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大师,生前为法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匈牙利科学院和国际科学哲学协会的院士或会员。他还是伦敦数学学会、瑞士数学学会和纽约科学协会的名誉会员。他在概率论、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组合论、数论、几何等数学分支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在所有这些领域中都留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术语和定理。波利亚还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他开创了怎样解题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合情推理这一领域中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主要介绍波利亚的生平和他对数学内的一些贡献。一、道路的选择 1887年12月13日,乔治·波利亚诞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父亲雅可布·波利亚,母亲安娜·波利亚。  相似文献   

2.
张志明 《大自然探索》1992,11(3):112-120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不仅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历史政治哲学家。他的以“证伪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为基础的历史、政治哲学,批判了“历史决定论”,抨击了“整体主义”的社会变革方法,倡导“渐进社会工程”和“开放社会”。作者认为,波普尔将其科学哲学中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应用于社会领域是不合理的,而以此建立的历史、政治哲学是不科学的。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波普尔的历史、政治哲学体系,评析了他的历史观和社会政治观。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S·科恩是当代美国的著名科学哲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由他领衔主编的《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从1963年出版第1卷开始,到现在已满70卷。这套书大体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哲学的主要潮流。其中1980年出版的《科学发现:案例研究》和《科学发现、逻辑与合理性》姊妹卷曾被誉为十九世纪惠威尔的《归纳科学历史》和《归纳科学哲学》在二十世纪的再现。科恩教授是美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整个科学的学者之一。他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广泛分析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科学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和逻辑思维的作用。由此他高度评价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个方面的贡献,并给予皮尔斯、马赫、赖欣巴赫、杜威、纽拉特等思想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以资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恩在1964年国际科技大会所作题为《科学和伦理学》的影响广泛的演说中,曾系统阐述过科学理性同人类自由的内在联系。本文继续了对同一主题的分析,即科学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自觉的生活方式,不能不受到政治和哲学的作用,从而也不能不服从于某种超越于科学之上的对人类自由和社会民主的追求。科恩的这些探索,不失为现时代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译自《纪念伊姆雷·拉卡托斯论文集》(《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第39卷,1976年)第79~86页。原文是作者在第五届国际“科学和社会”大会(1973)上的演说的浓缩。罗伯特·科恩教授目前正在我国访问讲学,他的观点引起了我国听众的广泛兴趣。仅以此文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学老人     
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科学院院士彼得·卡皮察(Peter Kapitza),这是对一位健在的科学老人的赞赏。卡皮察不仅有理论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的资质,他还对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表现出巨大的兴趣,同时也是苏联最早的科学组织者之一。卡皮察生于1894年,他在当时彼得格勒工艺学院物理系的艾布拉姆·约飞(Abram Ioffe)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在1921年,他被派送到英国学习,他在那里耽了许多年,在卢瑟福(Rutherford)领导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中进行工作。卡皮察在剑桥开始了他的低温物理学的研究工作,他为此荣获  相似文献   

5.
作者托马斯·库恩,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教授,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他的一本代表作。库恩原是学习理论物理学的,1947~1950年当研究生时,读了一些科学史和哲学著作,以后又进一步地研究科学史,逐步形成了他对科学发展史的别具一格的看法。库恩认为:过去的教科书和科学史著作往往把科学的发展描述为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一堆轶事和年表的货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指出,科学发展中除了比较平静的所谓“常规科学”发展时期外,还必定会出现“科学革命”。为了说明“科学革命”,库恩引入了“规范”这一重要概念。所谓“规范”,是指共同接受的模式、假设、规则等。库恩认为,“常规科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就在于出现了“规范”。然而,各门科学的“规范”都只能解释一定的事实,当原有的“规范”无法说明的“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引起科学的“危机”时,就会爆发“科学革命”,提出新的“规范”。库恩强调,科学革命不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将引起了人们世界观的变革。《科学革命的结构》从1962年出版以来,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外报刊称为“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把这本书誉为“本世纪的经典”。库恩提出的观点并不是全新的东西,他的一些看法和概念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他独到的分析,明确的观点,对于我们吸取科学史上的经验教训,掌握科学规律,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有很大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刊选载的这篇《导言》,概括地说明了库恩的基本思想。以后还将陆续选载其中一些章节。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最近对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和牛顿是否患有自闭症的问题重新展开了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看待自闭症患者的问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依撒克·牛顿无疑是人类史上伟大的天才巨子,但他们也会患有自闭症吗?根据英国自闭症研究专家赛门·巴伦·柯罕的研究结论,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两人都表现出许多自闭症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简称AS)的迹象。巴伦·柯罕说,虽然他本人承认,为不再活着的人作出一个肯定的诊断是不可能的,但他希望通过对这二位科学巨人的典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为什么同是患自闭症的人,有的在他们的一生中智力超常,…  相似文献   

