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户农药防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揭示农户防护行为及其变化机理、改善农户身体健康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依据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行为理论,从农户整体和农户类型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stic方法,分别对是否使用防护措施及其使用频次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分析框架有利于全面揭示农户农药防护行为及其变化机理;2作为影响农户防护措施使用及其频次的主要因素,主观文化因素的改善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3不同农户类型农药防护行为存在差异,表明制定针对性和多样性防护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从农户层面看,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中农户的参与决策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潍坊市农合超模式的农户行为决策,识别影响农户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农户决策行为的适应性改变,得出结论;农户的意愿受到决策人、生产、经营特征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产业化、专业化和流通环境会促进农户参与农合超模式;不同环节的合作者可通过担保支持、采购签约、成本控制等方式确保农户生产的质量投入,从而有利于农户净收入提高。  相似文献   

3.
周雅雯  黎钰  江振 《江西科学》2023,(5):1023-1028
以江西省为例定量研究土地要素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结果:1)发现建设用地审批量、土地供应量等与宏观经济主要数据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土地与经济主要数据指标相互影响。3)土地主要数据指标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在一定年份内呈增强态势。预期经济目标下,2023年江西省建设用地审批量在25~27万亩区间,土地供应量在38~41万亩区间。针对批供地预测差值,建议大力实施城镇低效用地盘活,用“存量”换“增量”,充分挖掘释放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4.
农地流转是我国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现有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宏观角度探讨。当前我国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农地流转并未如预期的那样规模出现。因此,有必要从农户经济行为角度研究农地流转。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进行探讨,试图揭示农地流转不畅的更深层次和更现实的原因,希望为促进农地流转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西部地区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和危害,分析农户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感知和应灾行为选择,提出适合宝鸡地区有效的救助模式和相关的政策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有关农户,采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与结论 (1)对农业影响最为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是干旱;干旱对农业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目前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靠经验积累。(2)从农户视角对政府和社会调研、分析和统计得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生活的影响程度非常严重。(3)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农户采取的行为是积极施救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6.
在综合评价农户对农业环境污染影响认知的基础上,利用重庆市涪陵区种植业农户数据,运用多元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农户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程度相对而言还比较低.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村干部、农户技术风险的偏好程度、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家庭农业总收入和种植规模是影响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将农业技术培训与宣传做到系统性与连续性,注重现场观摩与田间试验的指导,才能提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扩散速度.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变化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即消费空间行为通过区位指向、要素集聚和规模效应等作用方式影响村镇空间结构.在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8个村100家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程镇村镇空间结构在不同的消费空间行为影响下,依次经历散点状的空间布局、村镇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和村镇空间结构的新发展3个阶段.认为农户消费空间行为变化是影响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农户空间行为的变化引起连锁反应,促进村镇空间结构演变,村镇空间的合理布局需要积极培育农户消费市场,引导农户消费行为有序移动.  相似文献   

8.
从微观层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于推动政策落实及改善农户福祉意义重大。针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路径以及群体性差异研究不足的现状,该文基于米脂县2018年和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多元逐步回归,从农户整体和农户群体2个层面定量评估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以农户行为为中介探究其影响原因。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对供给和文化服务均有提高作用,且对各农户群体获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别和数量产生差异性影响。整体上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和消遣娱乐提升最大,群体上纯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和兼业户的消遣娱乐提升较大。(2)乡村振兴对各农户行为均有影响,且影响的类别与程度在各农户群体间存在差异。整体上农户的参与培训次数受影响最大,群体上纯农户的养殖投入、兼业户和非农户的种植投入受影响最大。(3)农户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分别影响供给和文化服务,且影响各群体获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的行为不同。整体上农户的果园大棚面积、劳作天数、养殖投入和休闲娱乐频率增加分别是经济作物收入、粮食收入、畜牧业收入和各文化服务提高的主要原因。群体上谷子面积和种植投入增加分别是纯农户粮食收入及兼业户和非农户经济作...  相似文献   

9.
全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积极的环境行为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武汉地区七所部属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了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现状,并采用ordered probit回归分析技术,分析了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行为总体水平不高,生活习惯中的环境行为度较高,而环保活动的参与行为则较差;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环境行为水平,但不起决定性作用;环境认知(特别是环境问题认知)和环境意识(特别是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思想意识)是影响大学生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徐梓津  赵翠薇 《贵州科学》2013,31(5):103-107
本研究从农户行为出发,结合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构建研究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各因素的分级评分标准,并利用SPSS 20.0对农户调查统计数据和其它所得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模型。经检验,模型拟合度较佳。  相似文献   

