食节发生了诸多变化。概括而言,主要包括:播布空间扩张,俗民主体增加,节日地位上升;节期渐趋统一;娱乐活动增加,节俗走向多元,节日气质变化,节日功能更新;节日习俗和气质具有一定的南北差异。对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南迁具有重要作用。被携带至南方的寒食节在南方经历了因地制宜的改造。后来伴随大批南人北迁,来自南方的关于寒食的解释和节俗活动开始在北方扎根流传,它们与北方的寒食习俗相互融合,为唐代寒食节走向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唐、清两代是古代西域边塞诗繁荣的两座高峰且各具特色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清两代西域边塞诗的比较分析 ,指出唐代主要开创了边塞山水诗 ,清代主要丰富了边塞风俗诗 ,两代都对西域的旅游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有唐一代,自始至终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战争发生。开始,是初唐李渊父子为统一全国而进行的战争;其后。是烽火燃遍北中国的安史之乱;再后,是藩镇割据以及平藩战争;最后,是唐末农民起义与唐王朝镇压义军的战争;还有安史之乱以后,边疆少数民族对唐朝的侵扰。在唐代战争题材诗歌中,月是一个突出的意象,呈现出丰富的内蕴。  相似文献   

11.
汉唐乐府诗题目的创制,多取首句前二三字甚至是整个首句,或者再缀以歌辞性题目“行”、“篇”、“歌”、“曲”、“乐”等。部分以“篇”为缀尾的题目是“因意命题”,而南朝乐府民歌的题目表现出艺术化的倾向。唐代乐府诗中的有些新题目是从旧题乐府中衍生出来的,其方式主要有五种;唐人完全自创的乐府诗新题目,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乞巧最早属于北方风俗,且和远古秦先民密切相关。丰富的唐宋七夕诗文,为我们考察乞巧在陇南的流传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六朝七夕诗文相比,唐宋诗文反映陇南(陇右)乞巧的面不够大,但唐人从六朝的代意模式中走出来,展示了自身的情感与思想。诗文的思想情感在士气激扬的唐代,显露了诗人对乞巧民俗的关注;而宋人沉著于坚持,将唐代七夕诗描述陇右(陇南)乞巧的理念和事件踵事增华,对今天陇南乞巧民俗流传影响最为直接。在宋金对峙时期陇南(陇右)成为前线和要地,民俗活跃起来,乞巧随之也发扬光大,以足够的规模和独到的品质,终于在今陇南西和、礼县保留了下来,堪称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13.
妇女的穿戴打扮 ,往往在节日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甚至具有明显的超乎节序的特色 ,形成节日民俗一大景观。明代市情小说《金瓶梅》堪称最好注脚。明朝妇女在元宵节期间喜穿白绫的习俗 ,《金瓶梅》中有多处与此相关的描述 ,可与明代史料互为补充、印证。白绫衫 (袄 )在明代成了元宵节物 ,妇女必备。不惟如此 ,白色衣服在平日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便服。因此 ,由《金瓶梅》我们可以一窥明代妇女习俗 ,妇女元宵夜走百病时穿白绫乃是其中服饰民俗之一。这在服饰民俗史上也是一个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唐时夔州,自古即为形胜之地,诸如白帝山、赤甲山、白帝城、赤甲城、八阵图、滟预堆、瞿唐峡等等,随着历史的推进,及至唐代,山川形胜与人文景观早已高度地融会在一起,这使得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醉心不已。本文拟将有关古夔州地望形胜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唐代诗歌进行互证,以进一步展现古夔州丰厚的人文积淀,同时亦为唐人夔州诗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历史证明。  相似文献   

15.
唐时夔州,自古即为形胜之地,诸如自帝山、赤甲山、白帝城、赤甲城、八阵图、滟预堆、瞿唐峡等等,随着历史的推进,及至唐代,山川形胜与人文景观早已高度地融会在一起,这使得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醉心不已。本文拟将有关古夔州地望形胜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唐代诗歌进行互证,以进一步展现古夔州丰厚的人文积淀,同时亦为唐人夔州诗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历史证明。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以寒食、清明这两个传统节日为题材的部分诗歌,蕴涵着人类亲和自然,反观自身生命及人生意义的文化内涵。解读这类诗歌,可以发现许多超越节日具体的形式本身的更为广泛深在的文化意义与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作为中唐独具特色的诗坛大家,其诗能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影响了晚唐乃至整个宋代诗歌。而刘诗传播的高潮时期正是在宋代,因而宋人在刘禹锡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诗学观值得关注与探讨。宋人刘诗观可概论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治讽刺诗:欲拒还纳之“怨刺”;其二,咏史怀古诗:精警深微之绝唱;其三,民歌体乐府诗:“奔轶绝尘”之天籁。可见宋人经过初期长达百年的仰视与模仿以后,已能冷静地阅读和分析唐人诗歌,从而拓展出了一套宋人自身的有关唐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