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俯冲带背景下的残余地幔岩的PGEs配分以Pd, Pt明显亏损和Ir, Ru相对富集为特征,而部分熔融产物的玄武岩和基性岩脉则呈现相反的Ir, Ru明显亏损和Pd, Pt相对富集特征。俯冲带中流体的参与一方面增加了部分熔融程度,有利于Pd, Pt从原始地幔进入熔融相;另一方面,流体的作用使得Pd, Pt相对于Ir, Ru迁移活动性效率提高,造成地幔岩中w(Pd)/w(Ir)和w(Pt)/w(Ir)比值很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南缘觉罗塔格和北缘博格达两个石炭纪火山岩带中的玄武岩和基性岩墙群PGEs配分曲线均呈缓的正倾斜曲线形式,PGEs总量和Pd, Pt分异程度均很低,与典型蛇绿杂岩带中的基性岩明显不同,据此可以认为两个岩浆带并不具备古板块俯冲带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
古俯冲带背景下的残余地幔岩的PGEs配分以Pd,Pt明显亏损和Ir,Ru相对富集为特征,而部分熔融产物的玄武岩和基性岩脉则呈现相反的Ir,Ru明显亏损和Pd,Pt相对富集特征。俯冲带中流体的参与一方面增加了部分融程度,有利于Pd,Pt从原始地幔进入熔融相;另一方面,流体的作用使得Pd,Pt相对于Ir,Ru迁移活动性效率提高,造成地幔岩中w(Pd)/w(Ir)和w(Pt)/w(Ir)比例很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南缘觉罗塔格和北缘博格达两个石炭纪火岩带中的玄武岩和基性岩带中的基性岩明显不同,据此可以认为两个岩浆带并不具备古板块俯冲带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镍锍火试金法结合ICP-MS(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了碧溪岭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样品中的Ir,Ru,Rh,Pt和Pd的含量,结果显示其铂族元素(PGE)的含量随着岩石类型呈规律性的变化.从石榴橄榄岩→榴辉岩,各个铂族元素的含量及总量均逐渐降低.碧溪岭超镁铁岩的PGE分布模式是硫化物和非硫化物相(尖晶石/4g铁矿或合金或微粒的金属集合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超高压变质作用改变了碧溪岭超镁铁岩石的原始结构,但是主微量元素、同位素和铂族元素特征均表明,碧溪岭超镁铁岩的母源岩浆来自可能有古老岩石圈地幔参与的地幔源区,其原岩是经历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堆晶岩,并且在岩浆的演化过程中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4.
熔融包裹体中的硅酸盐子矿物、金属相和流体相可以动态地反映岩浆演化过程中岩浆的成分变化和金属成矿物质从熔浆中出熔分离的过程.本文选取南大西洋中脊15°S(SMAR15°S)热液区玄武岩斜长石熔融包裹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拉曼分析,揭示熔融包裹体中熔体相的成分和金属矿物的种类,探讨岩浆作用对成矿的贡献.研究表明,斜长石熔融包裹体中存在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和铬铁矿等金属子矿物,它们随脱气作用从岩浆中分离并进入岩浆流体相中冷凝结晶.熔融包裹体中金属子矿物与母岩无明显蚀变,共同指示岩浆流体对SMAR15°S热液区块状硫化物的形成可能具有一定贡献.SMAR15°S热液区热液硫化物可能存在岩浆来源.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研究了新疆阿尔泰诺尔特地区阿克提什坎金-多金属矿床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应用Grant等位线方法讨论了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行为。认为在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尤其是Au、As等,活动强烈,围岩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文章还进行了质量迁移的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6.