11.
利用米脂县1949—2005年的统计年鉴及线性回归模型方法,分析GDP随年份的变化及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以GDP、人口数量数据及预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耕地面积与GDP、人口数量的二元线性函数关系,并预测2010年耕地面积为18 583.91 hm~2,比1949年减少25 556.09 hm~2,比2005年减少6 198.09 hm~2。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利用1988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基于GIS(ARC/INFO 7.0),用变化量、变化率、相对变化率和相对变化度等指标对肃州绿洲近12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表现为以未利用地(56.19%)、耕地(27.47%)和草地(12.19%)为主,水体、农村居民点用地、林地和城镇用地仅占4.15%,各乡镇土地利用格局差异较大;12年期间,景观破碎度增加,表现在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周长都在减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水域明显增加,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也增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量、土地利用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率)等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肃州绿洲LUCC的变化特点,但都表达出了LUCC较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比较,发现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指标在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生态脆弱区景观服务及其空间分异——以米脂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选取耕地生产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生境服务等3种景观服务,选择多种影响因素,通过差异权重法揭示不同因素对单一景观服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景观服务类型的分级和标准化来"耦合"多种景观服务,以此来探讨多种景观服务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差异权重法可有效表征不同因素对单一景观服务的影响;(2)不同类型景观服务空间分异差异较大;(3)定性分类叠加法与标准化叠加法均可表征研究区综合景观服务整体分布格局,但后者可进一步表征总体格局内的细微差异。文中认为:将不同主体对各类景观服务需求的差异纳入到多种景观服务中将是今后重要的研究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对镇巴县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镇巴县林地和耕地占绝对优势;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及交通用地稳步增加为显著特征,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村庄,增加了123.56 hm~2,变化率最大的是建制镇,每年增长2.30%;(2)拆旧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镇巴县可拆旧区潜力较大。适宜拆旧区6 826.75 hm~2,约占镇巴县总面积的2.02%;较适宜拆旧区129 413.75 hm~2,占比38.26%,拆旧潜力较大。镇巴县适宜拆旧区和不适宜拆旧区空间上呈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陕西省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特点,因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衡量指标。方法根据陕西省10个地级市1991~2003年土地面积的统计资料,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系数,定量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的趋势。结果①陕西省10个地级市1991年到2003年的建成区面积由1991年的326km。增加到2003年的488km^2,增加了49.69%,年均扩展率为3.42%,增幅明显。②咸阳、延安、渭南、安康和商洛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西安、宝鸡和榆林3市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铜川和汉中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速度太快,造成城市建设占地过多、土地利用效率过低的现象。结论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城市用地扩展速度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相适宜的原则,实现城市土地的最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回归分析模型的方法,并以吉林省伊通县为例,研究了回归分析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伊通县土地利用规划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反映出规划确定的耕地、林地、牧草地、园地等结构调整指标与目标差距过大,目标难以实现.同时,也证明了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非农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全域和局域两个角度对陕西省非农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形态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结果发现陕西省非农人口分布在整体上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而在关中、陕南、陕北3个区域则呈现不同的空间关联结构。结论分析方法能更清楚地揭示出陕西省非农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即呈关中地区密度高,陕南和陕北地区密度较低的不平衡局面,同时,各区县非农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和密度小的区域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积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秦岭地区三期TM影像进行解译,通过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一套数理统计模型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7年间,秦岭地区以林草地为主,前期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他用地面积有少量的减少.后期的变化较前期来说更明显,耕地急剧减小,林草地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未利用地减少.总体上来说,19...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户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空间重构与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山阳县238个村为研究单元,从自然资源、土地区位、社会经济三个维度选取20项评价因子,构建山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由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阳县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指数进行综合测度,最后运用层次聚类法划分居民点整理分区,进一步探讨相应的整理途径。结果表明:①山阳县居民点整理潜力指数值介于8. 80~57. 29之间,其中高值区大多集中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靠近中心城区,并且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②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和农村发展现状,将山阳县划分为城镇发展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和控制调整区等居民点用地整理类型,并按照分区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整理策略和优化途径,以期为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