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 《中国科技成果》2003,(23):33-36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与生物电子技术密切相关的集成电路技术.介绍生物电子在人类健康、疾病康复以及国防中的应用,并简单讨论北京地区开展生物电子相关研究的基础以及对开展相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础科学》2017,(3)
在"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我国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绩。然而,作为"大智移云"基石的集成电路芯片,仍严重依赖进口。2017年3月初,"中兴被美国罚62亿"这一新闻传遍网络,该事件再次表明,集成电路属于我国的"高精尖缺"领域。作为集成电路产业中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前沿领域,太赫兹集成电路可广泛应用于维系社会经济、国家安全、民生需求的诸多关键场合,如太空探测、雷达成像、食品检测、高速通信、反恐安检等。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概述了太赫兹集成电路的作用与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在硅基太赫兹天线、硅基太赫兹源、CMOS太赫兹探测器等3个关键方向的发展动态,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布局提出了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4.
5.
6.
7.
宏模块布局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物理设计的核心环节之一,对集成电路的性能有重大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核和其他预先设计的宏模块被广泛采用,VLSI通常集成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宏模块,给其布局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聚焦VLSI宏模块布局研究,首先介绍VLSI布局的研究背景;其次阐述2D宏模块布局算法的主要类型和发展,包括基于解析和基于打包的2D宏模块布局算法;最后探讨宏模块布局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3D宏模块布局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宏模块布局方法。 相似文献
8.
9.
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科技发展的主要尺度,在纪念集成电路发明40周年之际,不但要怀念和学习发明者的业绩和贡献,而且到了搞清楚它的发明过程、发明者和发明时间的时候。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材料,特别是为此做过贡献的科学家的回忆、档案,将几十年来说法纷坛的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和说明。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阐述了集成电路发明的过程,得出G.W.A.达默只是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和初步方案,I.M.洛斯等的硅步进器件只是它的发明先驱,而其第一发明者是美国的J.基尔比,发明时间为1958年9月12日。R.诺伊斯可以看作第二发明者,他从早期集成电路结构的其他方面做出了贡献,时间约在1959年2-3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详细分析了专利侵权诉讼的法律效益,提出了以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具体途径,希望从法律的视角对规范集成电路企业的经营行为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眼睛的快速跳动(扫视)引起多种瞬态的感知变化,它们可能是伴随放电造成的后果。本文揭示的扫视伴随放电神经回路,能对家鸽整个视觉系统的活动进行调节。扫视伴随放电致使端脑上皮质、视觉丘脑和顶盖前扁豆核(nLM)的放电活动先受抑制后被增强,但副视觉系统基底视束核(nBOR)的反应则与其相反,即先被增强后受抑制,这使丘脑神经元失活导致端脑神经元的扫视反应消失,而nLM和nBOR两者同时失活则消除丘脑神经元的扫视反应。脑干中缝核复合体与扫视有关的全向暂停神经元抑制nBOR并兴奋nLM,其失活导致视动神经元和丘脑神经元的扫视反应消失。研究表明,端脑神经元的扫视反应由伴随放电信号产生.这些信号从脑干神经元经由视动神经元和丘脑神经元传递到端脑,可能在视觉感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梳理多门学科的两岸名词对照文献,发现当前文献较少提及工作步骤及逻辑思路。接着从实际出发,介绍两岸各自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审译的组织概况、定名方式及推动方向,然后总结参与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托付的两岸新闻传播学名词对照表的工作经验,包含:(1)选词思路;(2)定名步骤;(3)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胡先骕落选学部委员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学研究事业的奠基人胡先骕,拥有至高的学术地位,却在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委员会时,未选上学部委员,究其原因,近来许多文章皆认为是其"反对李森科伪科学事件"所致.该文认为如此结论过于简单,通过对胡先骕生平的研究,考证落选的主要原因是其在1949年之前所持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我国在隋唐以后,建筑木作有了明确的用材制度,当时已用“锯解制材”之法。但南北朝以前,木作制材沿用的还是原始社会就已使用的“裂解与砍斫制材”之法。其专用工具,在原始社会主要是石契;类拟的工具到青铜时代及以后仍在使用,称为“Qiu”;另外又分化出适应不同大小木料加工的工具如“Jin”、“镌”等。与之相配合使用的,还有斤(锛)等。制材工具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古建筑木作的用材大小、断面的比例和加工的精细程度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智能诊断技术的提出和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通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本文对智能诊断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及前沿领域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对其蕴含着的丰富哲理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