大洋斜长花岗岩成因研究现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岩石类型,花岗岩类的研究在地质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位素技术和实验岩石学的发展更是为其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条件.大洋斜长花岗岩作为花岗岩大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了广大地质学者的关注.现在学者们对于大洋斜长花岗岩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出于蛇绿岩中的小规模浅色岩脉,大洋斜长花岗岩还可以以规模较大的独立岩株的形式出现.但其成因目前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1)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模型;(2)辉长岩部分熔融模型;(3)岩浆不混溶模型.最近的实验研究成果表明,不同成因的大洋斜长花岗岩TiO2含量不尽相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大洋斜长花岗岩TiO2含量低,而结晶分异和不混溶作用形成的花岗岩类有较高的TiO2含量.这一发现将对大洋斜长花岗岩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阿克提什坎金矿床稀土元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地研究了新疆阿尔泰诺尔特地区阿克提什坎金矿床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热液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型 ,并应用 Grant等位线方法讨论了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行为。认为在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中 ,稀土元素保持惰性 ,成矿热液与岩浆热液有关 ,赋矿围岩及矿区花岗岩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8.
根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分3组讨论了中条山西南地区辉绿岩岩墙群的成因。结果表明: 它们都是富集地幔源区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第1组岩墙是初始岩浆经历少量的铁镁质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 第2组和第3组岩墙是玄武质岩浆又经历壳幔岩浆混合和斜长石、钛磁铁矿等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 第3组岩墙可能受地壳混染和后期热液蚀变的影响较大。它们都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 可能与熊耳?中条拗拉谷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9.
金川镍闪速熔炼渣的物相与铜镍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等方法,研究金川镍内速熔炼水淬渣的主要物相组成和有价金属铜、镍在炉渣中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水淬渣的主要结晶物相为铁镁橄榄石,结晶相之间由玻璃相填充,细小的铜镍铁硫化物以星散状分布于炉渣中,有价金属铜、镍主要以硫化物形态存在于炉渣中,还有部分存在于铁镁橄榄石相中。  相似文献   

10.
广东长坑—富湾金银矿床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银矿体位于同一矿田并共存在同一个构造破碎蚀变带内,严格地受控于下石炭统梓门桥组(C1z)和上三叠统小坪组(T3x)之间的滑覆构造破碎带,这一构造带也是C1z和T3x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围岩蚀变以硅化、粘土化和硫化物化为主.本文通过对金、银矿矿石及围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金、银矿物质来源是不同的:金可能来源于矿区周围的下石炭统梓门桥组地层,银则来源于粤西地区广泛分布的中-新元古代地层(云开杂岩和震旦系).在对金、银矿体和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推断金、银成矿作用和围岩蚀变作用皆属热液交代作用的结果,而非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Mantle plume represents massive mantle-derived magma activity and mainly causes the generation of the magma-associated deposits. The economically impor- tant magmatic deposits include Cu-Ni-PGE, V-Ti-Fe, and chromite deposits, e.g., the Bushveld giant PGE…  相似文献   

12.
The total PGE amounts of mantle peridotites in the Dazhuka ophiolite, Tibet, are 28.37—50.67 ng/g,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antle peridotites in the primitive mantle, and typical ophiolites in the world, and the Alps-type mantle peridotites. The P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Dazhuka mantle peridotites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mantle peridotites of partial melting relict origin. The Dazhuka mantle peridotites have relatively high total PGE amounts and are enriched in Pt, Pd, and Ru. Their P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belong to the positively inclined- or swallow-type patterns. The P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mantle peridotites of partial melting relict origin belong to the negative-slope patterns or flat patterns. This reflect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upper mantle in this region. Relative enrichment in Pt and Pd, as well as in the incompatible elements Cu, Au, Cs, Rb, Ba, Th, U and LREE, indicates that the partial melting-derived relict mantle peridotites in the Dazhuka ophiolite had experienced intensive permeating and mixing processes of the melt and fluid both containing abundant incompatible elements.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研究了Pt电极表面不可逆吸附S原子的电化学特性以及Pt电极上S吸附原子对0.1mol^-1H2SO4溶液中甲酸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O.70V(SCE)时,S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电极表面;通过控制电位扫描上限和扫描圈数剥离部份S可方便地得到Sad的不同覆盖度;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会消耗表面氧物种,抑制了甲酸的电氧化.本文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了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4.
