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代的兰骗子怎么骗人?这从清代袁世俊《兰言述略》中,可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道光时,嘉兴高某,酷喜兰蕙,欲求十全上品。富阳陆姓者,以金岙素之花,将上海梅之捧心, 以鱼胶粘之,售银500两。给银后始知其伪,寻其人而责之。诡云:‘真者有之,价须倍之。’高某耽花成癖,竟许之。陆姓复将上海梅之花,金岙素之舌, 以鱼胶粘之;当时仍未看出,给银后方知仍伪。然黄金已去,香草多空,两次被骗,不胜愤懑,欲返赵璧,其人已去,爱兰者慎之。”笔者认为,在这个故事里中,高老板尽管富甲一方,有充足的财力购买自己理想中的高档兰,但是在识兰和应付骗局上表现得却像“低能儿”,因为低能,而无慧眼识珠,更缺乏应付骗局的机智。到头来,接连上当受骗,已是情理中事,无须赘言。  相似文献   

2.
施蒂纳是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之一。施蒂纳写作并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集中反映了施蒂纳的社会历史与伦理思想。也正是施蒂纳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自觉消除形而上学“类哲学”的人。同时,又是因为此书,施蒂纳时常被后人看作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家。今天,作者在此尝试去分析施蒂纳的“唯一者”的思想,并阐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兰花的栽培历史,学术界历来就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我国兰花的栽培历史至迟应从春秋战国开始,依据是《越绝书》中关于“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另一种认为我国兰花的栽培历史最早始于唐朝,陆玑(261—303)的《毛诗草木鸟曾虫鱼疏》有“简即兰、香草也。春秋传曰:兰而卒。楚辞云纫秋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研究中的经典名著,其中梁启超对自己的评价是此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书中梁启超自我评价表现在其论述"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与"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二处。通过此二处可分析得出,梁启超的自我评价虽然有自夸之处,但总体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化当下语境中,有坚定操守的知识分子仍保持着独立品格,关注着人的终极价值。作家张炜塑造了一批“孤独者”形象,旨在通过强调“审美现代性”来完善人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喻世明言》作为明代通俗白话文小说集,文中大量使用了“把”字句。通过对这些用例的穷尽式考察,既可以看出近代汉语“把”字句的主要用法是表处置和工具,又可以发现制约和影响“把”字句使用的因素有文体风格、篇章的衔接、语用习惯、表达语义重心的需要、说话人的风格与爱好等。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语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者”的用法进行分析,除了传世典籍常见的用法以外,“者”作连词的用法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香草植物“兰蕙”视为审美对象,并升华为综合性审美意象--“君子”形象,创造了从未有的审美界,这就使兰(蕙)告别了春秋时代郑人所期望的巫-医功能及其后曾参赋予的外在教化功能。兰(蕙)意向的意义在于:首次以典型形象(物的人格化)进入学领域,并成为屈原作品阳刚之美(崇高)-耿介,雄奇,激越,华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能是楚地自然生态与巫化心理营造的“芳”的产物,而不会产生于因“香”而看重黍稷丰熟以献祭的中原。战国末期社会生态变革,促成了呼唤人性,人道的理性思潮,兰(蕙)的人格化,正是屈原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蕙)意象,是屈原为富国强兵对君子“内美”“修能”珠企盼,它植根于每况愈下的楚国,又闪烁着儒法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是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  相似文献   

10.
阿摩司·奥兹《乡村生活图景》聚焦于一个以色列小村庄,前七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作者以此为基础构造出村落的"生活图景"."寻找"是小说的主题之一,涉及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特里宜兰为代表的乡村记忆甚至民族记忆,大致可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个人对身与心追寻、乡村传统的渐趋沉默与民族记忆的渐行渐远.《乡村生活图景》虽是写...  相似文献   

11.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一直披誉为海明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整部小说中,所写的悲剧事件作者都作了预示。最为突出的是“雨”的预示。  相似文献   

12.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3.
李波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2):1-3,45
对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历来解释都是相同的,即: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但无论从孔子本意还是从历史环境或语言文字角度看,这都是不当的,该句意思为:在上述的人应当晓之以仁义,在下位的人应当晓之以财利。  相似文献   

14.
重点论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的实录性叙事特点。论文从西汉末年至近代人们对《史记》实录性叙事特点的认识过程开始介绍,具体分析了《史记》叙事实录性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考而后信”;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简笔交代,不枝不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史记》篇章中在真实性上受到人们质疑、人们认为有违于叙事实录性的情节进行了分类,并依类展开解读,指出这些情节都没有违背叙事实录性的原则,叙事的内容和过程都是“文直,事核”的,也体现出叙事的实录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以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为素材的"十五国风",堪称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开端.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人类的情感活动几乎都在<国风>中得到了表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典范,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李晓茹 《科技信息》2008,(1):146-147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誊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透过被视为"异者"的主人公巴特比的无声的反抗,去看麦尔维尔如何抨击社会时弊,尤其是如何揭露和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非人道.  相似文献   

17.
甲戌本《石头记》提到《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关于《红楼梦》的书名,红学界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红楼梦》题名的概括性、寓意的深刻性、脂批本的证据和时人的旁证,系统论证以《红楼梦》为书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D·H·劳伦斯和艾米莉·勃朗特相隔近一个世纪,他们的作品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各自所处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对社会进行了批判.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中社会批判主题是爱情主线下的客观产物.劳伦斯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浸润着作者的主观意识,他从多角度、多维度对社会进行批判,作品中对完美的爱情、婚姻的探讨从一个侧面对社会进行了批判.另外,劳伦斯把解救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完美的两性关系上.两位作家对不同爱情婚姻的描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爱情观、婚姻观.  相似文献   

19.
《广东科技》2007,(10):55-55
目前,国内的新建建筑中95%不节能,既有建筑中不节能的高达99%.为此,建设部于2006年3月1日颁布实施《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这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最科学、最权威、最规范的住宅性能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20.
西汉武帝时期任用酷吏,严法重刑,禁网密如凝脂,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汉宣帝即位之初,路温舒上书痛斥酷吏政治,言宜尚德缓刑,热切企盼宣帝能“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同时提出了崇仁义、省刑罚、废狱治、开言路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为儒家思想的重新崛起和时局的逐渐扭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