7.
从天文学历史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由于女天文学家在科学生涯中获得了某一位置而引起的变化,人们开始注意她们的成就、挫折以及她们鼓励其它妇女成为科学家的愿望。下面的文章介绍的三位女天文学家是玛莉亚·米切尔,安妮·珍普·坎农和塞西莉亚·佩恩·吉普斯金。玛莉亚·米切尔(1818—1889年) 玛莉亚·米切尔生长在美国南特凯特的一个与海员有很多关系的教友派家庭,教友会鼓励女孩子上学。天文学不仅在学校里可以学到而且对南特凯特的航海者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科学。玛莉亚从事天文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她的父亲,他父亲除了为她提供仪器、安验室外,还使她与职业科学家建立起了联系,  相似文献   

8.
法拉第传奇     
迈克尔·法拉第不只是英国的一位最伟大的实验家,仔细考察其人及其著作,便显露出他还是一位机敏的理论家。1791年9月22日,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如诞生于伦敦贫民区,是一位贫苦铁匠的第三个儿子。出身寒微的法拉第尽管未受到过正规教育却取得了科学上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良师益友鲁道夫·卡尔纳普在1970年9月14日逝世了。在一场短期的重病之后,他骤然死去了(终年79岁)。世界失去了它的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按照他的门人(不仅仅他们)的意见,卡尔纳普是继伯特兰·罗素之后,本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之一。要在几分钟里综述他的巨大贡献,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现在冒昧地忆述一点我特别享  相似文献   

10.
199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几乎是毫无争议地颁给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化学物理专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艾哈迈德·泽维尔于1946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毕业后,他就到美国继续深造,并于1974年获得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呆了两年后,艾哈迈德·泽维尔被加州理工大学聘用。因此,现在他拥有美国和埃及两个国籍。 任何一位化学家,或者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一旦他了解了艾哈迈德·泽维尔的贡献后,都会感到激动不已。按照瑞士皇家科学院的说法,“他的贡献给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1.
胡化凯 《大自然探索》1996,15(2):118-123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古代一系列五元化科学分类理论的基本内容,科学价值及其历史背景,认为商周时期的尚五 意识和战国秦汉盛行的五行观念是这类理论得以产生和流行的主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史功能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增建 《大自然探索》1995,14(1):119-123
木文研究科学技术史的社会功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文章还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就开展科技史的教育和研究对我国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科学史编纂理论(编史学)涉及诸多基础理论;本文讨论的是科学史对象和科学史结构的有关概念与问题。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讨论了几个概念的涵义,认为科学史中难以应用科学哲学的“划界”准则;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讨论了“分期”问题,认为年代学方式仍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构架(对以“科学革命”为纲深表怀疑);科学史一些内容比重问题也在这一部分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沉醉于科学美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拟就量子力学的伟大先驱与英雄人物之一──保罗·狄拉克的科学美学观及其科学臻美方法论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卡尔·皮尔逊是19和20世纪之交著名的哲人科学家.他的科学观在本世纪初对我国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以他的代表作《科学规范》为据,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他的科学观的几个方面:科学的目的、特性和价值;科学的范围、方法和分类;科学与想象力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17.
半导体超晶格与微结构是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确立与发展不仅对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而且对低维物理、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在崭新的21世纪来临之际,通过重温它的历史沿革和分析它的发展模式,进而揭示它的内在规律性,以此纪念半导体超晶格与微结构研究发展30年。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后期.经典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已发展为月整的逻辑演绎体系,从而隐含着语言翻译问题。批判学派的哲人科学家敏锐地洞察到这个论题,发出了时代的先声。马赫强调语语言在科学交流和思维中的价值,似乎认为科学可用日常语言描述。彭加勤认为科学事实是语言的约定,它只不过是翻译成方便语言的未加工的事实而已;翻译的可能性隐含着不变性,这种不变性是未加工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迪昂在世纪之交对科学中的语言翻译论述得最为详尽和深入:翻译存在于科学的起点和终点.实际事实和科学事实之间的互译并非—一对应,翻译即背叛,测量是词典.实验需诠释,诠释非翻译.80年代库恩明确区分了翻译与诠释,探讨了词典的形成、结构和功能,分析了保真翻译不可能和诠释赖以进行的桥头堡;这一切颇有新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迪昂的“回应”。文章最后针对有关问题作了简短的评论。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知之甚少。1852年,英国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第一次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以及大衍术、开方术、天元术等中国数学成就,指出它们的世界意义,反驳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数学所普遍持有的错误观点,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烈亚力成了西方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0.
黄晓阳  雷宏刚 《科学之友》2008,(12):101-102
文章论述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但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