Pt及其修饰电极对丙三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丙三醇在Pt电极和以Sb,S吸附原子修饰的Pt(Pt/Sbad和Pt/Ssd)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丙三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可显著提高丙三醇电催化氧化活性,与Pt电极相比较,Sb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丙三醇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0.14V,相反,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合消耗表面氧物种,几乎完全抑制了丙三醇的电氧化。本文还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5.
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碱性介质中正丙醇在Pt电极和以Sb,S吸附原子修饰的Pt(Pt/Sbad和Pt/Sad)电极上电催化氧化过程。结果表明正丙醇的氧化与溶液酸碱性关系密切。酸性介质中正丙醇在Pt电极上的CV曲线有两个正向氧化峰,而碱性介质中只有一个正向氧化峰,第二个氧化峰的消失可能是由于碱性介质中电极钝化引起的。与Pt电极相比较,饱和Sb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碱性介质中正丙醇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0.10V,峰电流增加了2.2倍,表现出显著的电催化活性。相反,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抑制了正丙醇的电氧化。还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原位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0.1mol.L^-1硫酸溶液中β—丙氨酸在Pt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0.1mol.L^-1硫酸溶液中氢脱附电位区间内电极表面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分子取代Had引起的,而双电层区的质量增加是由于水的吸附模式逐渐由氢端吸附转向氧端吸附所致,根据频率变化和电量数据,可进一步推算出酸性溶液中β—丙氨酸在Pt电极表面只发生弱吸附,水和β—丙氨酸阴离子都可以取代部分氢,吸附在电极表面,影响了电极表面质量的变化量,而吸附态β—丙氨酸在高电位氧化时会消耗Pt表面的氧。本文结果为认识β—丙氨酸在Pt电极表面过程提供定量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7.
Pt电极上1,4-丁二醇吸附和氧化过程的CV和EQC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0.1mol·L~(-1)H_2SO_4溶液中1,4-丁二醇(1,4-BDL)在Pt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1,4-丁二醇电氧化行为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密切关系.正向电位扫描中1,4-丁二醇在Pt电极上氧化产生2个氧化电流峰,峰电位和峰电流分别为0.62V、3.87A·m~(-2)和1.00V、13.2A·m~(-2);负向电位扫描中还出现一个1,4-丁二醇氧化电流峰,峰电位和峰电流为0.39V、12.0A·m~(-2),说明1,4-丁二醇在Pt电极上氧化遵循双途径过程.本文还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1,4-丁二醇反应机理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8.
Pt电极上1,2-丙二醇吸附和氧化过程的EQC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0.1mol·L~(-1)H_2SO_4溶液中1,2-丙二醇在Pt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1,2-丙二醇电氧化行为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密切关系,正向电位扫描中1,2-丙二醇在Pt电极上氧化产生三个氧化电流峰,而一元醇的氧化仅产生二个氧化峰,说明1,2-丙二醇在Pt电极上电氧化过程的复杂性;负向电位扫描中1,2-丙二醇氧化出现阳极支与阴极支相互交错的伏安行为,表明1,2-丙二醇在Pt电极上氧化遵循双途径过程。本文还从表面质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1,2-丙二醇反应机理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原位FTIR反射光谱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等方法研究了碱性介质中仲丁醇在Pt电极表面吸附和电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碱性介质中仲丁醇在Pt电极上电催活性比酸性介质的低,但其自毒化现象较不明显.目前实验条件下,原位FTIR反射光谱检测到,碱性介质中仲丁醇电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H3CH2COCH3,反应中间体主要为CH3CH=CHCH3和CH2=CHCH2CH3.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仲丁醇反应机理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研究了Pt电极表面不可逆吸附Sb原子的电化学特性以及Pt电极上Sb吸附原子对0.1mol·L-1H2SO4溶液中1,3 丁二醇(1,3 BDL)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0.50V(SCE)时,Sb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电极表面,饱和覆盖度为0.34;通过控制电位扫描上限和扫描圈数可得到Sbad的不同覆盖度;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显著提高1,3 丁二醇电催化氧化活性.与Pt电极相比较,Sb饱和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1,3 丁二醇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0.25V,峰电流增加近1倍.该文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